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locity 使用中的一个坑

本文介绍如何正确配置Spring Boot中的Velocity模板引擎以自定义加载指定文件路径下的模板资源。通过调整资源加载路径配置,使Velocity能够成功识别并使用自定义的资源加载器。

如果使用velocity 想自定义 spring.velocity.properties.file.resource.loader.class 属性实现加载指定file 或者复杂的页面关系

一般配置如下:

#velocity 模板文件配置
spring.velocity.charset=UTF-8
spring.velocity.content-type=text/html
spring.velocity.properties.input.encoding=UTF-8
spring.velocity.properties.output.encoding=UTF-8
spring.velocity.properties.file.resource.loader.class=com.test.common.FileResourceLoader
spring.velocity.expose-request-attributes=true
spring.velocity.expose-session-attributes=true
spring.velocity.toolbox-config-location=toolbox.xml
spring.velocity.enabled=true
spring.velocity.resource-loader-path=classpath:/templates/
spring.velocity.suffix=.vm

这样的配置一直都不会调用 spring.velocity.properties.file.resource.loader.class 属性中的类

结果一番折腾调整了一个属性就可以啦

spring.velocity.resource-loader-path=classpath:/templates/

修改为

spring.velocity.resource-loader-path=/templates/

不要以classpath: 开头 具体资源就使用

org.apache.velocity.runtime.resource.loader.ResourceLoader

的实现类中的 getResourceStream 方法来读取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解决在FLAC3D 7.0中处理露天转地下采场建模时的境界顶柱问题。首先,我需要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用户提到了残矿回采、边界条件和顶柱设置,这些都是露天转地下开采中的关键点。可能用户在进行数值模拟时,遇到了如何合理设置顶柱厚度、边界条件以及模拟回采过程中顶柱稳定性的问题。 首先,我应该回忆FLAC3D的基本功能和它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FLAC3D主要用于岩土力学分析,能够模拟三维地质材料在静态或动态荷载下的力学行为。露天转地下开采时,顶柱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它既要支撑上覆岩层,又要承受地下开采活动的影响。因此,建模时需要准确反映顶柱的力学状态和周围岩体的相互作用。 接下来,处理境界顶柱问题需要考虑几个方面:顶柱的几何建模、材料属性赋值、边界条件的设置以及施工步骤的模拟。用户可能想知道如何在这些方面进行具体操作。例如,顶柱的厚度如何确定,是否需要考虑不同的厚度方案进行比较;材料属性是否要使用弹塑性模型,如Mohr-Coulomb模型;边界条件方面,是否需要固定位移或施加应力边界,以模拟实际地质条件。 然后,残矿回采的过程模拟也是一个重点。回采顺序、开挖步骤以及支护措施都会影响顶柱的稳定性。FLAC3D中的分步开挖功能需要正确应用,可能需要使用null模型来移除开挖单元,并逐步分析应力重新分布的情况。用户可能关心如何设置这些开挖步骤,以及如何监控顶柱的位移和应力变化。 另外,边界条件的设置可能涉及到模型的侧向约束和底部固定,以模拟真实的地质环境。在露天转地下的情况下,原有的露天边坡可能对地下采场产生影响,因此边坡的稳定性也需要在模型中考虑,可能需要设置接触面或界面单元来处理不同岩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户还可能希望了解如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比如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或者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影响顶柱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此外,后处理部分,如如何输出和分析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也是需要关注的。 最后,我需要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要求,结构清晰,分步骤说明,并引用相关的文献或实践经验来增强可靠性。同时,生成的相关问题需要围绕用户主题展开,帮助用户进一步深入理解FLAC3D的应用和顶柱处理的其他方面。</think>### FLAC3D 7.0露天转地下采场建模中的境界顶柱处理 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境界顶柱**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采场安全和残矿回采效率。FLAC3D 7.0通过岩土力学数值模拟,可分析顶柱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及破坏机制。以下是关键建模步骤和参数设置: --- #### **1. 顶柱几何建模与材料属性** - **几何模型**:需精确还原露天底部形态与地下采场空间关系,顶柱厚度根据工程经验或理论公式(如$h = k \cdot W$,$k$为安全系数,$W$为采场跨度)初步设定[^1]。 - **材料模型**:建议采用应变软化模型或Mohr-Coulomb准则,需输入岩体强度参数(如$c=2.5\ \text{MPa}$,$\phi=35^\circ$)及变形模量。 ```python ; FLAC3D材料定义示例 zone cmodel assign mohr-coulomb zone property density 2650 bulk 8e9 shear 5e9 cohesion 2.5e6 friction 35 ``` --- #### **2. 边界条件与初始地应力** - **边界约束**:模型底部固定(`zone face apply velocity-normal 0`),侧向施加法向位移约束模拟无限远场效应。 - **初始应力场**:通过`insitu`命令施加自重应力梯度,例如垂直应力$\sigma_v = \gamma \cdot h$,水平应力系数$K_0=0.5$。 --- #### **3. 残矿回采施工模拟** - **分步开挖**:采用`zone null`命令逐步骤移除残矿单元,模拟回采顺序对顶柱的影响。 - **支护模拟**:若采用锚杆支护,通过`struct cable`定义锚杆参数并关联到顶柱区域。 ```python ; 开挖与支护示例 zone null range group '残矿' struct cable create by-line 0 0 10 0 0 20 segments 5 struct cable property young 2e11 yield-tension 3e5 ... ``` --- #### **4. 稳定性监测与优化** - **监测点布置**:在顶柱关键位置设置位移、应力监测点(`history`命令)。 - **安全系数评估**:通过强度折减法(SSR)计算顶柱稳定性系数$FOS = \frac{\tau_{\text{peak}}}{\tau_{\text{actual}}}$[^2]。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