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OM组件(转)
COM是Component Object Model (组件对象模型)的缩写。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产品?这是一个多选题,但高效,健壮是肯定会被选种的。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员如何做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呢?必须要保证升级应用时不破坏与以前版本的向后兼容性。必须做到扩展系统服务时不依赖特定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显然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要解决的问题事物抽象成各种类,并将内部动作封装隐藏起来,只提供一些接口。但这并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的问题。昨天我在《程序员》杂志上看到,现在是后OO时代,那OO以后是什么呢?应该是面向组件吧。(轻松 兼容性, 平台独立性——COM 的优点,组件编程)
COM component(COM组件)
COM是微软公司为了计算机工业的软件生产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方式开发的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在COM构架下,人们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功能专一的组件,然后将它们按照需要组合起来,构成复杂的应用系统。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将系统中的组件用新的替换掉,以便随时进行系统的升级和定制;可以在多个应用系统中重复利用同一个组件;可以方便的将应用系统扩展到网络环境下;COM与语言,平台无关的特性使所有的程序员均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专长编写组件模块;等等。
COM是开发软件组件的一种方法。组件实际上是一些小的二进制可执行程序,它们可以给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组件提供服务。开发自定义的COM组件就如同开发动态的,面向对象的API。多个COM对象可以连接起来形成应用程序或组件系统。并且组件可以在运行时刻,在不被重新链接或编译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被卸下或替换掉。Microsoft的许多技术,如ActiveX, DirectX以及OLE等都是基于COM而建立起来的。并且Microsoft的开发人员也大量使用COM组件来定制他们的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
COM所含的概念并不止是在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下才有效。COM并不是一个大的API,它实际上象结构化编程及面向对象编程方法那样,也是一种编程方法。在任何一种操作系统中,开发人员均可以遵循“COM方法”。(COM 是一种方法?软件体系结构?)
一个应用程序通常是由单个的二进制文件组成的。当编译器生成应用程序之后,在对下一个版本重新编译并发行新生成的版本之前,应用程序一般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操作系统,硬件及客户需求的改变都必须等到整个应用程序被重新生成。
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发生变化。开发人员开始将单个的应用程序分隔成单独多个独立的部分,也既组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用新的组件取代已有的组件。此时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新组件不断取代旧的组件而渐趋完善。而且利用已有的组件,用户还可以快速的建立全新的应用。
传统的方法是把应用程序分成类、文件、模块,然后编译,链接成最后的二进制文件。而组件编程是把程序分成各种独立的二进制文件。前者是单模应用程序,后者是组件应用程序。后者更形象,易懂。
后者在版本更新,只要更新模块就行了,不需重新编译到不同的平台。
COM,即组件对象模型,是关于如何建立组件以及如何通过组件建立应用程序的一个规范,说明了如何可动态交替更新组件。
使用组件的优点:
组件架构的一个优点就是应用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局部升级。升级(局部替换),定制(插入和卸除),组建库,分布式组件。
组件的要求: 动态链接;封装细节。
消息隐藏则是动态链接的一个必要条件。
COM组件可以给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组件提供服务;自定义的COM组件可以在运行时刻同其他组件连接起来构成某个应用程序;COM组件可以动态的插入或卸出应用。
刚刚读完《COM技术内幕》一书,整理了一个FAQ,供大家在学习此书时参考。
这是第一部分,包含前3章的内容。
FAQ1:什么是COM组件?〖第一章〗
Answer:
COM组件是以WIN32动态链接库(DLL)或可执行文件(EXE)形式发布的可执行代码组成。
COM组件是遵循COM规范编写的
COM组件是一些小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COM组件可以给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组件提供服务
自定义的COM组件可以在运行时刻同其他组件连接起来构成某个应用程序
COM组件可以动态的插入或卸出应用
COM组件必须是动态链接的
COM组件必须隐藏(封装)其内部实现细节
COM组件必须将其实现的语言隐藏
COM组件必须以二进制的形式发布
COM组件必须可以在不妨碍已有用户的情况下被升级
COM组件可以透明的在网络上被重新分配位置
COM组件按照一种标准的方式来宣布它们的存在
FAQ2:组件不是……?〖第一章〗
Answer:
COM组件不是一种计算机语言
COM组件不是DLL,只是利用DLL来给组件提供动态链接的能力
COM组件不是一个API函数集。
COM组件不是类
FAQ3:什么是接口?〖第二章〗
Answer:
接口就是提供两个不同对象间的一种连接。
计算机程序是通过一组函数而进行连接的,这组函数就是定义了程序中不同部分的接口。
DLL的接口就是它所输出的那些函数。
C++类的接口就是该类的成员函数集。
COM中的接口是一组由组件实现的提供给客户使用的函数。
在COM中接口是一个包含函数指针数组的内存结构,数组元素是一个由组件实现的函数地址。
FAQ4:接口的作用是什么?〖第二章〗
Answer:
有了组件如何将它们连接起来构成某个应用程序,需要用接口。
在COM中接口就是一切,对客户说组件就是接口集,客户只能跟接口打交道。
说明接口可以保护系统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这是封装的体现。
接口实现了使用户使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不同的组件。这是多态的体现。
FAQ8:接口的如何实现?
Answer:
COM接口在C++中是用纯抽象基类实现。
一个COM组件可以支多个接口。
一个C++类可以使用多重继承来实现一个支持多个接口的组件。
组件可以支持任意数目的接口。
接口应该具有不变性。在组件升级时应该不修改原来的接口,而是添加新的接口。
要精心设计实现接口,以使之能够支持各种不同的实现。
简单地说,COM是一种跨应用和语言共享二进制代码的方法。与C++不同,它不是提倡源代码重用。ATL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C++源码级重用的弊端:只能用于C++。它还带来了名字冲突的可能性,更不用说不断拷贝重用代码而导致工程膨胀和臃肿。
Windows DLL , MFC DLL, COM 的演化,克服缺点的进化
Windows使用DLLs在二进制级共享代码。DLL不是跨语言的。 MFC引入了另外一种MFC扩展DLLs二进制共享机制。但它的使用仍受限制——只能在MFC程序中使用。
COM独立于语言。
COM 规范为了实现跨语言,规定了二进制分配的内存结构。
很多COM 选择C++的原因
在内存中,COM对象的标准形式在C++虚函数中偶尔用到
但是记住,编写COM模块所用的语言是无关的,因为结果二进制代码为所有语言可用。
此外,COM不是Win32特有的。从理论上讲,它可以被移植到Unix或其它操作系统。但是我好像还从来没有在Windows以外的地方听说过COM。
http://www.cnblogs.com/burandanxin/archive/2009/11/01/1594173.html
ATL是什么
ATL,Active Template Library活动模板库,是一种微软程序库,支持利用C++语言编写ASP代码以及其它ActiveX程序。通过活动模板库,可以建立COM组件,然后通过ASP页面中的脚本对COM对象进行调用。这种COM组件可以包含属性页、对话框等等控件。
ATL简介
一. 什么是ATL
为了降低开发COM 的难度,微软开发MFC.为了分布式降低带宽要求,为COM 建立ATL。
ATL究竟给开发人员带来了什么样的益处呢?
在ATL产生以前,开发COM组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COM SDK直接开发COM组件,另一种方式是通过MFC提供的COM支持来实现。
前者,开发难度大,概念多,技术复杂。
后者,封装了很多细节,并实现部分的可视化,降低开发难度。
引入ATL 的原因: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用MFC开发的 ActiveX Control,代码冗余量大(所谓的“肥代码 Fat Code”),而且必须要依赖于MFC的运行时刻库才能正确地运行。这将使ActiveX Control代码过于庞大。
解决上述COM开发方法中的问题正是ATL的基本目标。
1. 降低开发难度:ATL使开发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应用本身相关的逻辑上,而不是COM 的技术细节上。
2. 减少冗余:ATL因其采用了特定的基本实现技术,摆脱了大量冗余代码。ATL在实现上尽可能采用优化技术。这些措施使采用ATL开发的COM组件 (包括ActiveX Control)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应用的分布式组件结构。
ATL对新技术的反应速度大大快于 MFC。ATL已经成为Microsoft支持COM应用开发的主要开发工具。 二. ATL基本技术
研究ATL的实质最好的教材就是由Visual C++提供的ATL源代码。本文这一部分只是对ATL中用到的最基本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简单地说来,ATL中所使用的基本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COM技术
C++模板类技术(Template)
C++多继承技术(Multi-Inheritance)
COM技术是理解ATL的基础。
作为ATL最核心的实现技术的模板是对标准C++语言的扩展,但是在大多数的C++编程环境中,人们很少使用它,这是因为模板的功能虽然很强,但是它内部机制比较复杂,需要比较多的C++知识和经验才能灵活地使用它。
所谓模板类简单地说是对类的抽象。我们知道C++语言用类定义了构造对象(这里指C++对象而不是COM对象)的方式,对象是类的实例,而模板类定义的是类的构造方式,使用模板类定义实例化的结果产生的是不同的类。因此可以说模板类是“类的类”。
在C++语言中模板类的定义格式如下:
注意:<和>是左右尖括号,可能无法正常显示。
template < class T>
class MyTemp
{
MyTemp<T>( ){ };
~MyTemp<T>( ) { };
int MyFunc( int a) ;
}
………….
Int MyTemp<T>::MyFunc( int a)
{
}
首先使用C++的关键字“template”来声明一个模板类的定义。在关键字后面是用尖括号括起来的类型参数。正是根据这个类型参数,编译器才能在编译过程中将模板类的具体定义转化为一个实际的类的定义,即生成一个新的类。接下来的定义方式与普通的类定义十分相似,只是在类的函数定义中都要带有类型参数的说明。
下面的程序段说明了模板类的用法:
typedef MyTemp<MyClass> myclassfromtemp;
myclassfromtemp m;
int a = m.Myfunc(10);
模板类强大,但用的不好降低效率和妨碍结构。而ATL的核心就是由几十个模板类构成的,通过研究ATL的源代码可以使我们对模板类的使用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
多继承技术同模板一样,是C++语言中极具争议性的技术。多继承经常带来负面效果,所以很多高手直接要求禁用此技术。不过C++ 最新规范,加入新的关键词来消除负面作用。
多继承最大的问题是所谓的“钻石结构”。例如下面的代码:
class A
{
.....
};
class B : public A
{
.. .
};
class C : public A
{
.....
};
class D : public C,B
{
........
}
由于类D同时从类C和B继承,因此在下面的语句中就会发生歧义:
D* pD = new D;
(A*)pD->Func(...);
由于类D通过类C和类B 分别继承了类A,这里的强制转化就会发生歧义。
ATL使用了C++最新规范中加入的两个运算符号 static_cast、dynamic_cast代替简单的强制转化,从而消除多继承带来的歧义。使用这两个运算符号,我们可以在对象运行过程中获取对象的类型信息。上面的代码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修改:
D* pD = new D;
static_cast<A*>(static_cast<B*>(pD))->Func(...);
为什么模板类和多继承技术会成为ATL主要的工具呢?
l 用模板类使得用户定制的类高效生成——效率。
l 用多继承避免单继承结构的冗余代码——小巧
总之,模板类和多继承技术,才使ATL成为一个小巧 高效的COM开发工具。
ATL允许支持MFC。由于ATL对除COM以外的基本的Windows编程方面的支持极为有限,可利用MFC帮忙,但是在ATL工程中使用MFC同时就丧失了ATL代码轻量级的特点。
本文原文来自优快云博客:
http://blog.youkuaiyun.com/yuhuimin111/archive/2008/09/16/293727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