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军团》是长3个小时的记录片,由央视制作、在CCTV-10播过。这部记录片以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强秦崛起并统一中国的秘密。令人震撼。
在整个大秦崛起并存在的500多年中,秦王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四海,只是一个高潮兼尾声。500年历史的秦国,可谓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
这个公司的基本素质和顽强生命力,得益于秦人活动于西北,与匈奴混居。秦国的先人是作为周朝的罪犯被流放到西北的,后来因护驾有功才获封地。长期与匈奴游牧民杂处,培养了他们骠悍的个性与强大的作战能力。他们有着可与游牧民对抗的实力。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北方游牧民经常凭着骑射游猎的“移动”优势,虎视中原农耕民,成为其天敌。但秦人却是游牧人的克星。这是在他们长期对抗游牧民劫掠的生活中形成的能力。
与东边和南边的楚,赵,燕,韩等国相比,秦国文化相对落后,属于相对野蛮的国家。受文明开化程度较低的民族,也是动物攻击本能保持得相对完好的民族。其拓展和提升的意志使其具有强大的动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精力相对分散,人民更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的侵蚀,战斗力相对较低。北部的赵国人在六国之中相对刚烈顽强,也是由于他们与北方游牧民为邻的缘故。
秦国历史上不乏颇具进取意志的国君,比如秦穆公,秦昭王。这种进取意志作为一种核心理念代代传承,到嬴政一代,终于完成天下归一的大业。在陈凯歌拍摄的巨片《荆轲刺秦王》的开头,先是即将倒下的先君、继而是负责督促君王的官吏,对着嬴政喊道:“嬴政,你忘了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嬴政恭敬地回答道:“嬴政须臾不敢忘。”
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攻敌制胜,这是军事理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则。秦国很早就据此建立了自己的国策——也可以说是秦公司的公司战略:耕战。这是商鞅为秦昭王提出的战略,被秦昭王采纳。昭王接见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商鞅,对谈几天几夜。由此可见昭王欲图有为的雄心。这个只有两个字的基本战略,使得秦国集中自己的力量进行后方生产和前方作战,生产又是为战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为了一统天下,秦国将自己变成了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这样主题鲜明,极简主义的基本国策维持了几代,一直到它成功完成统一。
根据战略目标进行资源的排列组合。使整个公司机体符合目标的需要。这是秦公司的鲜明特点。
1974年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揭示了秦军战无不胜的秘诀。一个令现代人也震惊不已的事实是,秦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最终制定出了严格的武器制作统一标准:每把弓弩都是标准化制作的,拆卸或弓弩遭到部分损坏后零件可以重新组装成新弓弩。每把剑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打造。就连每匹战马的高度也是惊人的一致:1.3米。
现代人惊奇地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秦人就已经奉行20世纪才真正普及的标准化生产。而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武器的使用率,保证部队的作战效率。
秦人的武器品种较少,式样单一。追求的是简单,实用,效率最大化。秦人不迷信新技术。比如秦灭六国的时候,正是新兴的铁器取代青铜器的时代。各国纷纷使用铁剑。铁剑长而坚硬。青铜剑的缺点是不够坚硬,而且由于材料缺陷,无法长到0.6米以上。秦人在农耕用具上大力推行铁器,但在战争武器上,却依旧采用青铜材料,而非铁器。对于铁器这种新兴技术而言,青铜器是一种成熟而稳定的技术。而且当时这种主流材料不缺乏。另外秦人通过技术研发,为青铜配入不同比例的别的材料,改变了青铜的韧性,使得青铜剑的长度能够超过0.6米,弥补了青铜剑的不足。
可见,秦人在对待新技术时,以实用和效率为先,不迷信新技术。
秦人的主流武器是弩。弩用于远射,杀伤力强,并且保存自身实力。与游牧人惯常使用的弓相比,弩是半自动武器,箭支安装上弩弓后可固定住,并配有扳机,射山(瞄准器),无须射手骑在马上边瞄准边用力拉弓,这样大大提高了射杀的精确度。每支弩都由零件组装而成,而每一个零件,都是标准化生产而成,可以互换使用。
秦人在对武器进行品种优选后,统一武器类型并实行产生标准化,并且对于武器的制造质量,实行四级品控。相国吕不韦主管兵器生产,各个兵工厂所在地方还有一任管兵器生产的官员,对最高长官吕不韦负责,每家兵工厂的厂长对地方长官负责,最后一级负责人是每一件兵器的制造工人,对厂长负责。这四级负责人的官职和姓名均按顺序刻在武器身上。如此一来,如果有一件次品流出兵工厂进入战场,则可按照兵器上刻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追查!
这些负责人姓名在2000多年后出土的兵马俑坑的武器身上还清晰可见。秦军的战斗力就是通过这样的严格管理来实现的。
最后,秦军成为一支有名的虎狼之师,最关键之处还在于秦公司透过一套制度,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员工的战斗动力!秦律规定,秦国战士在战场上每杀死一个敌人砍下一个首级,就连升2级——从最低等的士兵到最高级官员,中间共有20级。如果获得2枚敌人首级,就可获得大片田产,父亲是奴隶者,可以获得自由之身。如此等等。秦国通过这样一套等级制度及奖励制度,明确无误地告诉所有秦国人:要想提升本人地位,获得荣华富贵,改变自身命运,就只有上战场杀敌一途。成为勇士将不仅仅获得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功利地位,财富。秦公司就是这样将功利主义文化发挥到极致,驱使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
就连征服了大半个地球的13世纪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及他的后裔,也没有能够将功利主义文化发挥到这种程度。
一个伟大的团队和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必然有着成就这种伟大的种种因素。不能侥幸地认为这只是偶然。从伟大的秦公司的成功史上,我们纵使能够看到一些个人的光辉,一些伟大人物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嬴政最终统一天下过程当中的冷酷魄力。但秦公司所体现出的最大特质是对制度和规则的崇拜!这与2000多年后的现代企业管理当中的基本精神,有着多么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我绝对不是想借此吹嘘“看看我们的祖先,曾经多么的伟大”。我只是想申明:秦能够维持500年的发展,必然有超越个人因素,借助建立在制度和规则之上的力量,而非某个能人的力量。相信对于想维持基业长青的现代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启发。
另外,秦在统一中国后短短15年就灭亡了。秦军曾经的威力哪里去了,秦军为何这么迅速地就失去了曾经令他们不可一世的力量?两支曾经身经百战的秦正规军在巨鹿之战中为何那么不堪一击,败于项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谜团。
当然,我们可以说,秦在统一天下后,随着形势的改变,也应该调整治国方略,以前战时为了战争的胜利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作风该改一改了,秦的灭亡也被历史学家总结成“轻民力”,“暴政”的必然结果。但是,一个500年来骨子里流淌着铁血精神的秦公司,要想摆脱以前在战争胜利中形成的经验,完全换一副姿态来治理国家,这对于秦公司统治者来说是何等的难题。
因此,汉取代秦,我倒认为是一种必然。秦的使命就是武力统一。这个使命完成,它便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将它打下的江山,交给另外一个可以从头开始治理天下的集团。这看起来似乎对于秦有些不公平,但没办法。再说,赢政之后,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继承者,新的幼主无能不说,旁边还环绕着一群阴险的弄臣。这就使得回天的希望是一点也没有了。
历史上,曹操也与嬴政有着类似的命运。他辛苦一世,最终在他的子孙那一辈完成了天下统一大业,但很快政权便轻易落到了司马氏之手。这也是历史的无可奈何。来源:吴阿仑博客www.et-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