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Ubuntu
【安全性:不太清楚】
文件系统的磁盘管理:相对windows的NTFS 或者FAT , EXT等更能防止外部碎片的产生。(内部碎片是无法避免的。)
多用户操作系统,权限管理强大。
文件操作&权限
ls -l 学习文件的展示结构。
chgrp
chown
chmod : u g o a
注意,重点的理解在这里了,水挺深的:
对目录:
r: 可以通过ls 读取目录结构(注意只能读到文件名!权限都读不到的噢!),但不能进入并作为自己的工作目录。
W:修改目录的内容,包括:建立新的文件与目录、删除已经存在的文件与目录(不论该文件的权限为何!)、将已存在的文件或目录进行更名、搬移该目录内的文件、目录位置。
X:进入目录,作为当前工作目录。
经过仔细测试:
1,同时存在wx是很危险的。X可以进入作为自己的工作目录,并且W赋予了滥杀无辜的能力……任意删除内部的内容。无论内部的目录结构对于user而言是什么权限。
2,仅存在w,无x,不能进入查看,也不能对内部的目录进行执行,所以,也就无法删除当前的目录咯。。。
3,仅存在X,无W,也是无所谓的。能进入作为自己的工作目录,但本身没有删除能力。还得看对某个文件具体的权限了。
浏览性质的网页的权限赋予一般是应该是 R-X。
自己胡乱总结:对文件的删除,除了要具备W意外,还需要看上级目录的权限设计。
文件结构
鸟哥的教材写的非常仔细,收益颇深,以前在google上查阅了很多野没有如此详细的。
http://vbird.dic.ksu.edu.tw/linux_basic/0210filepermission.php#UserandGroup
分区时要注意:
这些目录不可与根目录分开呢?有底下这些:
/etc:配置文件
/bin:重要执行档
/dev:所需要的装置文件
/lib:执行档所需的函式库与核心所需的模块
/sbin:重要的系统执行文件
解压操作tar
现在流行的压缩方案一般为两种:gzip(.gz)和 bzip2 (.bz2).
其中gz更快,而bz2压缩效率稍高。我一般使用gz,觉得bz2虽然节约一点空间,但时间多太多,反而不划算。
由于算法中,只能对一个文件进行压缩,而许多待压缩的东西都是许多零散的文件在一起的包。由此,linux下的压缩引入了包的概念。tar。我们看见的很多压缩文件,都是xxx.tar.gz 或者 xxx.tar.bz2 ,就是压缩包的意思了。
好了,进入实战命令:
对于gzip而言 压缩:
tar -zcvf xxxx.tar.gz xxxxx #其中,z代表了使用gzip方案(对应的j代表了bzip2),c代表了create,即创建压缩包。vf显示详细的文件信息。这些都可以在man中查到~ 后面跟的第一个是 压缩的目标文件 后面的文件名即为待压缩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命令中所体现出的源文件路径是会保留在压缩文件中。根目录会默认的除掉(安全角度考虑)
查看:
tar -ztvf xxxx.tar.gz #无甚好说的,只是注意换成了-t
解压缩:
tar -zxvf XXXX.tar.gz -C yyy/zzzz/xxxx #-C 后面跟的是解压后的目标文件目录。
同样的,命令执行时的工作目录,即为默认的解压后的保存目录。
另外还有 -p 用于备份,
-P能够保留绝对路径(根目录)
【 问题:当解压包中的单一文件时,不能使用 -C 目的文件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