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mo.yj861.cn/thread-170-1-6.html
“多么精美的汴绣!”昨日,在市群众艺术馆,来自开封汴绣厂的李女士听到这样的赞美不下百次。每当阳江市民过来参观时,她都会微笑着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细讲解八百年汴绣的历史及汴绣的制作工艺。 李女士手下是长0.7米、宽0.5米的《清明上河图》截图,她用针牵着五彩丝线,快速而灵巧地穿过去又复回来,一会儿,人物的帽子、衣服便有了颜色。不少市民走过的时候,都要用手轻轻抚摸一下那些图案,似乎并不相信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风景和建筑物,是用针线绣出来的。 “完成这幅截图,我一个人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全卷的工作量更大,九个人合作也需三个月。”李女士介绍说。来自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欧家辉睁大眼睛,对这门传统技艺表现出很高的兴致:“以前就听说过汴绣的精美,但从来都不知道刺绣者的辛苦。” 群艺馆的另一角,现场印制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参观。在一群艺人中间,开封“云记”年画第三代传人郑海涛,用一把大刷子蘸上墨汁,便在纹有图案的梨木板上往返印刷,动作十分熟练。 不到十来秒,郑海涛翻过一张宣纸,在有力的抚印节奏中,栩栩如生的“步步连升”就显影了。何谓“步步连升”呢?笔者凑近一看,宣纸上印有一个胖乎乎的儿童,手执莲叶,脚踩莲藕,活泼可爱。 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郑海涛的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他说:“对阳江的漆画等传统艺术,我很感兴趣,来到阳江十分高兴。希望有更多阳江人认识了解汴文化,希望阳江和开封的艺人成为好朋友。”(阳江日报:黄娟娟)<!--++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