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个几天就上战场了,说真的我还是挺紧张的,尽管早就过了被别人审视检阅的阶段,可没办法,面对一些事情你就必须妥协,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就算民主高度发展,并宣称已经走入了崭新的阶段,但如果你今天穿着休闲T恤站在拉斯卡拉超豪华巴洛克剧场外,说要进去看易仆生的超自然主义,你就会被门卫毫无情面的拦在门外,无论里面多么诗意梦幻,一切都跟你绝缘,你别想窥到哪怕是镜框台口一个边脚儿。最近大布头的书看的我眼球酸疼,回头看看一堆堆的小山,恍惚间又觉得什么都没记住,想到此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我不会真到了考场上一个字都写不出吧?!为了检验一下自己,今天破例了,很想随便写点什么。
就说说看的最多的舞台和戏剧方面的东西吧。突然想插一句,刚才我去厨房沏茶,穿过客厅,妈正在一边打毛衣,一边看一个著名的韩国连续剧,突然听到一台词儿:“这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有理想而不能实现吧,我的人生就是如此悲惨吗”?我听了之后几近吐血,马上放下茶杯,奔回客厅跟我妈说:“妈,我给你找一DVD看吧,可好玩儿了,一个小丑鱼的爸爸在海洋里找他失踪的小孩儿,咋样?你看这破玩艺儿容易把脑子看坏。”妈就笑了“你妈都多大年纪了,还能把脑子看坏?也行,看片儿,不看这个,不是有个指环王吗,还有什么马语者吧,看那个。”我就无语了,想我妈还真不是一般老太太,接着翻出来给她放上,正看着呢,不过是英国病人,呵。
回头就坐在这儿了,心里还在想:奶奶的,现在中国韩国人都一样,拍的都是些什么糟烂片子唬弄老百姓!
言归正传,更加确定了想说的话题,关于舞美的——多维空间。
戏剧交流的特点是多系统、多渠道、多信息的。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戏剧观众接收到的不是单一的信息。更多的人管舞台叫三维的,还有些叫四维。戏剧知觉是将不同系统的信息综合为整体来解读,换言之,观众对舞台设计提供的信息的解释不能不收到来自其他系统的信息影响。审美空间的创造还必须包括除视觉系统以外的其它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这就更加显示出,观众的眼睛不同于一架照相机,戏剧的综合实现在观众的知觉中。
由于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的刺激也能引起其他感觉领域的经验。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联觉。也许联觉中最令人神往的是色听现象,即一种声音可以唤起一定色彩的形象。不记得那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分别给8个被试各5000次伴随红色的低音刺激和伴随绿色的高音刺激。而在形成条件反射后,他再次以淡红淡绿色进行试验,如果淡红色与高音一同呈现,被试报告说它象微带绿色;如果浅绿色与低音一同呈现,则被看成微带红色。至于音乐家和画家的色听现象则更为复杂。应该承认,联觉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尽管很难确证,为何一定的声音可以唤起一定色彩的联想。但是,不同系统的信息在时间上相继出现或在空间上同时呈现必然会产生相互作用,这是确定无疑的。一个系统的信息即可干扰,也可增强另一个系统的信息。
记得3年前在上戏的实验剧场观看《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个场面,王后坐在寝宫召见哈姆雷特。在两场之间有这样的处理:上一场人物下场时,在舞台深处的一侧王后木然的坐在活动的平台软椅上,神情忧郁,掩饰不主对哈姆雷特反常行为的担心和不安。此时,平台自舞台深处缓缓的将王后送到舞台中心的指定位置。伴随着平台缓缓移动的是从王后背后透射的绿色逆光以及抑郁缓慢的音乐。待王后进入指定位置时,三根方柱随哈姆雷特一起上场,它们和平台构成寝宫的空间,然后哈姆雷特拜见母后…在两场只见短短的“换景”场面中,平台的缓缓移动、绿色的逆光、忧郁的音乐加之王后的木然神态,这一切在观众的知觉中形成统一的审美对象,其中每一个因素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支持。康定斯基认为新戏剧由音乐运动、图画运动、身体运动、这三种因素构成。“这三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精神运动,这就是内在的和谐”。他认为在完美的舞台构成里,音乐和色彩因第三种因素而得以加强。
关于空间的信息不完全来自于视觉系统,它也来自视觉以外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空间的语义讯息,不同系统之间是可以替换的。我们通过听、触、动和看而体验空间。这些不同的感觉经验并不导致分立的空间,而是导致一个单元的统一的空间。因此,在再现层次、声音、动作、语言等记号系统都可以参与审美空间的创造。
声音可以创造空间。由近而远的马车声可以暗示舞台以外更远的山路,海涛和松涛声可以暗示打海河森林,荡漾的回声仿佛使人置身于空寂的幽谷,咣当的铁门生表示阴森的牢狱,这就是声音的空间。
动作可以创造空间。女主角带着期盼的眼神遥望远方,远方就真的铺展在狭小的舞台上,并不断延伸开去。
语言也可以创造空间。《李尔王》里那如同暴风骤雨的空间意向;《暗恋桃花源》里,江滨柳一个人顾自念叨着多年前和唯一爱过并一直爱着的人,经常说的那几句话,把舞台上和舞台下的所有感官都拉回了1948年的上海,而且还是在那个破旧的秋千下发生的那一切。
时间和空间似乎就这样轻易的转换着,交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