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的代码
class A{
public:
int i;
A()
{
i = getResult();
}
int get()
{
return getResult();
}
virtual int getResult()
{
return 1;
}
};
class B : public A{
public:
virtual int getResult()
{
return 2;
}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A* a = new B();
int x = a->i;
int y = a->get();
int z = a->getResult();
delete a;
return 0;
}
y和z的结果一样,实现了c++的多态,调用的都是B::getResult(),结果为2。
x结果却出乎意料,结果为1。为什么呢?
我的理解:构造函数调用次序,先基类后子类。 在基类构造函数调用时,其子类尚未构建完成。这个时候基类不知道子类还有getResult()方法,只调用A::getResult()。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类的构造函数尽量轻量级。不要在构造函数里调用其他的成员函数,当他被继承以后,这些成员函数就丧失了C++的多态性。
(如果只是赋值,象上面代码例子,我们可以在B的构造函数里也执行i = getResult(),i的值会被再次赋值为B::getResult())
上网查了下相关的内容,不要在虚表和虚表指针初始化结束前(构造函数),使用多态性。
补充:
正是由于每个对象调用的虚函数都是通过虚表指针来索引的,也就决定了虚表指针的正确初始化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在虚表指针没有正确初始化之前,我们不能够去调用虚函数。那么虚表指针在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地方初始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