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撰写一篇关于金融领域数据挖掘的技术博客,重点阐述特征发现和特征提取,特别是在量化交易中的应用。我会提供具体的实操步骤,并结合Python和TensorFlow进行代码示例。
完成后,我会通知您进行查看。
数据挖掘在量化交易中的应用:特征发现与特征提取
1. 概述
在金融领域的量化交易中,数据挖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量化交易依赖于对海量金融数据的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模式,以支撑交易决策。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交易员和研究人员从嘈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号,从而形成交易策略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特征发现和特征提取是两个关键环节。
-
特征发现(Feature Discovery)指的是从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预测能力的指标或属性。简单来说,就是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资产价格或收益”。在量化交易中,这通常需要结合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数据分析方法,去寻找那些对股票走势、风险等有解释力的特征。例如,我们可能想知道某只股票的价格趋势是否受到近期成交量变化的影响,那么“成交量的变化率”就可能成为一个特征候选。
-
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指的是从原始数据中计算或提炼出可用于模型的特征变量。原始金融数据可能包括价格序列、交易量序列、新闻文本等等,这些数据通常维度高且结构复杂,直接用于建模效果不佳。特征提取就是将这些原始数据转换为模型可接受的输入形式,并强化其中的信息、减少噪声。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原始的股票价格序列中计算“5日均线”作为特征输入模型。特征提取还包括降维过程,即在不损失太多信息的情况下减少特征的数量,以简化模型、避免过拟合。
综上,特征发现侧重于找出哪些特征“值得用”,特征提取侧重于构建这些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模型。在量化交易中,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先发现了有价值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将其提取并用于模型训练;同时,通过提取特征并验证其效果,又能反过来评估这些特征是否真正有用。
2. 特征发现
金融市场生成了丰富多样的数据,例如股票的价格(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交易量、衍生出的技术指标(如移动平均线、相对强弱指数等)、基本面指标、新闻情绪等等。特征发现的任务就是在这海量数据中发掘出对预测有帮助的信息片段。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
领域知识驱动的特征:许多金融特征最初来自专业人士的经验和直觉。例如,技术分析领域总结出大量指标:
- 移动平均线(MA):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平均值,用于平滑短期波动,刻画趋势方向。常见的有5日、20日、60日均线等。
- 指数移动平均线(EMA):对近期数据赋予更高权重的均线,反应更敏捷的趋势变化。
- 相对强弱指数(RSI):基于一段时间内上涨和下跌幅度比例的振荡指标,用于判断市场超买或超卖状态。
- 移动平均趋向指数(MACD):利用长短两条EMA的差异来判断价格趋势的强弱转换。
- 布林带(Bollinger Bands):由移动平均线和其上下若干标准差构成的带状区域,反映价格的波动区间。
- 成交量指标:如成交量移动平均、**OBV(能量潮)**等,用于衡量资金流入流出和趋势的配合度。
- 波动率指标:如一定周期内收益率的标准差(历史波动率)或平均真实波幅(ATR),用于衡量市场的剧烈程度。
以上这些都是经过长期市场检验而被认为有意义的特征。例如,“均线金叉死叉”(短期均线上穿或下穿长期均线)常被视为买卖信号,就是基于移动平均线特征的简单交易规则。领域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特征候选池,在构建量化策略时往往会优先考虑这些常见特征。
-
统计分析:除了依靠先验经验,我们也可以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发现新的特征或验证特征有效性。基本的做法包括:
- 计算各候选特征与目标变量(如下周期收益)的相关系数,筛选出相关性较高的特征。
- 使用假设检验或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评估某个特征在统计上是否对未来价格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 分析特征分布的差异,例如在历史上股票上涨日和下跌日分别具有怎样的平均特征值,从而发现特征与市场走势的关系。
例如,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能发现“在高成交量(相对于平均成交量)出现后,股票次日上涨的概率更高”,由此确认“成交量突增”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特征信号。
-
时间序列分析:金融数据本质上是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发现数据自身的动态模式:
- 构建ARIMA模型检查价格或收益序列的自相关性和季节性。如果发现显著的自相关,那么过去价格本身就可以作为特征(例如昨天的收益率对预测明天的收益率有影响)。
- 应用周期分解或谱分析来发现周期成分。例如股市可能存在周几效应或季度效应,这些周期性的模式也可以看作特征(如“星期一效应”)。
- 检测结构性变化,如用CUSUM检测价格波动的变化点,从而定义出“事件特征”(比如某天突破了一个重要价位区间)。
-
降维和因子分析:当我们手头已经有大量潜在特征时,可以使用降维手段寻找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组合:
-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将多个相关特征线性组合,提取出几个主要成分来解释大部分数据变化。在金融中,PCA常被用于发现隐含因子。例如,对一组股票收益率做PCA,可能提取出的主成分对应市场整体走势、行业因素等,这些主成分本身可以作为新的特征用于预测或风险分析。
- 因子分析/特征因子:扩展PCA的概念,在量化投资中,有“因子库”概念,即用基本面指标或技术指标构建各种因子,然后通过多元回归或机器学习确定哪些因子对股票超额收益有解释力。这也是一种特征发现的过程,只不过特征被称为“因子”。
综上所述,特征发现通常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结合金融理论提出假设 -> 从数据中验证或寻找模式 -> 确认有用的特征。一个有效的特征能帮助模型更好地区分未来上涨或下跌的情形,或者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收益分布。因此,花时间在特征发现上往往能显著提升量化交易策略的表现。
3. 特征提取
一旦确定了要研究的特征,我们就需要从原始数据中提取这些特征用于建模。特征提取可以是简单的计算,也可以涉及复杂的算法和模型。下面从浅入深介绍特征提取的方法:
-
手工计算特征:对于已知的特征定义,提取过程通常直接依据数学公式或逻辑。例如:
- 计算移动平均线:给定价格序列,5日均线 = 最近5天收盘价之和 / 5。
- 计算收益率或涨跌幅:今天的收益率 = (今天收盘价 - 昨天收盘价) / 昨天收盘价。
- 计算波动率:过去20日收益率的标准差即为20日历史波动率。
使用编程工具(如Python的
pandas库)可以方便地计算这些指标。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如何从价格序列计算一些常见技术指标作为特征: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设我们有一个DataFrame存储了股票历史数据 data = pd.DataFrame({ 'Close': [...], # 收盘价序列 'Volume': [...] # 成交量序列 }) # 计算5日移动平均线 data['MA5'] = data['Close'].rolling(window=5).mean() # 计算20日移动平均线 data['MA20'] = data['Close'].rolling(window=20).mean() # 计算5日均量 data['Vol5'] = data['Volume']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