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中的各种自增ID


微信搜索“coder-home”或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更多干货分享,还有各类视频教程资源。扫描它,带走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背景

MySQL中有各种各样的自增ID。例如我们最常见的表的自增ID,Xid,事务的ID,线程的ID,表的编号ID,binlog日志文件的ID等等。这些ID都是有它自己的增长规律的,并不是随机生成的。MySQL的整体功能设计,有很多地方都依赖于这些ID的增长规律。

接下来我们选择几个经常遇到的来分析一下。

自增ID的数据类型

我们在使用自增ID的时候,定义自增ID字段的类型为int,而int类型是一个大类,它有可以细分为tinyintsmallintmediumitintbigint5中类型。

每一种int类型的取值范围是不同的,如下表格所示:

类型占空间(byte)占空间(Bit)存储范围(有符号)取值范围(有符号)存储范围(无符号)取值范围(无符号)
tinyint18 [ − 2 ( 8 − 1 ) , 2 ( 8 − 1 ) − 1 ] [-2^{(8-1)},2^{(8-1)}-1] [2(81),2(81)1][-128,127] [ 0 , 2 8 − 1 ] [0,2^8-1] [0,281][0,255]
smallint216 [ − 2 ( 16 − 1 ) , 2 ( 16 − 1 ) − 1 ] [-2^{(16-1)},2^{(16-1)}-1] [2(161),2(161)1][-32768,32767] [ 0 , 2 16 − 1 ] [0,2^{16}-1] [0,2161][0,65535]
mediumint324 [ − 2 ( 24 − 1 ) , 2 ( 24 − 1 ) − 1 ] [-2^{(24-1)},2^{(24-1)}-1] [2(241),2(241)1][-8388608,8388607] [ 0 , 2 24 − 1 ] [0,2^{24}-1] [0,2241][0,16777215]
int432 [ − 2 ( 32 − 1 ) , 2 ( 32 − 1 ) − 1 ] [-2^{(32-1)},2^{(32-1)}-1] [2(321),2(321)1][-2147483648,2147483647] [ 0 , 2 32 − 1 ] [0,2^{32}-1] [0,2321][0,4294967295]
bigint864 [ − 2 ( 64 − 1 ) , 2 ( 64 − 1 ) − 1 ] [-2^{(64-1)},2^{(64-1)}-1] [2(641),2(641)1][-9223372036854775808,9223372036854775807] [ 0 , 2 64 − 1 ] [0,2^{64}-1] [0,2641][0,18446744073709551615]

单位换算规则

上面的表格中,我们提到的占用空间的大小问题,不同的整型数据类型所占用的磁盘存储空间是不同的。具体的换算用到的单位如下:

  1. 1PB(拍字节)=1024TB(太字节),简写为T
  2. 1TB=1024GB(吉字节),简写为G
  3. 1GB=1024MB(兆字节),简写为M
  4. 1MB=1024KB(千字节),简写为K
  5. 1KB=1024Byte(字节),简写为B
  6. 1Byte=8Bit(位),简写为b
  7. 1Bit = 1个二进制数字,值为0或者1

自增ID取值范围

结合上面的计算转换关系。我们使用tinyint来举例说明它的取值范围是怎么计算来的。

tinyint占用1个byte,也就是8个bit,1byte=8bit,即为:一个字节等于8位。

无符号位的计算方式

一个8位的无符号二进制能存放的二进制数值范围是[00000000~11111111],将其转换为十进制就是[0,255]。下面说一下转换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二进制中的数据非0即为1,逢二进一,00000000为最小的二进制数,11111111为最大的二进制数。

二进制的00000000转换为十进制的时候就是从右侧第一个二进制数0开始向左侧依次:

0 ∗ 2 0 + 0 ∗ 2 1 + 0 ∗ 2 2 + 0 ∗ 2 3 + 0 ∗ 2 4 + 0 ∗ 2 5 + 0 ∗ 2 6 + 0 ∗ 2 7 = 0 0*2^0 + 0*2^1 + 0*2^2 + 0*2^3 + 0*2^4 + 0*2^5 + 0*2^6 + 0*2^7 = 0 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

二进制的11111111转换为十进制的时候就是从右侧第一个二进制数1开始向左侧依次:

1 ∗ 2 0 + 1 ∗ 2 1 + 1 ∗ 2 2 + 1 ∗ 2 3 + 1 ∗ 2 4 + 1 ∗ 2 5 + 1 ∗ 2 6 + 1 ∗ 2 7 = 2 8 − 1 = 255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2^8 - 1 =255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281=255

这就是无符号的时候,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所能存储数据范围转换为十进制数据存储范围的过程。所以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能存储的无符号的十进制数的范围是[0,255]

有符号位的计算方式

那有符号的时候,该怎么计算呢?

在二进制中,正号用0表示,负号用1表示,并且需要把正负号放在二进制的最高位,也就是最左边的位置,剩余右边的7个位置用来表示二进制的具体数值。那么一个有正负号的8位二进制取值范围就是[11111111,01111111]。去掉左侧第一位用来标记正负号的位置,还剩余7个位置,这7个位置都是1的时候是最大的二进制数。如果前面使用一个负号(此时用1表示)就是最小的二进制数,如果前面增加一个正号(此时用0表示)就是最大的二进制数。所以一个有正负号的8位的二进制数的取值范围为:[11111111,01111111]

有符号的二进制的11111111转换为十进制的时候就是从右侧第一个二进制数0开 始向左侧依次:

− ( 1 ∗ 2 0 + 1 ∗ 2 1 + 1 ∗ 2 2 + 1 ∗ 2 3 + 1 ∗ 2 4 + 1 ∗ 2 5 + 1 ∗ 2 6 ) = − ( 2 7 − 1 ) = − 127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2^7 - 1) = -127 (120+121+122+123+124+125+126)=(271)=127

二进制的01111111转换为十进制的时候就是从右侧第一个二进制数1开始向左侧依次:

1 ∗ 2 0 + 1 ∗ 2 1 + 1 ∗ 2 2 + 1 ∗ 2 3 + 1 ∗ 2 4 + 1 ∗ 2 5 + 1 ∗ 2 6 = 2 7 − 1 = 127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2^7 - 1 = 127 120+121+122+123+124+125+126=271=127

怎么有符号的最小值是-127,而不是-128呢?在计算机中,表示负值是用补码。
为什么有符号的tinyint的最小值是-128?虽然“-0”也是“0”,但根据正、反、补码体系,“-0”的补码和“+0”是不同的,这样就出现两个补码代表一个数值的情况。为了将补码与数字一一对应,所以人为规定“0”一律用“+0”代表。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就将原来本应该表示“-0”的补码规定为代表-128。

int和int(11)有什么区别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因为我看很多同事在创建表的时候,习惯性的对int类型的字段指定一个长度单位。

例如:int(11)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方式。

那么我们在定义表中自增主键或某个int类型的字段的时候,写成int和int(11)有什么区别?

int(11)中的11表示int类型所能存储的最小值的显示宽度。

注意,这里是显示宽度,表示可以显示多长的int类型的值。我们从上面表中可以知道,int类型的取值范围为:-2147483648~2147483647,其中的最小值-2147483648的长度为11,这里的int(11)表示可以显示出这个最小值的完整内容,而最大值2147483647的长度为10,因为最小值长度为11数值都可以显示出来,那么最大值的长度为10的数值肯定也可以显示出来。

当我们定义了一个int(11)类型字段后,如果后面不指定UNSIGNED ZEROFILL关键字,这个字段和int是一样的。只有指定的UNSIGNED ZEROFILL之后,这个int(11)中的11才起到作用。他起到的作用就是和UNSIGNED ZEROFILL配合使用,将我们插入的数据,在不满足长度的情况下,在前面补0。

比如我们定义了int(5) UNSIGNED ZEROFILL,那么当我们插入的数据值1234的时候,它会在1234前面补上0,显示为01234,仅此而已。

显示宽度只用于显示,并不能限制取值范围和占用空间。
如:int(3) 它也会占用 4 个字节(byte)的存储空间,并且它允许的最大值也不会是999,而是int 整型所允许的取值范围有符号的时候为[-2147483648,2147483647]或者无符号的时候为[0,4294967295]

那么int(4)、int(8)、int(11) 分别占用几个字节 ?他们也都是占用4个字节byte,他们的取值范围也都是[-2147483648,2147483647]有符号或者[0,4294967295]无符号,和int不指定长度一样。

所以我们使用int类型的变量的时候,直接使用tinyintsmallintmediumitintbigint中的某一种就可以,具体使用哪一种根据自己的业务量来定,而不需要为期指定长度。除非你的业务需求中需要在不足数据位数的时候,在前面补0,但是这个功能需要在定义字段的时候结合UNSIGNED ZEROFILL关键字一起使用才有效果。

表自增主键的自增值

如果一张表的自增ID用完之后,我们再次向这个表中插入数据会怎么样呢?我们使用tinyint类型的自增主键举例举例来实验一下。

  1. 创建测试的表

    mysql> CREATE TABLE `t` (
        ->   `id` tinyint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   PRIMARY KEY (`id`)
        ->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254 DEFAULT CHARSET=utf8mb4;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2 sec)
    
  2. 插入测试数据

    mysql> insert into t(id)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3. 再次插入数据

    mysql> insert into t(id) values (null);
    ERROR 1062 (23000): Duplicate entry '255' for key 'PRIMARY'
    mysql>
    
  4. 查看表中自增值是多少

    mysql> show create table t\G
    *************************** 1. row ***************************
           Table: t
    Create Table: CREATE TABLE `t` (
      `id` tinyint(3)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255 DEFAULT CHARSET=utf8mb4
    1 row in set (0.01 sec)
    
  5. 查看表中的数据,结果如下

    mysql> select * from t;
    +-----+
    | id  |
    +-----+
    | 255 |
    +-----+
    1 row in set (0.02 sec)
    

整个过程截图如下,从中我可以可以看出,当自增主键的值,达到最大值之后,我们再次向表中插入数据的时候。自增键的自增值将不会再次增加,一直保持最大值不在变化,我们获取到的自增值也一直是最大值。所以当我们再次插入数据的时候回出现主键冲突的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的业务流量比较大,担心自增值会被用完,我们可以把自增键的字段类型设置为8个byte的bigint,这个类型的值,在理论上是不会用完的,但是与此同时,你要付出的存储空间也会别int大一倍。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自增主键的自增值被用完后,再次插入数据的时候查询主键冲突错误信息。

MySQL全局的自增值row_id

我们在创建表的时候,如果不为表指定任何主键,那么MySQL会给这个表创建一个隐藏的自增ID主键,并且这个隐藏的自增ID的取值是从一个全局变量dict_sys.row_id中获取。这个变量是所有没有主键的表共享的。

这个变量占用6个byte,它的取值范围是 2 48 − 1 2^{48}-1 2481,因为这个值对所有没有主键的表共享,如果你的MySQL数据库中,有很多没有主键的表,并且有很多的数据在这些表中,那么这个值是有可能达到最大值的。

如果这个全局变量的值达到了最大值,它就会从0开始从新开始计算。这就导致了没有主键的表中的数据可能会被覆盖的可能性。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表没有主键只有一列varchar类型的字段col_a,我们想里面插入数据的时候。当插入到最大行的时候,它会从0开始计算,此时我们插入 a n + 1 an+1 an+1的时候,就会回到第一行 a 1 a1 a1的这个行上,会把 a 1 a1 a1这个行的数据内容被覆盖为 a n + 1 an+1 an+1,以此类推, a 2 a2 a2会被 a n + 2 an+2 an+2覆盖掉。

row_id隐藏列col_a
1 a 1 a1 a1
2 a 2 a2 a2
2 48 − 1 2^{48}-1 2481 a n an an
1 a n + 1 an+1 an+1

所以建议所有的表都要设置一个主键,避免这个隐藏的全局自增值到达最大的 2 48 − 1 2^{48}-1 2481之后会覆盖掉之前插入的数据。有了自增主键,即便是超过了自增值,在插入数据的时候,会有主键冲突的错误,这比不通知我们直接把数据给覆盖掉要好很多。

Xid

在MySQL的innodb数据表进行更新操作的时候,会涉及到redolog的两阶段提交和binlog日志的配合。以此来达到数据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在MySQL数据库崩溃异常重启后,innodb表可以恢复已经正常提交的事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innodb的crash-safe的能力。

Xid是有MySQL的Server层维护的。

Xid是binlog文件中常见的一个ID,因为binlog是server层维护的日志,所以Xid也是由MySQL的Server层维护的。它在binlog文件中标识一个唯一的事务。

但是在不同的binlog文件中,这个Xid是有可能相同的。因为这个ID是来自于MySQL执行各种SQL语句的时候的查询编号,MySQL在为所有的SQL语句会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这个编号来自于全局变量:global_query_id。而global_query_id,它是维护在内存当中。它是占8个字节的bigint类型,最大值为: 2 64 − 1 2^{64}-1 2641。这就意味着,如果MySQL重启了,那么这个变量的值将会丢失,重启后这个值将会重新从0开始累加。

所以SQL语句的编号将会重新从0开始累加,这个查询语句的编号会赋值给对应的事务编号,但是binlog文件再MySQL重启后,会重新使用新的binlog日志文件。所以在同一个日志文件中,Xid是不可能相同的。

说Xid在同一个binlog日志文件中不可能相同的说法也不算太严谨,因为如果这个global_query_id达到最大值 2 64 − 1 2^{64}-1 2641之后,从新从0累计也有可能导致同一个binlog文件中的Xid的值重复。但是这个可能性几乎为0,因为我们的binlog日志文件在达到一定的大小后也会重新开启一个新的binlog日志文件。这个是有参数max_binlog_size控制的。

Innodb的事务ID

InnoDB的事务ID是指:trx_id。

和Xid不同,trx_id是由InnoDB引擎自己维护的。它的最大值为 2 48 − 1 2^{48}-1 2481。如果到达它的最大值之后,会从0开始累加。这个值再MySQL重启之后不会清零,它做了持久化的操作,所以重启后的MySQL事务ID是可以累积上一次的值的。

这可能潜在的隐藏一个bug,如果trx_id到达最大之后,重新从0累加,这就导致了事务的id重复了,这样在MySQL的MVCC多版本数据控制和一致性事务读取的时候,就可能会发生脏读。但是可以忽略这个bug,因为这个值已经很大了,不会那么快就出现这个bug。

trx_id的值来自于innodb内部自己维护的max_trx_id全局变量。每次需要申请新的trx_id的时候,就获得当前max_trx_id的值,然后再把max_trx_id的值加1为下次准备。注意:只读事务不会占用max_trx_id的值。

对于正在执行的事务,可以在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表中看到对应的事务信息,已经当前事务trx_id的值。

在MySQL的MVCC多版本控制的一致性事务视图在实现的过程中,就依赖于这个trx_id的值,因为它代表了每一行被修改数据的版本号,在每一行数据被修改后,都会拿当前修改这一行数据的事务的trx_id作为当前数据的版本号。当一个事务读到一行数据的时候,判断这个数据是否可见的方法,就是通过事务的一致性视图与这行数据的 trx_id 做对比。

线程ID

线程ID是指:thread_id,我们平时执行show processlist;命令的时候就可以显示出这个线程ID。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read_id的取值来自于系统保存的一个全局变量thread_id_counter,每新建一个连接,就将 thread_id_counter 赋值给这个新连接的线程变量。

它的大小是4个字节,最大值为: 2 32 − 1 2^{32}-1 2321,到达最大值之后,他会重新从0累加。但是它也不会重复,因为他们使用了唯一数组的设计理念,如下:

do {
  new_id= thread_id_counter++;
} while (!thread_ids.insert_unique(new_id).second);

总结

  • 表的自增 id 达到上限后,再申请时它的值就不会改变,进而导致继续插入数据时报主键冲突的错误。

  • row_id 达到上限后,则会归 0 再重新递增,如果出现相同的 row_id,后写的数据会覆盖之前的数据。

  • Xid 只需要不在同一个 binlog 文件中出现重复值即可。虽然理论上会出现重复值,但是概率极小,可以忽略不计。InnoDB 的 max_trx_id 递增值每次 MySQL 重启都会被保存起来,所以我们文章中提到的脏读的例子就是一个必现的 bug,好在留给我们的时间还很充裕。

  • thread_id 是我们使用中最常见的,而且也是处理得最好的一个自增 id 逻辑了。


微信搜索“coder-home”或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更多干货分享,还有各类视频教程资源。扫描它,带走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ink> 我们正在讨论MySQL中INSERT语句插入数据后返回自ID的方法。根据引用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使用`LAST_INSERT_ID()`函数**: - 在插入语句后立即执行`SELECT LAST_INSERT_ID();`即可获得自ID。 - 该函数基于当前连接(Connection),因此即使其他连接同时插入数据也不会影响结果。 - 注意:如果一次插入多行,返回的是第一个插入行的自ID(不是列表)[^1][^4]。 2. **在编程中使用特定方式获取**(如MyBatis): - 在MyBatis的Mapper XML中,使用`useGeneratedKeys="true"`和`keyProperty="id"`(其中id为对象属性),插入后自ID会自动填充到参数对象的对应属性中[^2]。 - 另一种方式是使用`<selectKey>`标签,在插入后通过`SELECT LAST_INSERT_ID()`获取并填充到对象属性[^4]。 3. **使用`max(id)`(不推荐)**: - 通过`SELECT MAX(id) FROM table;`获取最大ID。但高并发时可能不准,且不适合多线程环境[^3]。 --- ### 详细说明与代码示例 #### 方法1:使用`LAST_INSERT_ID()`(适用于命令行或脚本) ```sql -- 插入单条数据 INSERT INTO user (name, age) VALUES ('张三', 18); -- 获取自ID SELECT LAST_INSERT_ID(); ``` **注意**:批量插入时,`LAST_INSERT_ID()`返回的是**第一条**记录的自ID[^4]。 #### 方法2:在MyBatis中映射自ID(Java应用) ```xml <!-- 方式1:useGeneratedKeys --> <insert id="insertUser" parameterType="User" useGeneratedKeys="true" keyProperty="id"> INSERT INTO user(name, age) VALUES(#{name}, #{age}) </insert> <!-- 方式2:selectKey --> <insert id="insertUser" parameterType="User"> <selectKey resultType="java.lang.Long" keyProperty="id" order="AFTER"> SELECT LAST_INSERT_ID() </selectKey> INSERT INTO user(name, age) VALUES(#{name}, #{age}) </insert> ``` 插入后,传入的`User`对象的`id`属性会自动赋值。 #### 方法3:其他编程语言(如PHP) ```php <?php $pdo = new PDO("mysql:host=localhost;dbname=test", "user", "pass"); $stmt = $pdo->prepare("INSERT INTO user (name, age) VALUES (?, ?)"); $stmt->execute(['李四', 20]); $id = $pdo->lastInsertId(); // 直接获取自ID echo $id; ?> ``` --- ### 注意事项 1. **连接独立性**:`LAST_INSERT_ID()`只对当前连接有效,不同连接互不影响[^1]。 2. **批量插入**:插入多行时,只能获取第一条的自ID,其余ID需通过计算获得(如插入$n$条,则后续ID为`LAST_INSERT_ID()+1`至`LAST_INSERT_ID()+n-1`)[^4]。 3. **事务安全**:自ID在事务提交前即可获取,但若事务回滚,该ID会被废弃(可能导致跳号)[^3]。 --- ### 相关问题 1. MySQL的`LAST_INSERT_ID()`在批量插入时如何处理? 2. 不同数据库连接同时插入数据,`LAST_INSERT_ID()`会互相影响吗? 3. 使用MyBatis插入数据后,如何获取非自主键(如UUID)的值? 4. 高并发场景下,使用`max(id)`获取自ID有什么风险? > 引用说明:`LAST_INSERT_ID()`原理来自MySQL官方文档[^1];MyBatis配置方法参考ORM框架实践[^2][^4];`max(id)`的缺陷分析源于并发场景经验[^3]。 </think> ### MySQL 中 INSERT 语句返回自 ID 的完整方法 在 MySQL 中获取 INSERT 操作后的自 ID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使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 ✅ 方法 1:使用 `LAST_INSERT_ID()` 函数(通用推荐) ```sql INSERT INTO users (name, email) VALUES ('张三', 'zhangsan@example.com'); SELECT LAST_INSERT_ID(); -- 立即执行此查询获取自 ID ``` **原理** - 基于当前数据库连接(Connection)返回最近一次 INSERT 生成的自 ID[^1][^3] - 线程安全:不同连接互不影响(无需担心并发冲突)[^3] - 批量插入时返回第一条数据的 ID[^4] **适用场景**:命令行操作、存储过程或脚本场景 #### ✅ 方法 2:MyBatis 映射配置(Java 应用首选) ```xml <insert id="insertUser" parameterType="User" useGeneratedKeys="true" keyProperty="id"> INSERT INTO users(name, email) VALUES(#{name}, #{email}) </insert> ``` **执行后效果**: ```java User user = new User("李四", "lisi@example.com"); userMapper.insertUser(user); System.out.println(user.getId()); // 自ID自动注入到对象属性 ``` **备选方案**(兼容更多 ORM): ```xml <insert id="insertUser" parameterType="User"> <selectKey resultType="java.lang.Long" keyProperty="id" order="AFTER"> SELECT LAST_INSERT_ID() </selectKey> INSERT INTO users(name, email) VALUES(#{name}, #{email}) </insert> ``` [^2][^4] #### ✅ 方法 3:编程语言原生支持(各语言示例) **PHP (PDO)**: ```php $stmt = $pdo->prepare("INSERT INTO users(name, email) VALUES(?, ?)"); $stmt->execute(['王五', 'wangwu@example.com']); echo $pdo->lastInsertId(); // 直接获取自ID ``` **Python (PyMySQL)**: ```python cursor.execute("INSERT INTO users(name, email) VALUES(%s, %s)", ('赵六', 'zhaoliu@example.com')) print(cursor.lastrowid) # 获取自ID ``` #### ⚠️ 不推荐方法:使用 `MAX(id)` ```sql SELECT MAX(id) FROM users; -- 高并发时可能返回错误值 ``` **缺点**: - 并发插入时可能获取到其他会话的 ID - 需要表级锁影响性能[^3] --- ### 关键注意事项 1. **事务中的行为** - 自 ID 在事务提交前即可获取 - 事务回滚时 ID 会被丢弃(导致 ID 不连续) 2. **批量插入处理** ```sql INSERT INTO users(name) VALUES('A'),('B'),('C'); SELECT LAST_INSERT_ID(); -- 返回 A 的 ID ``` 获取后续 ID:`LAST_INSERT_ID() + 1` 到 `LAST_INSERT_ID() + 2`[^4] 3. **连接池配置** 确保 ORM 框架使用后**立即释放连接**,避免 `LAST_INSERT_ID()` 返回其他操作的 ID --- ### 相关问题 1. 批量插入 100 条数据时,如何高效获取所有自 ID? 2. 使用数据库连接池时,`LAST_INSERT_ID()` 可能返回错误值如何解决? 3. 在分布式系统中,MySQL ID 会有什么问题?替代方案是什么? 4. 事务回滚导致的自 ID 跳跃对业务有什么影响?如何避免? > 引用说明:`LAST_INSERT_ID()` 的线程安全特性基于 MySQL 官方文档 [^1][^3];MyBatis 配置实践参考 ORM 框架最佳实践 [^2][^4];`MAX(id)` 的缺陷分析源于高并发场景测试 [^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