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是万恶之源?

博文视点新书《超越传统的软件开发》让人读起来畅快。书中重复的‘频繁需求变更导致软件开发困难’论述引发作者思考,多数软件工程方法学将需求变更视为难题,但中国软件产业可能有独特问题,作者设想需求冻结场景,引发对开发者应对技术和工程挑战能力的思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博文视点的新书《超越传统的软件开发》是一本好书,很少有软件工程方法学类的著作能够让我读起来如此畅快。三位作者说他们是在针对中国的实际介绍XP,颇有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豪情。我为这样的努力喝彩。

好书的一个优点是能够重新让人变得敏感。我不知道多少回看到类似“频繁的需求变更导致软件开发困难”的叙述,已经变得麻木起来。但是当看到这本书上重复这一论述的时候,被前面的流畅论述疏通了的大脑突然敏感起来,怀疑涌上了我的心头。

几乎所有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多把频繁变化的需求当作最可怕的魔鬼,集中大部分火力来攻击这头巨兽。既然这些新的方法和思想几乎都来自美国,我也许应该相信美国的软件开发中,需求的变更真的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过在中国是不是这样,我认为值得去分析。

要去分析,花一些精力,做一些调查研究,也许分析的结果,此岸同彼岸,变更真的就是中美两国软件人民共同面临的恶疾,那很好,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好好学习天天天向上。但也可能不完全是如此,也许中国的软件产业有自己的独特的问题。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当年的一样,根据我们自己的问题来探索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呢?

我没有调查研究,但我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国家要发展自己的CAD软件,拨出经费请你来照葫芦画瓢,完全重写一个AutoCAD,不用创新,不提任何新的需求,只是让你在有效的时间、充沛但有限的资源之下完完全全地重写一个AutoCAD,你做不做得到?

这样一个虚拟场景中,需求被冻结,变更被阻隔,作为开发者,你要面临的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和工程挑战,有多少人有信心战而胜之?如果我们做不到,那么原因是什么?

我得想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