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

本文汇集了老舍、卢梭、爱因斯坦、朱熹、鲁迅、钱锺书和铁凝等名人的个性化读书方法,包括老舍的自由阅读、卢梭反对死读书、爱因斯坦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朱熹的循序渐进、鲁迅的博览群书、钱锺书的博闻强志和铁凝的广泛涉猎。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老舍谈读书:怎样读书,是个自己决定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是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记不住。书要都叫我记住,那还要书干嘛?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文是:“那个典故哪儿的呢?”“那句话是怎么来着?”我永远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一批评就糟,必定要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的心里,有什么新的我自己知道,谁也不告诉,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我知道,书是别人的好。虽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
  第五,哼,算了吧。

●卢梭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着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朱熹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鲁迅 
   鲁迅先生读书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钱锺书 
   钱锺书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铁凝 
   铁凝说:“对一个小说家来说,书读得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之外的书。”其他优秀的作品会开阔你的视野,从另外的书中可以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这样生命也会更完整。另外,读书应该从兴趣出发,不要硬着头皮去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也许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漏过了一些值得你去读的书。所以,也不要太过排斥。”铁凝认为,阅读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里最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都是慢慢渗透的。铁凝对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是:经典的,耐读的。 
回答者: windinwillow | 十级 | 2011-10-9 16:48
名人读书的启示
卢梭、爱因斯坦、朱熹、鲁迅、钱钟书、铁凝。[六个人]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着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朱熹: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鲁迅:
鲁迅先生读书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钱锺书:
钱锺书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铁凝:
铁凝说:“对一个小说家来说,书读得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之外的书。”其他优秀的作品会开阔你的视野,从另外的书中可以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这样生命也会更完整。另外,读书应该从兴趣出发,不要硬着头皮去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也许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漏过了一些值得你去读的书。所以,也不要太过排斥。”铁凝认为,阅读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里最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都是慢慢渗透的。铁凝对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是:经典的,耐读的。
启示:每个热、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并能让自己从中有所收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前人的方法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借鉴使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