*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要去度量缺陷?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预测。且听我慢慢道来。
项目没开始前,预测:
A;这个项目将会有多少个defect
B;各个阶段将发现多少个defect
C;多长时间解决这些defect
D;结果怎么算是好,发布怎么样算是底气十足
==================================
为了以上的预测,于是我们开始了度量之旅,
1;我们要基于一个统一的规模度量,就好比是皮肤白问题,大家统一在一个环境才有得可比性(咳,最近老是被个山东人说我黑,这个就严重不公平,环境不一样嘛,见谅举这个例子,因为好委屈,哈哈)。那如何度量规模,代码行?没关系,可以,功能点?没关系,可以,或者其他。关于规模度量方法,其实我个人觉得每个都是有优缺点的,但是如果在一个公司规定了并统一了度量方法即可。OK,以下我们采用功能点计算软件规模;
2;好拉,我们开始翻旧账,这个可是个痛苦的过程,扯皮吵架多得是,我们把从公司可以统计数据的项目全都翻出来,所以说嘛,QA必须组织支持才行。于是我们将项目分门别类,每个项目各个阶段,统计缺陷(注此处指的是BUG);
3;得到数据好了之后,开始数据分析,此处你觉得可以带个黑框眼镜以示你博学,因为那些图会让别人眼花缭乱。我们要得到的是公司组织级数据。项目经理利用这些组织级数据在项目开始时,便可以预测以上的。
A;这个项目将会有多少个defect ==> 可以预测,经过了数据分析后,得到了公司组织级缺陷密度指标值 = All detected defects/项目规模,利用这个指标值,乘上个规模即可预测;
B;各个阶段将发现多少个defect ==> 可以预测 ,利用 各个阶段的缺陷密度,利用这个指标值,即可预测;其实,这个还可以做很多,比如,测试人员在何时加大测试力度,开发人员何时调整开发工作量等等,这里其实包含跟踪的意思;
C;多长时间解决这些defect ==》有BUG管理工具的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得到,这个其实还可以引申维护成本
D;结果怎么算是好,发布怎么样算是底气十足 ==》 个人觉得其实这个用图来也可以反映,只是不好表达,还有种,反过来计算,跟公司组织级的交付物质量指标值相比较计算这个要好点。因为是数据嘛!
===========================
好吧,以上还没完,缺陷度量,预测只是一个目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