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又开始播放《西游记》,可我却不想再看了,不是厌烦,而是太喜欢,所以不忍面对取经路上那只留泪的猴子。
都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用“满纸荒唐言”,写就的“一把心酸泪”,可是理想失落、生活失意的文人有几个没有用别人的酒杯浇过自己胸中的块垒?《西游记》也不例外,这是一部以喜剧形式写就的悲剧,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宿命的悲剧。这个悲剧的核心就来自孙悟空。
如果把唐僧师徒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孙悟空无疑就是这个人的心,因为只有心才可以无所不能,才最渴望自由驰骋,而且也只有心才能做到不畏强权,坚守信仰,所谓随心所欲便是如此。唐僧师徒中,唯一能做到随心所欲的只有孙悟空,作者中也多次以“心猿”来指代孙悟空,更加印证了孙悟空乃“心灵”之说的观点,可是这颗率性自在无所畏惧的纯美的心最终还是泯灭了,变成一颗循规蹈矩圆滑世故庸俗的心,因此西天取经,与其说是对集体的考验,不如说是针对孙悟空这颗“心”的磨练,所以这一路,孙悟空走的最辛苦,哭的最多,前后变化也最明显。
小说最后,孙悟空终于脱去肉体的金箍,自觉自愿地戴上了精神的枷锁,功德圆满,可是那只在花果山上欢呼雀跃,在如来面前大喊:“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美猴王又在哪里?这就是成长的遗憾,在不断地放弃与改变中,成为一个陌生人。
记得孙悟空第一次被唐僧驱逐路经东洋大海时曾感慨:“吾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五百年前,佛的第一次欺骗打碎了美猴王的自由之梦,从天到地,坠落的何止是个猴王,更是梦想破碎后的巨大落差,明人将压山的贴子戏谑为:俺、把、你、哄、了,便是民间对权威的莫大讽刺。当猴王再次出世,五行山变做两界山,预示着孙悟空必将断绝过去开始另一种人生,接下来菩萨的再次欺骗,又让孙悟空戴上象征世俗道德规范的枷锁,每次看到孙悟空拿着小花帽又欣喜又感激的样子便觉十分伤心,一向慈悲为怀的佛门,何以如此残忍!可是成长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吃亏上当中学会精明,又在不断的挫折打击中适应规则,只是童年那片纯净的山林,却再也回不去了。
外界的力量并不足以构成孙悟空悲剧,外力不过使人肉体屈服,孙悟空的悲剧来自于他内心的主动放弃。
刚刚踏上取经路的孙悟空尚能保留刚猛忠勇、疾恶如仇的本性,可是一系列打击磨难之后,再面对执迷不悟的唐僧,一向率性的孙悟空却说:“师父既然如此,只是这个担儿,老孙却担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劝你,劝一会,你又恼了。任你去救。”这样的态度是令人失望的,可是谁又忍心责怪孙悟空的转变?这一转变到六耳猕猴的出现,就十明显了。
六耳猕猴并不是什么妖怪,他就是取经前的美猴王,所以才能与孙悟空不辨真假也不分胜负,这是理智与天性的斗争,属于自我与本我的哲学范畴,所以这一回叫做“二心搅乱大乾坤”。可是让假猴王无路可逃的是佛,而真正消灭他的却是真行者本人,在这场佛祖布置的考验中,孙悟空顺利过关,他已经由一个被迫接受统治者意识的反抗者成长为自觉维护统治者意识的顺应者。
接下来便是三借芭蕉扇,作者这样安排很有一番深意。孙悟空借芭蕉扇是为了熄灭火焰山的火,而火焰山的火却是悟空当年大闹天宫时留下的,至此,孙悟空闹天宫的火种全部熄灭,他终于达标了。
每个刚降生的人都是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之子,可是踏入现实社会,就必须按照社会约定生活,这约定有时与天性矛盾,有时甚至是对天性的扼杀,可是谁又能真正摆脱主流意识的浸染,去做一个不容于社会的边缘人?适应社会的“真经”就是泯灭个性,削去棱角,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成为主流意识的顺应者维护者,这样似乎才能圆满,可是经过痛苦转变取来的真经却由因为佛的戏弄,结尾粘破,成了一本毫无结果的佛经,真是“辛苦几番淘染,飞来飞去空忙。酿成浓美自何尝,只好留存名状。”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从王到圣再到行者,最后成为佛,从少年的无畏到青年的挫折,再到中年的隐忍,直到老年的麻木,这既是孙悟空的成长之路,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路。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一首歌:“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不明白的是你为何情愿,让风尘刻划你的样子,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子系悟空,原来一切都是注定。
还是写《西游记》人物,不过这篇就属于调侃之作了
曾经有本书叫做《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把《西游记》中的人物套用在现在职场中,不过其情节思想与吴承恩的《西游记》已经没有丝毫联系了。对于古典名著,我很不喜欢一些人用现代人的思想和语言进行解构,什么《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水煮三国》等等,都是借名人名著炒作自己的东西,反正作者们都做了古,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不必担心打官司。还有一个原因让我不喜欢这些篡改,就是了无新意,古代虽然没有什么职场、员工、CEO,但人性是永恒的,不管职场官场都大同小异,该说的老先生们早就说过了,说什么旧瓶装新酒,不过拾人牙慧,就拿《西游记》来说,它对某些职场规律的揭示,不亚于任何一本现代企业管理书籍。
在西天取经的五人中(包括白龙马),最不招人喜欢的就是唐僧了,这个白面大和尚什么本事也没有,遇到问题就会说:“叫我如何是好?”多大的妖怪都能把他吓得战战兢兢哭哭啼啼,更可恶的是这家伙人妖不分善恶不辨,遇事就会推卸责任,第九十七回,马上接近圣地时,因为被诬陷下狱,他居然同意把观音姐姐给的锦襴袈裟送给狱头,哪有一点大唐高僧的风骨!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眼看就要功德圆满了,这个肉眼凡胎竟然连引渡佛祖也认不出来,更不敢登上无底渡船,“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本想助他一臂之力,没想到唐僧“踏不住脚,轱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跺鞋脚,抱怨行者”真是狼狈不堪,顽愚不化。不知观音姐姐看到此番情形作何感想?估计看见了也没用,哪位领导愿意承认自己看走了眼,找错了人?况且唐僧乃如来的二徒弟,靠山了得,找一些有能力的人做手下不就行了?常言道:说你行,你就行, 不行也行,就是这样。不过唐僧也有自己的智慧,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向佛,跟定认了可自己的大人物,这就是在中国事业成功的“葵花宝典”——可以做错事,但不能跟错人。不过我倒很喜欢唐僧,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不像许多得志小人一样昏了头,他谨慎地走着脚下的路,决不耍滑头;他坚定地拒绝诱惑,决不三心二意,所以这个取经路上最窝囊的人,始终都是佛祖眼里最红的人儿。
孙悟空就没有这份心机,他的行动就他的心思,直肠子,犯了职场大忌;他只知考虑别人,不懂保护自己,一味儿地勇往直前,不会给自己留后路,犯了职场二忌;他仗着本事高强,颇不把唐僧放在眼里,又仗着“老员工”的身份时常调侃猪八戒,猪八戒是何许人物?下放的高官,偷奸耍懒、见机行事、很会拣领导喜欢的说,典型的职场小人,孙悟空每次被驱逐都少不了猪八戒的煽风点火,得罪小人,犯了职场三忌,有这些就够了,面对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猴子,紧箍咒不给他还能给谁?
孙悟空不是好员工,猪八戒也不是,这个没什么真本事的马屁精,不过做个牵制孙悟空、调剂枯燥取经路的小丑,毕竟能做领导的也决不是傻子,不可能重用和信任这样的人。真正的好员工应该是沙僧。虽然时代进步了,MBA遍地生花了,但大多数领导并不真正希望有一个能力比自己高很多的手下,如果这个手下还不服管。当然领导也不喜欢太有主见的员工,特别是公开指出自己错误的人,人都好面子,天知道魏征死了唐太宗是不是真的难过?领导需要的,是平庸一点,老实一点,指哪打哪,没有任何借口,不提任何需求,埋头苦干的木头人,沙僧就是这样的人,这个取经集团中默默无闻的家伙才是真正领会明哲保身道理和无为有为辩证法的聪明人,所以他一路有惊无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封官晋爵时,照样是金身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