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器官如视网膜,指纹,人脸识别等,还不能作为普及的身份识别工具时,也或者还不能给人体轻易地植入芯片时,
可穿戴设备和手机的一大功用,应该是作为身份的识别。
手机可能是近一两年内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身份识别,通过NFC支付,通过二维码扫描识别产品的信息,或者通过 bluetooth smart 进行互联等数据交换,都将是手机能支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另外,手机上的各种传感器,本可以充份地利用来满足各项物联初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传感器及处理芯片的相关发展方向参考。
其实,把手机很好地固定在一个成人的手腕上,对于一个iphone 5或者三星的4.3寸的手机来说,并不显得很突兀和碍事,或者这一两年,搞这种手机的配件,以及相关的应用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但请记住,应用为主,不是为了配件,而做应用,是为了应用的实施,而配套配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