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感杂学
文章平均质量分 75
秋风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人生哲学,在迷茫时阅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转载 2008-08-31 19:50:00 · 785 阅读 · 0 评论 -
《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读书
这只是我个人的读书笔记,所提及人物、案例、实验数据全部来自于原书。语句几乎原样照搬,内容有所删减压缩。极力推荐之,原书精彩之至,远非一二段落所能囊括。 影响的武器 生物学家们发现,雌火鸡对小火鸡的辨认并不在于其气味、相貌,而仅仅因为它们能发出“嘁噗-嘁噗”的叫声,如果刚出生的小火鸡不幸是个习惯沉默的小家伙,那它就极有可能被母亲忽略或者杀死。在另外一个实验中,生物学家将一只鸡貂的模转载 2010-01-02 11:11:00 · 2232 阅读 · 0 评论 -
禅院钟声
也许是夜太静了,一个人闲来无事,想起了去普陀旅游时之情景。海中之山,千岛佛国盛名之下到是不负我之所望。已想不起那山顶的禅院的名字了,只知道是做很有名的禅院。 苍松挺翠,华盖如伞,一偶檐角自苍翠中斜探而出。偌大的院子静悄悄的,不时有缭绕的青烟缓缓飘过,香气弥散时,菩萨像下木鱼声声。此时,尘世的喧嚣已远停在千里万里之外,只留清宁的场所、修行的人。 夜色渐临,整个院落更显沉静。树影婆转载 2009-12-31 16:55:00 · 749 阅读 · 0 评论 -
李敖另类读书之道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那背面有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转载 2010-01-02 19:04:00 · 960 阅读 · 0 评论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本书总结论述了七个习惯,其实更应该说是七个信条,不仅仅对于高效能人士有价值,而是人生自我修炼的七个信条。 一本好书,但是却没有想象那么好。可能是因为,虽然书中提到的七个信条真的都是非常精粹和正确的人生道理,但实际掌握和融合进自己信念的过程要远比书中提到的方法复杂得多,尽管书中反复论述这些信条的重要性,实际上,对这些的体会和认可,是需要人生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得到的。而且,大言不惭一点,其转载 2010-01-01 19:54:00 · 1935 阅读 · 0 评论 -
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2005年,斯坦福大学 精彩语录: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的33年内,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多次都是“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转载 2009-11-14 22:16:00 · 1514 阅读 · 0 评论 -
沈从文说:“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一 沈从文说:“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黄永玉说:“跟智慧越近,离权力越远”。 但更多的时候,权力不仅被等同于智慧,更被等同于思想,在这么简单的常识面前,我们已经一错再错。 二 从来没有得罪过人的人,注定也不可能与人深交。 太多的平和与从容,反而丧失了做人的激情与率真。 三 许多人终其一生的意义是拥有一大堆人生经验。 然而,对别转载 2009-11-11 21:22:00 · 985 阅读 · 0 评论 -
偷听李开复“内心的声音”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作者:李濛 李开复那句:“你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名言读起来多少令人感到热血沸腾。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这句话。李开复也为这句话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昂贵的代价。 李开复斜倚在沙发上,显得有些疲倦。近几周来,他一直处在媒体和投资圈的风口浪尖上。 从Google离职29天之后,他就搭建起了“创新工场”的基本架构。他转载 2009-11-10 23:44:00 · 714 阅读 · 0 评论 -
王永庆给儿女的信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转载 2009-10-18 21:18:00 · 599 阅读 · 0 评论 -
哲学史概要
自然派哲学家(BC500)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关心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和变化。认为世上必定有某种基本物质,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泰利斯Thales,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认为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构成了他所谓的“无限定者”的世界;安纳西梅尼斯Anaximenes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伊利亚的哲学家帕梅尼德斯Pa原创 2009-10-09 21:22:00 · 1972 阅读 · 0 评论 -
心理学与生活摘要
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第四章 感觉第五章 知觉第六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第七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第八章 记忆第九章 认知过程第十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第十一章 人的毕生发展第十二章 动机第十三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第十四章 理解人类人格第十五章 心理障碍第十六章 心理治疗第十七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原创 2009-10-08 12:31:00 · 960 阅读 · 0 评论 -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也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优秀教材。不仅如此,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原创 2009-10-05 17:58:00 · 1351 阅读 · 1 评论 -
成功需要走十步的话,三五步之间最难走……
一位朋友跟我说起他最近的困惑: 他一直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隔一段时间就登上一个台阶;可是几年过去,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走过的和正在的每一个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并且谁都知道金字塔尖上就那么寥寥的几个位置而已,却又仰之弥高;突然间非常沮丧绝望。 这是人生常态啊。我有两个故事讲给他,也可以讲给所有正在路上的人——当年要是有人也这样给我讲过就好了。 托福作文题库中有一道相当有趣的题目:“有些著转载 2009-09-30 10:01:00 · 516 阅读 · 0 评论 -
你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
最新出版的《新世纪周刊》里有一篇刘戈的文章:《你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用草原狼将看门狗吃掉的故事,提醒职场人士要尽量保持身上的野性,尽量延缓生存能力退化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寻找一种野生状态。文章中写道:“被豢养着,真好啊。有定时定量的吃喝,有可以遮风挡雨的笼子住,有主人的宠爱,还可以向看客展露一下威武的身姿。但可悲的是,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由的丧失,还有野性和能力的退化。转载 2009-09-16 23:10:00 · 840 阅读 · 0 评论 -
阅读随想:《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第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雷龙塔的电梯慢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者的三步:问题是什么?谁有问题?“你的问题本质是什么?”解决者的心态,“齿轮从单数变为复数”,把自己从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转变为一个问题们的解决者(多问题的解决者)。对回答这一问题的每个不同的人群这些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你穿彼得的软件皮鞋,你会怎么做?体会:遇到问题不要急着立即去寻原创 2009-09-12 00:26:00 · 1519 阅读 · 0 评论 -
职场不得不明白的十大定律
帕金森定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转载 2009-05-28 09:36:00 · 659 阅读 · 0 评论 -
《谈谈方法》这本小书篇幅很短,然而想说的却很多
笛卡尔的一生也算是有传奇色彩,在学校时刻苦学习,但在毕业后却觉得学得知识全无用处,于是变卖了家产,靠投资红利为生,开始周游世界,去读世界这本大书,也是够潇洒的,其日后很多的著作,就是在四处周游时独自思索而写出的。从心底讲,我喜欢这种人-不是因为其潇洒的生活态度,因为潇洒来源于自信,而自信出自他对生命的思索和领悟,一直沐浴在理性的阳光下,四百多年前的笛卡尔,依然令人神往。。 他总结了4转载 2010-01-04 21:39:00 · 2024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