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习了徐老师讲的Hiberbate缓存知识,我上课做了简单的笔记:
缓存类型
一.事务范围:位于当前工作单元,不能并发访问
二.进程范围:多个工作单元共享,可并发访问,可存储实例本身也可存散列数据,然后在
重新组装
三.集群范围:多个进程和主机间访问,网络通信是重点.需要将数据复制到所有集群中的节点.
缓存和OID:
事务级缓存也用于对象id的使用范围,是理想的缓存
进程级缓存可选择实现id的进程范围存储,也和主键对应.并发工作单元查询同一id对象的话返
回相同的实例.在进程级缓存中的对象也可按值返回,每个工作单元再重新组装形成副本.
Hibernate缓存架构
1、一级缓存即session.
2、二级缓存是可配的插件,可用于进程/集群范围缓存.他们缓存都是状态(按值返回),
而不是真正的持久化对象.对于特定的数据项来说缓存的并发策略定义了事务的
隔离细节.每个类或者每个集合的二级缓存是可选可配的.每个缓存都使用了自己
的缓存区域.
3、Hibernate还实现了对查询结果集的缓存,他和二级缓存紧密结合.而且需要额外
的两个物理缓存区域来容纳缓存的查询结果和最后更新表的时间戳.
内置并发策略
并发策略是调解人,负责在缓存中检索数据.对于特定数据项,他也定义了事务隔离的语义.对类
或集合来说使用哪个并发策略需要做出判断.
四个内置的并发策略体现了递减的事务隔离的等级.
1、Transationsal
只在受管环境中使用,如果需要可以确保所有的事务隔离到可重复读,很少更新且防止脏数
据情况下该策略很重要
2、Read-write
该策略维护读已提交隔离级别,使用了时间戳机制只在非集群环境下使用.
3、Nostrict-read-write
不保证在数据库和缓存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如果使用的话,应该配置一个高效短期的过期超
时.否则,可能读到脏数据.
4、Read-only
适用于从不发生改变的数据.只对数据进行引用.约束的降低带来了性能提升.
Hibernate二级缓存
1、所有通过同一sf开启的会话共享同一二级缓存
2、对象以拆解的形式存于二级缓存中(拆解是串行化过程,算法更多,更快比java串行)
3、重点在于缓存方案(缓存策略与物理缓存提供商)
4、不同数据需要不同的缓存方案.涉及如下设置:
a、是否开启二级缓存
b、Hibernate并发策略
c、缓存过期策略(timerout LRU 内存敏感)
d、缓存的物理格式(内存索引文件 集群替换)
缓存查询结果
二级缓存是数据共享缓存,当访问未加载的代理类实例或者集合或者按照oid检索的时
候,hiberante都会到一、二级缓存中进行查找.默认情况下,查询结果是不缓存的.如果通过iterator()
方法进行查询,只从数据库中查询主键值.而实体数据会从一、二级缓存中查找.
而缓存查询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他默认是关闭的,每个HQL,JPA QL,SQL和Criteria总是首先要访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