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通常被定义为一个进程中代码的不同执行路线。也就是说,一个进程中,可以有多个不同的代码路线在同时执行。
例如,常见的字处理程序中,主线程处理用户输入,而其他并行运行的线程在必要时可在后台保存用户的文档。
信号量的概念由 E. W. Dijkstra 于 1965 年首次提出。信号量实际是一个整数,进程(也可以是线程)在信号量上的操作分两种,一种称为 DOWN,而另外一种称为 UP。DOWN 操作的结果是让信号量的值减 1,UP 操作的结果是让信号量的值加 1。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之前,进程首先检查信号量的当前值,如果当前值大于 0,则可以执行 DOWN 操作,否则进程休眠,等待其他进程在该信号量上的 UP 操作,因为其他进程的 UP 操作将让信号量的值增加,从而它的 DOWN 操作可以成功完成。某信号量在经过某个进程的成功操作之后,其他休眠在该信号量上的进程就有可能成功完成自己的操作,这时,系统负责检查休眠进程是否可以完成自己的操作。
为了理解信号量,我们想象某机票定购系统。最初旅客在定票时,一般有足够的票数可以满足定票量。当剩余的机票数为 1,而某个旅客现在需要定两张票时,就无法满足该顾客的需求,这时售票小姐让这个旅客留下他的电话号码,如果其他人退票,就可以优先让这个旅客定票。如果最终有人退票,则售票小姐打电话通知上述要定两张票的旅客,这时,该旅客就能够定到自己的票。
我们可以将旅客看成是进程,而定票可看成是信号量上的 DOWN 操作,退票可看成是信号量上的 UP 操作,而信号量的初始值为机票总数,售票小姐则相当于操作系统的信号量管理器,由她(操作系统)决定旅客(进程)能不能完成操作,并且在新的条件成熟时,负责通知(唤醒)登记的(休眠的)旅客(进程)。
在操作系统中,信号量的最简单形式是一个整数,多个进程可检查并设置信号量的值。这种检查并设置操作是不可被中断的,也称为“原子”操作。检查并设置操作的结果是信号量的当前值和设置值相加的结果,该设置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根据检查和设置操作的结果,进行操作的进程可能会进入休眠状态,而当其他进程完成自己的检查并设置操作后,由系统检查前一个休眠进程是否可以在新信号量值的条件下完成相应的检查和设置操作。这样,通过信号量,就可以协调多个进程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