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伪装成可信任的个人或组织:网络犯罪分子通过伪装成可信任的个人或公司组织,发送信息来获取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手机号码、银行卡账号密码等。
2.诱导点击链接和输入信息:钓鱼网站通常会诱导目标人群点击链接并输入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打开附件,目的是将恶意软件下载到目标设备,然后获取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
3.制作假冒网页内容:利用爬虫技术复制真实网站的页面内容,然后通过修改部分内容,诱使用户登录并输入账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
4.后台技术操作:在用户输入信息后,钓鱼网站会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后台,可能是文本文件、数据库,或者通过特定程序将信息发送到攻击者的电子邮箱。
5.模仿支付网站:诈骗分子模仿淘宝、银行等在线支付网页,诱导用户提供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
6.积分现金兑换类:诱导受害者打开钓鱼网站,输入手机号码查询积分兑换现金,受害者输入信息后,信息就会被盗取。
7.账户认证类型:诈骗分子搭建与官方平台相似的钓鱼网站,通过短信发送钓鱼网站链接,诱使受害者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8.下载APP类型:在虚假网贷诈骗中,被害人下载安装网贷App后,被诱骗转账汇款。
9.客服窗口类型:冒充平台客服工作人员,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诱骗受害人在各类借贷平台贷款,再要求受害人将贷到的钱全部转账汇款到指定账户。
10.投资理财类型:在社交平台诱导用户进入投资理财类型的钓鱼网站,当被害人想要提现时,对方就要求被害人缴纳“保证金”等费用,导致财产损失。
11.电商钓鱼类型: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搭建低价商品钓鱼网站,获取受害人的姓名、手机号、居住地址信息,用于后续电话诈骗以及用户付款转账成功后卷钱跑路。
这些手段都依赖于用户的失误、好奇心或贪婪心理,攻击者通过这些策略欺骗人,比直接侵入组织的计算机网络更容易且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