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协议可参考文章: 传输层—详解TCP协议
1.UDP特点
①无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利用内存保存对方一端的信息,当双方都保存这个信息之后,就能建立连接了,对于UDP而言,无须建立连接也能使用
💙举例:就像发微信一样,有他的好友就行,发消息不用经过同意
②不可靠传输:没有任何安全机制;A给B发的消息不是100%能发到的,但是A会尽可能的把消息传给B,假设传输失败,A无法感知到失败;发送端发送数据报以后,如果因为网络故障该段无法发到对方,UDP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举例:就像发微信一样,当你发了一条消息但是对方没有响应,可能是已读不回,但你却不知道是没看到还是故意不回
(不可靠传输会使传输效率提高)
③面向数据报:读写的基本单位是数据报
④全双工:一个通道,可以双向通信
💙举例:类似于车道,既可以发送请求/响应,也可以接收请求/响应
⑤大小受限:UDP协议首部中有一个16位的最大长度
也就是说一个UDP能传输的数据最大长度是64KB(包含UDP首部)
(使用UDP的DatagramPacket时给字节数组初始化的时候值不能超过64KB)
⑥数据传输过程出错,即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校验和不同,直接丢弃,不会重新发送
2.UDP网络编程
💛使用UDP的API可以编写网络编程,详解看Java初识网络编程
3.UDP数据报格式
🌟从上面的UDP特点我们可以得知UDP是面向数据报的,那么UDP的数据报格式是怎么样的呢?
1.UDP数据报整体格式
(1)UDP数据报=UDP报头+UDP载荷数据
💙UDP报头就包含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UDP数据报长度,UDP检验和
💚UDP载荷就是由应用层传输过来的应用层协议数据
(关于网络传输整个流程可以点击链接初步认识网络查看目录九)
2.UDP报头详解
(1)端口
①源端口:标识发送端的端口
(大小为2个字节)
(2个字节的大小也就限制了端口号的有效范围是0~65535)
②目的端口:标识接收端的端口
(大小为2个字节)
(2个字节的大小也就限制了端口号的有效范围是0~65535)
(2)UDP数据报长度
UDP数据报长度:用来表示UDP数据的最大长度,也就是能传输数据的最大长度
(大小为2个字节)
(上面我们提到过字节数组初始化的时候值不能超过64KB,因为最大也就2个字节,换算一下就知道2B(Byte)能表示的数据范围是0~65535,64KB=64000B)
UDP缺陷:无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据段
▲当我们要传输的数据长度大于2个字节的长度时:
①方法一:我们可以在应用层进行分包(拆成多个部分),然后再通过多个UDP数据段分别发送。接收方收到后,再把几个包重新拼接成完整的数据;一般不推荐,比较麻烦
②方法二:不使用UDP协议了,改成TCP协议;因为TCP没有长度限制,推荐这种
(3)UDP校验和
UDP校验和:根据数据内容,校验传输过来的数据和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一致,当校验和不同,就直接丢弃,不会重新发送
(大小为2个字节)
(实际的校验和,不只是一个2字节的长度,而是当内容发生改变时能感知到出错)
💜校验方法:CRC校验算法,即循环冗余校验和
🌟为什么需要校验和?
答:网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网络数据本质上其实是光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容易收到外界的的干扰,比如磁场、高能粒子射线等等,这个时候就会导致数据出错,例如你本来要传输的是0,结果变成了1,就会导致数据传输有误,这个现象就称为“比特翻转”;因此,接收方在收到数据之后,需要先确认一下,这个数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校验和就是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此时校验和就会根据数据内容来产生一系列算法来进行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