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日志-20060418

作者分享了拍摄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几处人文景观,包括燕子巢、日晷雕塑、校训石等标志性建筑,并记录了一次偶然遇到的小狗和自己的工作环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前段时间拍的几张照片,今天终于偷得点闲整理一下放上来 ^_^

这就是我经常提起的我们家楼下的燕子家,拍照的时候它们夫妇外出觅食,所以只拍到一个空巢。

华工的人文景观之一——日晷(ri gui)。当时拍照的时间是早上8:40 ,对了一下,嗯,差不多。



直径大概 1.5 米,像个大石鼓。



华工法学院的所在地,上面的日晷就在法学院的门前——从华工南门进去,上百步梯很容易就能找到。



华工的另一个人文景观——校训石。说实话这是我见过的各所大学的校训石中最大的一块。下面再上一张近距离的,不过可惜当时只有我自己在,没有人帮我和校训石合影,所以看不出比例。




在office 的楼下,看到一只小狗,挺可爱的,想帮它拍个正面的,它却和镜头玩起了捉迷藏,任凭我围着它转来转去,就是不给面子。



哈哈,顺手拍了一张偶的工作区 ^_^



前段时间拍的另外一部分华工的照片。

刘义亭 和 长江北路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金属氢化物(MH)储氢系统在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吸收/释放氢气的动态模型和热交换模型,结合实验测试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研究表明,低温环境有利于氢气吸收,高温则促进氢气释放;提高氢气流速和降低储氢材料体积分数能提升系统效率。论文还详细介绍了换热系统结构、动态性能数学模型、吸放氢特性仿真分析、热交换系统优化设计、系统控制策略优化以及工程验证与误差分析。此外,通过三维动态建模、换热结构对比分析、系统级性能优化等手段,进一步验证了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关键性能特征,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设计方案。 适用人群:从事氢能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为储氢罐热管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②推动车载储氢技术的发展;③为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量化依据;④优化储氢系统的操作参数和结构设计。 其他说明:该研究不仅通过建模仿真全面验证了论文实验结论,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参数优化建议,如吸氢阶段维持25-30°C,氢气流速0.012g/s;放氢阶段快速升温至70-75°C,水速18-20g/min。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安全考虑,如最高工作压力限制在5bar以下,温度传感器冗余设计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多尺度建模、新型换热结构和智能控制等方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