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from:www.caicono.cn
记录我对wiki行业的一些思考,同时也感谢朋友们对我调查问卷的支持,哈哈。
从Wiki行业看互动百科
摘要
Wiki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积累和分享的进程。目前wiki概念逐渐被网民接受,同时wiki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wiki行业应该注重发展垂直细分的百科领域,同时不能缺少对个人网站和企业网站建立wiki的关注。因此,在现有中文wiki市场三强相争的局面下,建议互动在线的优先和重点发展HDwiki开源项目,并且注重HDWiki的本地化,领域化发展,同时注重词条的简洁通俗,并采用多元化手段进行推广。
Wiki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从04,05年起在国外就已经很火热,而当时wika概念在中国也开始方兴未艾,涌现了很多同类的百科wiki网站,比如donews的wiki(现已渐渐没落,垃圾消息淹没)、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等,往后的阶段有更多的门户置身其中,推出自己产品:比如sina iask百科,soso百科等。在这个新兴知识领域中,wiki目前发展如何?作为三强之一的互动百科应该如何脱颖而出?
个人对wiki行业观察
1. wiki渐被接受,依然存在发展空间。
Wiki已经不是新鲜的概念,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深入人心,大多数网民均知晓wiki概念并浏览过其中词条,而且里面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将wiki上的词条解释纳入论文、研究、论述的一部分,这中现象在文科、理科学生中都存在。
这其中搜索引擎引导网民定位wiki词条对Wiki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个人认为:“有问题->搜索->深究含义->wiki”,这种认知和学习模式在逐渐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不得不说,百度搜索对wiki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不过,这并不代表wiki应用就完全走出高端被平民化,在调查的人群[1]中,见调查报告,依然有14%不了解wiki,而且了解的wiki的人群中,绝大多数属于浏览者,而非词条的贡献、参与者。这种局面的产生,是因为wiki本身就是对知识积累和解释的本源造成的。Wiki本身无法成为一种网民必须品,但是可以为懂得它的网民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20%的贡献者为80%的浏览者提供了更好的知识积累体验,也同时增强了这些贡献者之间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因此,第一个结论在于:wiki不会像搜索一样成为互联网的水、电基础设施,但是它的出现可以更好的服务网民,提升网络浏览质量。
2. 各类wiki群雄逐鹿,大百科&垂直皆有市场
目前存在大量百科网站毋庸置疑,仅4大门户网站就有soso,sina(http://wiki.iask.sina.com.cn/)推出了百科产品,而baidu百科更是一枝独秀,因为拥有搜索入口这个优势,在中文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尚未有权威统计数据支持,但凭经验以及相关反馈可推算)。互动百科也是不容小觑的很强一股力量,凭借一定的创新应用在国内站长圈内有一定影响。据统计,目前中文wiki市场被维基百科Wikipidia、互动wiki和百度百科三家瓜分大头,占据前三甲位置[http://news.hexun.com/2009-12-02/121878715.html]。而且互动与百度之争难分伯仲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1b9050100eycn.html
下面就这几大百科网站的内容进行一个简要对比,本人经常需要词条查阅,对这几家百科网站有一个大致了解。主观说来:wikipidia最为专业,百度百科依托百度搜索引擎聚集了大量人气,质量位居次席。互动百科词条多,但词条质量由于贡献者少在三者中局中。本次采用“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个词条对五大百科网站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2],具体比较见下页。同样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 Wikipidia质量最好,中立性强,交叉引用丰富,参与人更为积极
- 互动wiki附加服务最多,有很多分享、同义词推荐、BBS讨论等小功能,词条质量排名第三,落后于wiki以及baidu。参与人数和浏览量较少。
- baidu wiki依托其baidu搜索入口,用户浏览量大,用户基础好。
- soso和sina的wiki和以上三家不论从质量、用户体验上或用户数量上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也不是他们的强项。
- 除开wiki之外的几家百科网站,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是制约目前百科网站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否有这么多强势的百科类网站后,其它的百科网站就没有意义了呢?其实不然,众多的门户和专业在线大百科网站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其它wiki没有存活空间。其它网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避免与这些大百科的正面冲突。比如sina wiki将百科与问答结合起来,推出的爱问开放词典,有效粘合了提问用户与知识分享者之间的联系,形成很好的互动效果。同时sina也推出了一些垂直wiki网站,比如房产wiki,生活wiki等,专注某一领域的百科知识。而soso百科则利用了qq庞大的用户群,形成一个天然的百科知识集散地。这些都只是全行业的真正百科wiki,但是除开这些大而全的百科,还有很多领域内的wiki网站,他们可以提供某一个方向和具体行业的专业“百科”知识,同样拥有较大用户量以及流量优势,wiki本身就是一个众包
比如:
历史故事领域: 神话故事百科(http://www.pantheon.org/),
经济管理领域: 中文经管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9%A6%96%E9%A1%B5)
音乐领域: 音乐百科全书http://www.musipedia.org/ 等等。
表1. 百科类网站特定词条”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比较结果
baidu | hudong | wikipidia | soso | sina | |
词条质量(主观): | 有交叉引用,质量在hudong和wikipidia之间 | 无交叉引用 质量一般 | 质量高,交叉引用多,参考文章列出,规范,学术气氛浓 | 质量低 | 不能反映最新,质量低 |
附加服务() | 分享功能 | 被引用,收藏,提问,相似词条,分类、bbs等小功能 | 无任何附加服务 | 1版本 | 两版本,无版本对比 |
用户体验(格式、结构化、清晰度) | 两栏,简洁, | 不够简洁,格式清晰,逐段编辑 | 简洁明了 | 逐段编辑 | 分两段,逐段编辑 |
评价人数(对其有用): | 浏览3000+ | 无评价,阅读人数少 9人? | 无评价系统 | 无评价系统 | 3星 无dig功能 |
贡献人数(参与编辑): | 2版本,3贡献人 | 2 | 10 | 1 | 2 |
采用协议 | 互动百科版权图片中心的作品共享内容引用自CC协议 | 明确采用CC-by-sa-3.0协议和GFDL协议 |
3. 网站搭建自己wiki系统呈现一定趋势。
不论是个人网站或者企业网站,使用wiki平台进行网站布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个人建网站随着虚拟主机、租用空间的价格降低以及建站程序和流程的简单呈现上升趋势,个人网站上的wiki系统既可以提升网站品味和专业程度,同时又能吸引志同道合者协同编辑,聚拢人气。而使用一款开源wiki系统,就能方便、快捷的搭建自己的wiki平台,目前市面上开源wiki产品不下百种,各类wiki工具和产品多如牛毛,见http://www.wikimatrix.org/。 因此wiki现已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个人网站采用wiki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
- 知识沉淀与积累,独立编辑居多。
- 与志同道合的协同编辑,开创某一垂直领域的top baike。
与此同时,企业网站、商务网站中wiki百科的数量也在增加。(这部分缺乏相应数据支撑) ,现实中的例子: http://wiki.5idevil.com/ 以及sina财经频道下房产百科都属于企业级百科网站。
调查问卷以及分析
为了撰写这份报告,我发放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通过EMAIL的方式转发相关受访者,希望对wiki概念的普及程度以及wiki使用程度等方面进行简要调查,发放问卷50份左右,回收29份。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与IT、通信等科技行业,同时也有10人左右的非IT领域人群。此次调查受限于环境,虽然样本很小,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
采用python脚本简单处理反馈数据,详细过程请见:
http://www.cnblogs.com/caicono
表2.调查内容和数据
问题1:您了解wiki (百科)吗? | |
选项 | A. 没听说过 |
B. 没有使用过,仅仅浏览过 | |
C. 不仅使用,而且贡献过词条 | |
D. 对wiki的技术原理、实现等比较清楚 | |
选择 | |
问题2:某个网站具有站内wiki功能,或者本身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百科网站,您对这种网站什么态度? | |
选项 | A. 有兴趣 |
B. 无兴趣 | |
C. 无所谓,不影响我 | |
选择 | |
问题3. 如果贡献词条,则您愿意贡献词条的原因是: | |
A. 兴趣 | |
B. 成就感 | |
C. 让专业知识得到积累和沉淀 | |
D. 可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 |
E. 即使了解也不想贡献,太麻烦 | |
F. 其它 | |
选择 | (可多选) |
问题4. 现有wiki网站(如维基百科,baidu,soso百科等)的功能如何? | |
选项 | A. 很好,完全满足要求 |
B. 多媒体信息(音视频)更丰富些 | |
C. 词条更专业些 | |
D. 表述更简洁一些,比如通俗易懂些 | |
E. 通过手机更方便快捷地访问 | |
F. 其它 | |
选择 | (可多选) |
如果您对此问卷有任何疑惑或者建议,可以写在下方,谢谢。 | |
调查结果
图1. 对wiki的了解
图2. 对具有wiki功能的网站或者领域内专业wiki的态度
图3. 贡献词条的原因
图4. 对wiki网站现有功能的期望
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1. 绝大多数人(72%)了解wiki概念,但是贡献过词条的人非常少,仅占7%。而且依然有部分人(14%)不了解wiki,这次抽样调查主体人群在IT,通信类领域,由此可推断普通人群中普及wiki的空间还有很大。同时发现有部分人采用Wiki作为项目任务分配的替代工具,这类人群对开源wiki很感兴趣也善于研究和钻研,但他们属于IT精英,占极少的数量。
2. 由图2可知,人们都不会排斥具有wiki功能的网站,而且愿意尝试。
3. 驱动用户主动贡献词条的原因中,排名靠前的三位分别是:让知识得到沉淀和积累(32%),个人兴趣(30%),拥有个人成就感和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列第三。可以看出用户将wiki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和积累的工具进行词条贡献。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增强用户贡献词条的兴趣以及个人成就感,提高网站百科的词条贡献率。或者通过增强网站的sns特性,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更好的交流,也同样可以提升用户的贡献意愿。
4. 对现有wiki网站普适性的调查中,认为wiki网站功能已经完善无需改进的很少,仅有1人。而用户最希望词条的质量能更准确和专业一些,同时保证多媒体信息(如音频、视频、图片)更加丰富。其次,希望词条的表述能更通俗、简洁一些。这虽然与要改进的第一条--专业性有所矛盾,但这确实大部分普通用户的心声。
建议优先发展HDWiki的想法
正因为目前百科类网站数目繁多,而wikipidia与百度作为互动强劲的竞争对手,三家称雄中文wiki市场,这种趋势在近期内很难发生改变,而且词条质量和用户数目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因此对于互动百科而言,在做好主站互动百科的宣传、推广、维护的同时,应该要在开源wiki这个方向下大气力,占领站长定制wiki的制高点,并形成自己的拳头品牌形象,做到行业内第一。理由如下:
1. wiki的高品质质量短期内难以撼动。互动百科主站主要管理和维护百科词条知识,最终要产生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这些知识产生生产力的条件是:专业性,中立性以及多交叉引用特性。而形成这些条件不仅仅需要时间的累积和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热心参与,更需要一种无功利、纯粹为了兴趣去做好一件事情的原始动力。前两个因素可以通过慢慢培育市场和激励专业用户参与其中协助编撰词条达成,但是后面这个因素正是wiki的天然优势,wiki自诞生之时起的非盈利性、高知名度和词条质量品牌效应使得wiki在词条的编辑质量、数量和用户参与度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呈现一种马太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愿意分享和传播知识的人进入wiki,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互动想在短期内大幅提升词条内容质量是不现实的,也是因为它自身的商业气息的必然。
2. 百度的搜索入口限制了互动在百科上的发展。在同一个细分领域内,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一般的市场容量是2-3家顶级公司,他们可以赚取整个领域70、80%的利润以及关注度。在wiki市场上,目前的三家巨头为wiki、baidu百科和互动wiki。百度把握着搜索入口,由于与hudong百科和wiki的直接竞争关系,它所拥有的巨大的查询流量都优先给自己的词条,这对于互动而言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限制。因为wiki有完善的用户自主编辑体系,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尽管通过baidu查询难觅其踪,但用户有时为了高质量的内容,可以直接从wiki门户进行查询。而互动在词条质量的专业性上目前还难以比肩wiki,而搜索入口又被baidu挟持,尽管用户可以通过其它搜索引擎定位互动的词条,但这对互动的良性发展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3. 网站内嵌wiki功能是今后网络知识化、结构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说wiki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它自诞生之时,并非专注于百科词条的编辑,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因此,它除开现在大家熟知的多人协作的公共百科全书这个功能外,另外一个身份是:“允许一群用户通过简单的标记语言来创建、修改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协作系统[参考]”。这个wiki系统属于一种知识的网络系统,允许用户在自由的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针对后面这个特点,互动推出HDwiki正好顺应了协同合作的潮流与趋势,让个人网站、企业网站能在短时间内搭建好这样一个知识协同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我们无需绝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而是需要拥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用户的广泛参与,以及交流协作。
个人对HDwiki以及wiki主站有如下建议:
1. 风格本土化。本土化wiki不仅仅意味着中文wiki操作更加方便,这当然也是要着重考虑的因素,相信HDwiki已经是目前开源支持中文wiki的最好系统之一。我个人认为:本土化就要适应目前中国的网民文化,也就是带些web2.0的分享,交流的特性,通俗的说就是娱乐互动的文化。
现在互联网应用还没有成为人们工作必需品,不像美国互联网应用第一位的依然是email,其次移动上网和SNS应用,而中国依然是IM,上网看新闻等应用。目前中国互联网还是娱乐为王的时代,观看视频,转帖分享等应用占主流地位,要让网民普遍合理使用wiki,用wiki进行知识管理分享积累肯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个从高端至中低端过渡的时期。这一点从我所做的小规模调研报告也可以看出,即使在IT领域依然还有不少人对wiki不是很了解,他们对贡献词条就更缺乏动力,因而在美国成功的wiki模式和自主贡献文化在中国尚未形成气候。
因此,不论互动wiki主站还是HDwiki平台,都不能仅仅依靠wiki单纯的词条解释,还需要将社区、用户即使交流等方式引入wiki平台建设,让贡献词条的用户能够天然形成一个社区和小团体,方便的交流思想,利用大众的力量来积累和搜集知识。
我在发放调查问卷时,碰到一位独立blogger (http://www.10kn.com/baike-website/),他用HDwiki搭建的有限元分析的百科,他直接建议能否在HDWiki中加入增强互动的机制和方法,让浏览者可以直接提出建议和问题,帮助贡献者完善词条。我的理解是让HDWiki推出类似百科+知道的功能,百科用于知识沉淀积累,HDWiki已经做到了,知道用于用户实时交互问答,当交互问答形成规模时,百科词条就就形成雏形了。
2. HDWiki领域化。所谓领域化也就是除开互动主站维护大而全的百科知识,HDWiki应该专注于垂直领域的百科词条维护。为各类中小站点和个人blog推出可定制,可配置的HDWiki模板,符合专业领域特色。比如摄影类网站和医药类网站两个突出特点在于前者需要更多的多媒体展示空间,后者需要更为专业描述信息和文献信息。HDWiki应该可以方便的定制。
因为在整体质量不能与wikipedia抗衡的情况下,在专业领域,要深度挖掘和聚拢志同道合的用户,共同维护百科内容,这是提高词条质量很重要的一方面。中小网站需要思考如何聚拢感兴趣和有价值的用户,HDWiki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内容的专注、结构化,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同时这些用户的加入又提升了网站在某一个领域的声誉和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
3. 词条通俗化,引用交叉化。在互动主站和HDWiki的内容上,要注重词条的简洁、通俗化,这也是用户向wiki提出的新需求。如果需要专业话学术化的解释,用户会更查询wikipidia,这一点由wikipia的非盈利本源决定,它的专业程度是其它任何wiki类网站都难以企及,因此,HDwiki和互动百度需要在词条的通俗、简洁上下功夫,把握用户的另一层次需求:最快时间获得最通俗易懂的解释。词条的通俗简洁特性可以通过HDWiki在编辑词条过程中供一定的便利措施来保证,比如1. 编辑时有在线翻译工具条,方便用户选取恰当翻译 2. 同义词提示功能,当用户在多个词拿不准时提示一些简洁通俗的替代词汇,等等。并且是否可以设计一定算法对一个庞大的词条解释抽取出不超过200-300个字的微wiki,作为该词条的摘要和简单版本。
于此同时,HDWiki可以通过增加词条间的相互引用,提升质量,对于同一个词条解释,文本内容中被链接的词汇越多,给用户形成更加专业和可信的感觉越强烈。这一点应该在用户心理学上有一定解释。因此,可以利用互动百科的庞大词库内容,引入文本的自动加链接机制,具体而言:当用户提交的一段信息文字后,HDWiki平台扫描这段信息,遇到互动百科中有过的解释直接添加引用链接,这对增加文本链接,提升用户体验有良好作用。同时,对于词条解释附录中的文献(引用)信息, 尽量推荐用户采用高PageRank的来源,也可以提升内容质量.
4. 推广手段多元化。建议互动利用twitter,开心网等SNS网站进行产品营销,在web2.0时代,如《参考消息》报业等传统行业都加入了多元推广的行列,像互动百科这样的互联网新兴企业也同样应该依托这种平台,直接与终端用户对话,发布第一手信息。目前互联网正在形成新的个人平台中心,原来由上至下的传统推广方式对个人用户的影响在逐渐降低,因此推广互动品牌要变成平等的相互交流,仅仅依靠官方的bbs是不够的。
[1]发放问卷50份左右,回收29份。调查问题请见:www.caicono.cn. 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与IT、通信等科技行业,同时也有10人左右的非IT领域人群。此次调查受限于环境,虽然样本很小,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
[2]词条质量(主观),附加服务(除开对词条的解释之外的附加价值),用户体验(词条格式、结构化程度、清晰度等),评价人数(是否对其有用的打分or dig),贡献人数(参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