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2005 年,中国累计引进技术近5 万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000 亿美元,技术费达623 亿美 元;
■ 中国技术引进所支出费用逐年增加,2005 年达到118.3 亿美元; ■ 中国主要的技术债主中,2005 年欧盟以47.6% 稳居第一,最大卖方国家是日本; ■ 国有企业占据引进技术金额的一半,成为最大买家,而民营企业仅约占2%。 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集聚了全球的目光,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热度和银行流动性异常充足都增加了经济的压力,因此,中国未来鼓励进口、改善投资的政策趋向意味着全球公司有更多成为中国债主的机会。
中国企业在资源性和高科技型产品的需求将成倍增长。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年里,中国在技术引进上的支出持续上升,将近5万项技术合同中,为技术买单623 亿美元。
20 年前,以“市场换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第一批合资企业,而现在中国在甄选和引进技术上交了无数学费后,引进技术的胃口似乎更大了,初见规模的中国企业追赶国际技术潮流,中国有更多的外汇支持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夺得国际品牌和成套设备等。
最近3年,中国引进技术的金额持续增长,而今年上半年,引进技术合同金额同比增长超过40%。
中国的能源、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加快,为成套设备的进口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同样,国内迅速兴起的通信、汽车制造等行业也在寻求跨国公司的合作。飞机、汽车、数码相机、高端资讯科技服务、高端医疗设备、天然气、核能技术等15 个行业将成为未来中国需求和进口增长的主要受益者。此外,IBM、思科等公司咨询服务业绩在中国成倍增长。 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引进则持谨慎态度,比如中国引进的软件比例仅占整个技术合同的2%,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
现在,欧盟成为对中国出口技术最主要的经济体,并且合同数额飞速增加。2005年,中国约一半的技术来自于欧盟,其中德国的技术合同增长了130%,人气超过了日本。如果美国放开对高新技术的输出管制,将有望平衡对华贸易逆差。
国有企业在去年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引进技术最主要的力量。以国有企业的技术需求迅速增长的势头使其有望超过中国全部技术引进的一半。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引进的技术比例徘徊在2%左右,这也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力量依然薄弱,规模化发展的路依然很长。
引进的技术往往能够在短期内投入生产和应用,从长期看,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只有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产品的升级上掌握主动权,才能使成本而非利润降低。因此,未来中国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激励跨国研发团队的预算将可能超过技术合同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