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请不要忘记默读
摘要:课堂上的默读其实是读者和作者在心灵上的一种沟通,并不见得所有的文章都必须借助于大声的朗读或者带有感情朗读才能够理解文本意的。
内容:今天上午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如何开展课堂的阅读环节,在课堂实录中间播放了形式种种的阅读,在前面所提出的问题里面也罗列了许多阅读的方法,在最后专家团讨论的时候也主要是针对阅读的方法和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的,在这里面,专家们确确实实为我们指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告诉了我们许多日常教学当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和环节。但是,从头到尾我没有注意到哪一位教师或者专家曾经提出“默读”这个词,应该说这是个遗憾吧。我们所说的所谓的“阅读”难道都必须是发声的吗?难道所有的读书都必须是带着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幻多姿的面部表情来进行的吗?难道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是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吗?难道所有的阅读都不能是重复和反复吗?难道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掌握阅读技巧吗?难道所有的课文都必须阅读吗?
我看不是!
首先,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阅读的,有些文章只需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有些文章只需要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就可以了,对于这类文章完全没有必要耗时耗力的去读,因为既然不需要的事情我们又何必去浪费精力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形势的需要吗?
其次,即使需要阅读的文章也并不意味着全部都需要带有声音的阅读。比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杂文、散文一类文章的时候难道也必须带声音的阅读吗?比如说优美的散文,确实有些优美的散文需要我们用语言敲击作者的心扉,做到用语言和作者作近距离的心灵接触。但是有些散文就需要我们的读者静下心来毫无声息地去默读文章默读文字,在一片静谧之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些文章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因为有些文章有些情感是要表达的,而有些情感时需要用心来领悟的。所以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伤害作者的感情的。
第三,默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请诸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默读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习惯了朗朗的读书声,似乎只有听到书声阵阵才觉得这是在读书这是在响应课改的要求,如果纯粹是为了应付课程改革的差事,那么我觉得这场改革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了——因为人们已经出于敷衍了事的心态了。换句话说,即使是课程改革有要求放生读书的要求我们作为第一执教者自己必须对文件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不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要做到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单独靠这么一段时间的培训就梦想着完成课程改革的全部,可以肯定地说那是痴人说梦。所以在培训过程当中的诸位教师和专家也只能针对一些比较显性和棘手的问题予以处理和简要的讨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立地解决。然而作为深处第一线的老师把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万不可见风行事,随波逐流。我们要做得除了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发掘纲要中间和实践当中存在的矛盾体,一旦发现了矛盾及时提供给我们的教育专家,经过理论——实践——修改理论——回到实践的不断回环往复,理论和实践相互为师,不断完善和提高。
默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最佳渠道,读者静下心来去品味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揣摩作者的思绪,去领悟作者的情感。默读的同时我们还在进行着思考的工作,对于部分篇目部分读者,可能为了读出情感而忽略了思考忽略了品味,这样一来或许会造成得不偿失,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作者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完成阅读的任务。有些人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页上勾勾划划,其实勾勾划划的背后就是沉寂的思考。有些学生不喜欢放开声音读书就喜欢自己一边思考一遍默读,我们有何必强制要求他放开喉咙呢?有些文章就必须安心沉思,我们有何必去朗读呢?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就是他在凄清的夜晚书写的,夜色是宁静的,世界是安静的,只有作者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可是她的感情并不是用声音发泄出来的啊,他同样需要我们的读者在寂静的环境下用一颗寂静的心态去静静地读。
总而言之,默读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们不能为了现在提倡阅读就把默读一棍子打死,这种行为是野蛮的,是恐怖的。如果有人胆敢扬言说砍掉默读都去改为大声朗读,我觉得这号人物才是最应该从讲台上从教育园地里面砍掉的。我们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不能今天在讲述这个专题就把别的专题的内容都可以忽略掉,就把别的形势和内容就否定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科学和理论都是一个不可分割开来而独立存在的整体,所以也就告诉我们在讨论某一个话题的时候不要把她推到极致,小心后面还有内容,否则的话就会把自己放在死胡同里面了,到那个时候就难堪了。
默读不可忽略。
默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默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最佳渠道。
默读不应该受到冷落。
诸位教师和专家,在讲解阅读的时候不应该淡化默读免得给一些人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