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短迭代

剖析短迭代

作者 Dave Nicolette译者 郑柯 发布于 2008年11月19日 下午3时56分


很多人都觉得:迭代的长度应该由发布周期的长短确定。我不同意,我认为这两个周期之间不应有关系。相对于长迭代来说,短迭代可以提供更为频繁的客户反馈, 同时也给予团队机会,让他们可以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工作实践。短周期可以形成“心跳节奏”,这样的快节奏也足以展现更多意义。由于短周期的本性使然,团队不 大有机会创建过于冗长的工作项目,而这样的项目会使得人们很难产生成就感,除非等到大量的工作完成之后。即使发布的周期很长,下面这些好处仍然存在。

好处

  1. 快速响应。在不影响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情况下优先快速响应变化。产品负责人、客户或是代理人在迭代中期改变优先 级或是添加新功能,这样的情况很多见。如果迭代时间足够 短,这种状况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处理,因为变更在下个迭代中就可以容纳进来了,这样也可以避免打乱当前迭代本不应受影响的正常节奏。
  2. 问题检测。 成熟的敏捷团队能够发现流程上的问题并马上处理。然而,目前看来,很多敏捷团队仍然在学习曲线上前行,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自己 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地步。他们需要根据项目度量数据的变化来识别问题。由于趋势要靠三个点的连线才能体现出来,而项目数据每个迭代才能收集一次,因此更短的 迭代可以更快地暴露问题。
  3. 范围管理。如果待办事项列表中的条目都很小,那就可以灵活移动。较长的迭代会产生较大的用户故事。如果产品负责人需要变更待办事项列表条目的优先级,如果用户故事较大,那么变更这些用户故事造成的影响也更大。较短的迭代则趋向产生较小的用户故事。遵循INVEST原则,产品负责人也更容易变更用户故事的优先级。
  4. 迭代规划和跟踪。 长迭代产生的较大的用户故事,经常要被分解为“任务”,也就是要将大块儿的开发工作拆分为可操作性更强的明细任务。接下 来,为了让团队知道所有用户故事的状态,这些任务要在迭代中跟踪,要么使用类似于“看板”的系统,要么使用迭代的燃尽图。很多团队每天都会停下来重新估算 尚未完成的个人任务。使用短迭代,可以去除所有这些内部流程的管理成本;用户故事变成了更小的工作单位,而人们也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跟踪迭代状态。
  5. 成为转向“无迭代流程” 的基础。迭代式开发保留了一些瀑布开发过程固有的管理成本,即使我们付出代价想去掉它们也是如此。如果将每个迭代从 头到尾画一个价值流累积图(cumulative flow diagram),这些管理成本就会以“在途时间(lead time)”的形式体现出来。我参与过的一些团队,他们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尽量压缩迭代的时间。我注意到他们可以消除大量类似的管理成本。迭代时间越短, 让一切工作顺利进行所需花费的流程管理成本就越少。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迭代中工作,也可以带来一些敏捷方法的附加价值,包括频繁和有规律的演示和回顾、用来交付增量开发结果的一致性 时间 表、频繁得到客户反馈的机会、以及对于“心跳”或是“脉搏”类似节奏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可以让团队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保证认真投入。使用时间盒的方式工作 是有一些额外的好处的,而有些团队在采纳无迭代的流程时会把这些好处丢掉,这就等于是“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了”。而使用短迭代,可以减少转向超轻量 级、无迭代的流程所带来的痛苦;这也是可以预期的。

人们在转向无迭代流程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他们会将所有与“迭代”有关系的实践都抛弃掉。我们要将“迭代”的概念与有附加价值的敏捷开发特定实践区分开,并寻找能够减少流程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保留有价值实践的解决之道。

潜在问题

有人在使用短迭代时遇到了困难。短迭代的拥护者Mishkin Berteig也提到一些潜在的问题

  • “密集的工作回让人筋疲力尽。”我想这是团队选择何种工作方式的问题。周期短,不一定意味着工作就一定密集。短迭代可能仅仅 意味着小时间盒;也就是说,每 个时间盒承诺交付的工作更少了。在工作密度上不一定有什么变化。其他的敏捷原则(特别是“可持续的步调”)就是为了防止发生筋疲力尽的情况。
  • “战略层面的思考很难跟日程相结合。”战略层面的思考跟每个迭代要做的具体工作没有太大干系。迭代是战术层面的。战略层面的思考是……呃,非战术层面的。这听起来更像是管理上的问题,而不是短迭代的特性之类的东西。
  • “ 每个迭代必须完成的、耗费管理成本的相关任务占用了短迭代的大部分时间。”这似乎又是一个团队如何选择工作方式的问题。我曾观察到挤压迭代时间长度而引 发的一个有趣结果:人们首先“发现”一些并不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任务,然后就不再做它们了。最后,团队只做必要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去除了流程中的浪费。 实际上,这些观察让我对Jim Shore在Java Ranch上的发言持 保留意见。他认为更长的迭代给团队的压力更小,因此有经验的敏捷团队更适合用长期的迭代。我觉得我们不必在迭代规划上花费更多时间, 我认为迭代规划还可以更少些。我支持更短的迭代,如果客户可以采取拉式的方法以单件流 (single piece flow)的方式提出需求,这些迭代甚至可能逐渐消弭。
  • “对团队之外的资源或是人员的等待,这会使得工作的完成要跨越多个 迭代。”组织上的约束造成了此类状况。如果试图采取的迭代长 度过短,以至于组织不能应 对,这样做并不合适。如果真这么做了,也就不能称之为“迭代”了,因为不可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内交付工作结果,而组织也无法吸收这样的结果。要想有所进步, 我们必须识别出组织的约束。我并不认为临时的组织约束(它们是临时的,只要你真心愿意改变)就会使得短迭代不可行。简单么?没人会这么想。但如果组织的变 革很容易的话,那就没什么乐趣了,不是么?

InfoQ相关内容: Extremely Short Iterations as a Catalyst for Effective Prioritization of Work

作者简介

Dave Nicolette自 1977年起就从事IT行业了,他在2002年找到了敏捷,并视其为传统IT行业很多内在问题的缓解和去除之道。从那时起,在敏捷和精益的思考和实践上, 他就成为了一名尽心竭力的实践者和大力鼓吹的提倡者。他喜欢与IT从业人士分享经验和有益的实践,并积极参与到敏捷社区的活动中。Dave目前是美国 Valtech科技公司的敏捷团队教练。


志愿参与InfoQ中文站内容建设,请邮件至editors@cn.infoq.com。也欢迎大家到InfoQ中文站用户讨论组参与我们的线上讨论。



转自:
潮汐研究作为海洋科学的关键分支,融合了物理海洋学、地理信息系统及水利工程等多领域知识。TMD2.05.zip是一套基于MATLAB环境开发的潮汐专用分析工具集,为科研人员与工程实践者提供系统化的潮汐建模与计算支持。该工具箱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两大核心功能: 在交互界面设计方面,工具箱构建了图形化操作环境,有效降低了非专业用户的操作门槛。通过预设参数输入模块(涵盖地理坐标、时间序列、测站数据等),用户可自主配置模型运行条件。界面集成数据加载、参数调整、可视化呈现及流程控制等标准化组件,将复杂的数值运算过程转化为可交互的操作流程。 在潮汐预测模块中,工具箱整合了谐波分解法与潮流要素解析法等数学模型。这些算法能够解构潮汐观测数据,识别关键影响要素(包括K1、O1、M2等核心分潮),并生成不同时间尺度的潮汐预报。基于这些模型,研究者可精准推算特定海域的潮位变化周期与振幅特征,为海洋工程建设、港湾规划设计及海洋生态研究提供定量依据。 该工具集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包括: - **潮汐动力解析**:通过多站点观测数据比对,揭示区域主导潮汐成分的时空分布规律 - **数值模型构建**:基于历史观测序列建立潮汐动力学模型,实现潮汐现象的数字化重构与预测 - **工程影响量化**:在海岸开发项目中评估人工构筑物对自然潮汐节律的扰动效应 - **极端事件模拟**:建立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模型,提升海洋灾害预警的时空精度 工具箱以"TMD"为主程序包,内含完整的函数库与示例脚本。用户部署后可通过MATLAB平台调用相关模块,参照技术文档完成全流程操作。这套工具集将专业计算能力与人性化操作界面有机结合,形成了从数据输入到成果输出的完整研究链条,显著提升了潮汐研究的工程适用性与科研效率。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