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小学数学 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知识点表格
| 单元 | 知识点重点 | 难点突破 | 辅导策略 |
|---|---|---|---|
| 1. 大数的认识 | 1. 亿级数位与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单位进率10) 2. 大数读写规则(分级读写,中间/末尾0的处理) 3. 数的改写(整万/整亿数用“万”“亿”作单位) 4.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如12345≈1万) 5. 自然数概念与数位顺序表应用 | 1. 数位分级混淆:通过“四位分级法”用竖线标注(如12,3456,7890) 2. 0的读法:对比“10000”(不读0)与“10001”(读一个0) 3. 改写与近似区别:用“=”(改写)和“≈”(近似)对比练习(如50000=5万 vs 50001≈5万) | 1. 数位卡片游戏:用数字卡片拼数并分级(如拼出“三亿零五十万”) 2. 生活实例:记录家庭水电费、国家人口数等,强化大数实际意义 3. 对比练习:设计“改写/近似”对比题(如125000=___万,125000≈___万) |
| 2. 公顷和平方千米 | 1. 面积单位换算(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2. 实际场景应用(如城市面积用平方千米,校园面积用公顷) 3. 单位换算逻辑(大单位化小单位×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进率) | 1. 单位选择:区分“天安门广场(44公顷)”与“中国国土(960万平方千米)”的量级差异 2. 复合单位换算:如“3平方千米50公顷=___平方米”需分步转换 | 1. 实地测量:用步数估算操场面积,再换算成公顷 2. 可视化工具:用A4纸面积(约0.06平方米)类比1公顷≈16666张A4纸平铺 3. 口诀记忆:“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它”(如5公顷=5×10000=50000平方米) |
| 3. 角的度量 | 1.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端点数量与延伸性) 2. 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与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 量角器使用(点对点,线对边,读数看另一边) 4. 画指定度数角(如75°、105°) | 1. 量角器内外圈读数:用“0刻度线方向”判断读数(如开口向右读外圈,向左读内圈) 2. 非整十度数角的画法:用三角尺组合(如30°+45°=75°)或量角器细分刻度 | 1. 动态演示: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 对比练习:画30°(锐角)与150°(钝角),观察平角关系(30°+150°=180°) 3. 量角器口诀:“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度数看另边” |
|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 1. 笔算乘法步骤(如145×12:先算145×2,再算145×10,最后相加) 2.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如208×30=6240) 3.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10,积×10) 4. 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应用(如“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 1. 第二步乘积的对位:强调“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末尾对齐十位”(如145×12中,10×145=1450,末尾5对齐十位) 2. 估算验证:用“四舍五入”估算结果范围(如145×12≈150×10=1500,实际结果1740在合理区间) | 1. 分步拆解: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如23×12→145×12),用箭头标注每一步乘积的意义 2. 错题分析:收集“对位错误”案例(如145×12=174),对比正确竖式强调进位 3. 线段图应用:画线段表示“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强化乘法意义 |
|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1. 平行与垂直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相交成直角) 2. 平行四边形特征(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易变形) 3. 梯形分类(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4. 画高的方法(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 | 1. 梯形上底/下底的区分:强调“平行的两边是底,与长短无关” 2. 高的准确性:用三角尺直角边对齐底边,另一条边过顶点画虚线,标垂足和“高” | 1. 实物模型:用吸管拼平行四边形(体现不稳定性)和梯形(固定一组对边平行) 2. 集合思想:用韦恩图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包含关系 3. 对比练习:判断“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否正确 |
| 6.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 1. 试商方法(四舍五入法,如197÷28≈197÷30=6余17,调商为7) 2. 商的位数判断(如3□6÷34,□≥4时商是两位数) 3. 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10,商不变) 4. 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应用(如“买5支笔花30元,每支多少钱”) | 1. 调商的逻辑:余数>除数时需调大商(如197÷28中,试商6余29,需改商7) 2. 商的位置确定:被除数前两位<除数时,商写在个位(如197÷28=7余1) | 1. 分阶段练习:先练整十数除法(如80÷20),再过渡到非整十数(如85÷21≈4) 2. 试商口诀:“四舍商易大,五入商易小,余数大了商加1” 3. 对比练习:360÷30(商是两位数)与360÷60(商是一位数) |
| 7. 条形统计图 | 1. 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确定1格代表的数量,如1格=5人) 2. 数据读取与分析(如“哪个月份出生人数最多”) 3.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应用(如男生/女生身高对比) | 1. 1格代表多个单位:当数据较大时(如50、60、70),选择1格=10更简洁 2. 统计图的完整性:标注标题、横轴/纵轴名称、单位 | 1. 生活实践: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动手绘制条形图 2. 对比分析:用复式条形图对比“不同班级成绩”,引导提出“哪个班级整体更好”的问题 3. 错误修正:展示“纵轴起点非0”的误导性统计图,讨论如何规范绘制 |
| 8. 数学广角——优化 | 1. 合理安排时间(如“烧水时洗茶杯”) 2. 烙饼问题(每面2分钟,3张饼最少需6分钟) 3. 对策论应用(如田忌赛马的策略) | 1. 最优策略的逻辑:理解“同时进行”是节省时间的关键(如烧水时可同时洗茶杯) 2. 烙饼公式推导:当每次最多烙2张时,总时间=饼数×每面时间(如3张饼×2分钟=6分钟) | 1. 卡片模拟:用卡片代表“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摆一摆哪些步骤可并行 2. 分组讨论:设计“田忌赛马”的不同策略,比较哪种能获胜 3. 公式总结:烙饼时间=饼数×每面时间(n≥2),用具体例子验证(如2张饼需4分钟,3张饼需6分钟) |
四年级下册知识点表格
| 单元 | 知识点重点 | 难点突破 | 辅导策略 |
|---|---|---|---|
| 1. 四则运算 | 1. 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 2.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3. 租船问题的最优方案(如“大船限6人35元,小船限4人20元,30人怎样租最省钱”) | 1. 括号的作用:对比50-15×2(20)与(50-15)×2(70),理解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2. 租船问题的调整:通过“假设全租大船→计算空位→调整小船数量”找到最优解(如30人租5条大船空位0,费用35×5=175元) | 1. 分步转综合:将“15+25=40,40×3=120”合并为(15+25)×3,强调括号的必要性 2. 表格枚举:用表格列出不同租船方案(大船数量、小船数量、总费用),对比选择最优解 3. 错题分析:收集“运算顺序错误”案例,用荧光笔标注计算步骤顺序 |
| 2. 观察物体(二) | 1. 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如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图形) 2. 根据两个方向的平面图形推测立体图形的可能搭法(如“前面看是□□,上面看是□□,最少需几个小正方体”) | 1. 空间想象不足:通过“搭一搭、画一画”建立立体→平面的转化能力(如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从三个方向观察并画图) 2. 逆向还原:根据“前面和上面”的图形,尝试用最少/最多小正方体搭出,记录不同方案 | 1. 动手操作:用乐高积木或立方体教具摆出指定视图,强化空间感知 2. 分层观察:从“底层→中层→顶层”分析每个方向看到的块数,逐步构建立体结构 3. 对比练习:给出同一立体图形的不同视图,讨论哪些视图能唯一确定形状 |
| 3. 运算定律 | 1. 加法交换律(a+b=b+a)与结合律((a+b)+c=a+(b+c)) 2. 乘法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c+b×c) 3. 简便计算应用(如125×88=125×8×11) | 1. 乘法分配律的逆用:识别“99×25+25=25×(99+1)”中的公因数提取 2. 结合律与分配律的混淆:对比(25×4)×8(结合律)与25×4+25×8(分配律),分析结构差异 | 1. 生活举例:“买3件上衣和3条裤子”用分配律计算(3×(上衣+裤子)) 2. 错题归类:整理“分配律应用错误”案例(如102×25=100×25+2),强调“拆数要拆成整百+个位” 3. 对比练习:用不同方法计算45×20,对比“45×2×10”(结合律)与“45×(20)”(直接计算)的效率 |
|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1.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如0.37=37/100) 2. 小数的性质(末尾添0/去0不改变大小,如0.2=0.20) 3. 小数点移动规律(×10→右移一位,÷10→左移一位) 4. 单位换算(如2米3厘米=2.03米) | 1. 复名数换算:分步处理“2米3厘米=2米+0.03米=2.03米”,强调“厘米化米÷100” 2. 小数的大小比较: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如0.964>0.96,因千分位4>0) | 1. 米尺模型:用1米=10分米=100厘米,直观理解0.1米=1分米,0.01米=1厘米 2. 对比练习:将0.5、0.50、0.500排序,讨论“大小相等但意义不同” 3. 小数点口诀:“右移扩大左移小,移动一位×/÷10” |
| 5. 三角形 | 1. 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2. 内角和180°的验证(剪拼法) 3. 分类(按角:锐角/直角/钝角;按边:等腰/等边) 4.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等边是特殊的等腰) | 1. 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3cm、4cm、8cm能否围成三角形”(3+4=7<8,不能) 2. 内角和推理:通过剪拼三个角成平角(180°),理解“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无关” | 1. 小棒实验:用3根小棒拼三角形,总结“最短两边之和>第三边” 2. 分类表格:用表格对比等腰三角形(两腰等)与等边三角形(三边等)的角和边特征 3. 错题分析:收集“内角和计算错误”案例(如“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和=90°”),强化公式记忆 |
| 6. 小数的加减法 | 1. 笔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 2. 进位与退位(如0.6+0.7=1.3,1.2-0.5=0.7) 3. 整数与小数相加减(如3+0.4=3.4) 4. 简便计算(如13.28+1.49+3.72=18.49) | 1. 小数点对齐:强调“整数部分与整数对齐,小数部分与小数对齐”(如3.5+2=5.5,而非3.7) 2. 得数末尾0的处理:如1.5-0.5=1.0,需化简为1 | 1. 数位对齐练习:用数位表辅助对齐(如3.25+1.7=4.95),用箭头标注每一位的加减 2. 对比练习:计算5.6+2.4(进位)与5.6-2.4(退位),观察小数点位置 3. 生活场景:模拟购物找零(如“10元买6.5元的笔,应找回多少”) |
| 7. 图形的运动(二) | 1.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 平移的方向与距离(如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 3. 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如画出对称轴右边的图形) | 1. 平移距离的确定:数“对应点之间的格子数”(如三角形顶点A平移后到A’,数中间间隔3格) 2.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通过折叠验证对称轴的位置(如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 1. 方格纸操作:选顶点为参照点,平移后连线(如向右平移3格,先移三个顶点再连边) 2. 生活实例:观察蝴蝶、枫叶等轴对称图形,用直尺画出对称轴 3. 对比练习: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通过折叠验证 |
|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 1. 平均数的计算(总数÷份数) 2. 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如“平均分85分”) 3.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如男生/女生身高对比) | 1. 平均数的虚拟性:理解“平均每人分3.5个苹果”是统计意义,非实际分配 2. 复式条形图的图例:区分不同颜色直条代表的类别(如蓝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 1. 移多补少法:用积木演示“1、2、3个积木,平均每人2个”,理解“多的给少的” 2. 数据收集:统计班级同学的体重,计算平均体重并分析分布 3. 对比练习:根据复式条形图回答“哪个群体整体更高”,用“总数÷人数”验证平均数 |
| 9.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 1. 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如“鸡兔共8头,26脚,求鸡兔各几只”) 2. 公式推导(兔数=(总脚数-总头数×2)÷2) 3. 类似问题迁移(如“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26个轮子”) | 1. 假设逻辑的理解:假设全是鸡(脚数少),需用兔替换鸡来增加脚数(每换1只,脚数+2) 2. 公式记忆:通过例子推导公式(如8头全鸡16脚,26-16=10,每兔多2脚,10÷2=5只兔) | 1. 画图法入门:画8个头,先全画2只脚(鸡),再逐步添脚变兔(每添2脚=1只兔) 2. 对比练习:解决“三轮车和自行车”问题,对比“鸡兔”模型的异同 3. 公式总结:兔数=(总脚数-2×头数)÷2,鸡数=头数-兔数,用不同数据验证 |
表格使用说明
- 横向对比:通过“知识点重点→难点突破→辅导策略”的递进结构,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及解决路径。
- 纵向关联:上下册知识点逐步深化(如上册“大数的认识”→下册“小数的意义”),体现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 实践导向:辅导策略强调动手操作(如数位卡片、小棒实验)和生活应用(如购物找零、统计班级数据),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 易错点标注:通过“错题分析”“对比练习”等栏目,针对性解决常见错误,强化理解深度。
按此表格进行单元学习,配合每周2-3次20分钟的专项练习(基础题+1道拓展题),可有效提升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
3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