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博客

从tornado自带的helloword例子出发:

import tornado.httpserver
import tornado.ioloop
import tornado.options
import tornado.web

from tornado.options import define, options

define("port", default=8888, help="run on the given port", type=int)


class MainHandler(tornado.web.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self.write("Hello, world")


def main():
    tornado.options.parse_command_line()
    application = tornado.web.Application([
        (r"/", MainHandler),
    ])
    http_server = tornado.httpserver.HTTPServer(application)
    http_server.listen(options.port)
    tornado.ioloop.IOLoop.current().start()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上面的例子构造了一个最简单的基于tornado的helloworld的web服务器:用户访问8888端口得到helloworld的反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tornado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呢,它的异步架构是怎么得到体现的呢?

从大的层面上看,构造上述tornado的web服务器使用了4个元素: RequestHandler, Application, HTTPServer和ioloop. 了解服务器的同学应该能够猜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HTTPServer提供了面向client的web服务,Application将client的访问路由到具体的RequestHandler,ioloop提供tornado中的事件监控调度。


从main函数当中开始看起:

application = tornado.web.Application([
        (r"/", MainHandler),
    ])

首先实例化了一个Application对象,传入的参数是一个tuple。url是一个字符串,MainHandler是RequestHandler的子类,它实现了其中的get方法,该方法的定义是:

def get(self, *args, **kwargs):
    raise HTTPError(405)

(所以如果你没有实现这个方法而直接使用的话是会直接报405错误的,这个技巧到时可以在写框架类的时候用到)。言归正传,get方法中什么都不干,直接向client发送“Hello, world”。

而在application中,参数是一个list,所以我们可以定义多个(url, handler)的tuple对。正如代码中对application的定义:一组request handler构成了一个application。

再来看看Application对传入的handler都做了什么:

if handlers:
   self.add_handlers(".*$", handlers)
所以它维护了一个包含了一个或者多个handlers的字典,url是key,value是handler。

然后是初始化了一个httpserver:

http_server = tornado.httpserver.HTTPServer(application)
HttpServer继承了TcpServer类,来处理由tcp数据接收到handler处理的流程。

监听端口:

http_server.listen(options.port)
最后启动ioloop,直接看代码中的死循环了:

while True:
    event_pairs = self._impl.poll(poll_timeout)
    self._events.update(event_pairs)
    while self._events:
        fd, events = self._events.popitem()
        fd_obj, handler_func = self._handlers[fd]
        handler_func(fd_obj, events)

删除一些代码后,可以看到每隔timeout时间会poll出event出来到events中,然后对event进行处理,这里的_handler[fd]来进行处理,这里是handler是对该fd的读写操作。


晕死,写的乱七八糟的。






### 使用 Hexo 在 Gitee 上创建和部署个人博客教程 #### 创建本地环境 为了使用 Hexo 构建个人博客,首先需要准备开发环境。这涉及到安装必要的工具以及初始化项目。 在电脑上通过 npm 安装 `hexo-cli` 工具来管理 Hexo 应用程序[^5]: ```bash npm install -g hexo-cli ``` 接着,在期望放置博客项目的路径下新建一个空文件夹作为根目录,并在此处执行初始化操作以建立一个新的 Hexo 博客站点结构[^2]: ```bash mkdir myblog && cd myblog hexo init . ``` 随后运行命令安装所需的依赖项以便能够正常使用 Hexo 功能: ```bash npm install ``` 此时已经成功设置了基本的工作空间,可以尝试启动本地服务查看效果[^3]: ```bash hexo server ``` #### 修改配置与主题设置 当确认网站可以在本地正常访问后,可以根据需求调整 `_config.yml` 文件中的参数来自定义外观和其他特性;同时也可以挑选合适美观的主题应用于自己的博客中[^1]。 #### 发布至 Gitee Pages 为了让他人也能浏览到所编写的博文,还需要将其托管于远程仓库比如 Gitee 的 Pages 服务之上。为此需按照如下流程操作: 清除之前可能存在的缓存数据确保最新更改能被正确反映出来[^4]: ```bash hexo clean ``` 重新构建整个站点生成最新的静态资源文件: ```bash hexo generate ``` 最后一步就是把更新后的资料推送到指定的目标地址即 Gitee 上面去完成最终发布过程: ```bash hexo deploy ```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现在应该能够在对应的 Gitee Pages URL 下看到已上线的个人博客了。不过有时可能会遇到样式加载失败的情况,这时不妨先前往 Gitee 平台手动触发一次页面刷新动作后再利用浏览器端快捷键 Ctrl + F5 来强制重载网页试试看能否解决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