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非技术区很多人问VC怎么学的随手写的小文(不到30分钟),没想到网友回复达400条。
因为当时随手而写,很多网友提了不少问题,另外关于发到zhjysoft@163.COM的简历共性的跟贴回复了,个性的用邮件回复了。
在里面公布的三个500人群已经爆满,只有再公布了,还是500人的,116086467。请各位兄弟不要再加原来的群了,原来加过群的请不要重复加入,拜托了,谢了!
第一部分,针对容易忘的问题,我发一个图,不作别的说明,自己看。
这是公司内部给新员工培训的图,只把学习说明展开了,其他部分不详细展开。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有用,那么,请不要问我来索取全部内容,因为你自己实现的才是最适合你的,你做过一遍要比看一遍要深刻得多。
MindManager就是脑图工具,你可以自己下载,也可以到群里资源列表里下载。
针对健忘,事实上是你根本没搞清楚,也就是说没有理解。
第二部分,我举几个例子,看看是否是方法问题,其他类型的学习方法自己思考,这部分内容摘录自在群里的聊天内容。
第一个例子:
《C++程序设计》(C++之父的特别版或钱能版)或《VC++2008入门经典》或《C++Primer》,看这类书,一章或两章总结成一个例程。这个例程不干别的,就是演示【语言特性】。一本书下来,十几二十个例程,不得了了。
第二个例子:
《高质量C/C++编程指南》《华为/中兴编程规范》《Effictive C++》之类的。总结成条目,规范类的,一定要区分哪些自己是做到的,哪些是没有做到的。这样书就没有多少内容了,了然于胸。当然工具类的C++ Test 就有内置800条左右条款。
第三个例子:
百例类的,名字不再列举。书一般都归类了,把不会再用到的内容或自己暂时不关心的内容去掉(比如,ODBC,ActiveX等)。把你希望的内容归类,比如,设置最大化、最小化、标题等窗体属性归纳到一个例程里。这样你保留下来的工程及其有限,然后再对照这些工程,到网上去找有没有更好的,做精。这些例程极为有用,当你需要参考的时候。——这些不耦合别的,就是一类知识点,易查易用。
第四个例子:
设计模式、框架类的。这些根据你的项目经验,如果你的程序规模低于5000行,估计没什么感觉。等接触了稍大的项目,这样就有了设计模式的用武之地。一个模式一个模式学,一个一个演示,一个一个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项目,为什么适合,为什么不适合。这样简单的例子加上和项目融合的理解,这样就掌握了思想,方便复用。
关于看书的,我们继续说,举了几个例子,目的只有一个。
——学习要有目的性,把厚书看薄。总结成自己的。然后配合网络上的不同资源,不断归
类、改进、复用。这样你有了一份自己积累下来的,不但改进的精华。
——最后说一下,如何读书的问题。我开化非常晚,直到大一的时候,当时的借书记录是108本(基本都是计算机相关),年级排第二,仅次于我最好的兄弟,他涉猎广泛。当时突然就有一天,就明白了怎么读书,明白了怎么分辨哪些书好,本书有什么不足(这话估计说大了,呵呵)。
——以下内容未仔细整理,摘自群聊记录,由有人问能否看电子书讨论开的。
当时突然明白了要如何看书,呵呵,感觉自己真的很傻
原来看书要看作者想说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
这样,就知道作者为了说什么,都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说,说得好不好。这样你就在读书的时候和作者交流,理解他想表达什么,表达是否清晰。在这个层次上,你很容易把他看明白。
所以,就能知道,哪些教材是凑合的,哪些作者是有锦心无绣口(自己有知识,但表达不清醒),哪些是有锦心又有绣口(像侯大师)。
嗯……最后,能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就能化为自己的理解,而前所未知的东西,就是要得到的最重要的知识,那么看了一本书之后,就会有精华留下来,也就是多次强调的代码库实例,其实就是梳理之后留下来的精华了。
最后,当你和作者站到同一个高度的时候,你就和他在一个层次。
当然,你还有超越的机会,那就是你看出他哪里不够好,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归类延伸。
囫囵吞枣,自己很难受,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如不看。
有目的,有方法,攻则必克,克后还要消化,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那还不是自己的。
就从这个思路上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08年的时候,我老婆考一门计算机管理系统,会计相关,自己手写的3张纸,给她讲了3次,一共8个小时,考试一次通过。
上周,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来当时的手稿,真令人惊奇,基本和脑图软件的组织结构一样。一本书就是一棵树,知识点就是果子。
她考的内容虽然也是计算机但我也没学过(我非计算机专业),第一次看,我总结用了七八个小时吧,讲解用八个小时不到,她背了有两三个小时,一次通过。我觉得这个案例比较典型。
知识的快速学习总结、整理、传递出去。
再说脑图,我也是才接触,但感觉非常有用,再次推荐。在系列一中,估计有人会质疑我说的每两个月三本书的速度,事实上,基本上每年都超过20本,看看上面说的方法,望明白此言不虚。
第三部分,也是大家最关心的,系列一里面多次提到的知识库工具问题。本次暂不公布,希望能在学习方法系列三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