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 知识大纲

本文深入探讨了物理层的概念,包括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典型数据通信模型、信道及信号类型、调制方法和编码技术。此外,还介绍了信道的极限容量,奈氏准则与香农公式,以及各种传输介质和信道复用技术。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 物理层解决如何在链接各种计算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止具体的传输媒体。

​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 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特性名称特性内容
机械特性接口的形状、大小、引线数目
电气特性例:规定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例:-5V为0,+5V为1
过程特性建立连接时各个相关部分的工作步骤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通信的目的是为了传送消息

一、典型数据通信模型


​ 相关术语

术语解释
数据(data)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表示数字型号时,则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就称为码元

在数字通信中,常用时间相同的符号来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这样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称为二进制码元。而这个间隔被称为码元长度。1码元可以携带nbit的信息量。

二、信道

​ 信道一般表示向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一般常说的通信道路往往包含一条发送信息的信道和一条接受信息的信道。

术语解释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baseband)

​ 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于信源的信号)。

​ 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就是发出的直接表达了要传输的信息的信号,比我们说话的声波就是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band pass)

​ 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carrier)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在传输距离较近时,计算机网络采用基带传输方式。因为在近距离范围内基带信号的衰减不大,因此信号的内容不发生改变。

调制方法
基本调制方法解释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改变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改变
调相(PM)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改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用编码
常用编码特性
单极性不归零码只使用一个电压值,高电平表示1,没电压表示0
双极性不归零码用正电平和负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数据的1和0,正负幅值相等。
单极性归零码(RZ)以高电平和零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码1和0,而且在发送码1时高电平在整个码元期间T只持续一段时间 t ,其余时间返回零电平
双极性归零码正负零三个电平,信号本身携带同步信息
曼彻斯特编码bit中间有信号(低->高,跳变为0;高->低,跳变为1)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bit中间有信号跳变,bit与bit之间也有信号跳变,表示下一个bit为0(bit与bit之间无信号跳变,表示下一个bit为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一个时钟周期只可表示一个bit,并且必须通过两次采样才能得到一个bit。但是他能携带时钟信号,且可表示没有数据传输

  • 查分曼彻斯特编码与曼彻斯特编码相同,但是抗干扰能力强于曼彻斯特编码

三、信道的极限容量

​ 任何实际的信道都不是理想的,都不可能任意高的速率进行传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从概念上讲,限制码元在信道上传输速率的的因素有两个。

  1. 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的范围

    具体的信道能通过的频率范围总是有限的,信号中的许多高频分量往往不能通过信道。传输速率超过上限,会导致严重的码间串扰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识别错误。

  2. 信噪比

    噪声存在于所有电子设备和通信设备。噪声是随见产生的,瞬时值可能会很大,因此噪声会使接收端对码元的识别错误。但噪声的影响是相对的,信号相对强,噪声的影响相对小。因此,信噪比(S/N)很重要。

    1. 功率比

    信 噪 比 = 10 lg ⁡ 信 号 的 有 效 功 率 ( P s ) 噪 声 的 有 效 功 率 ( P n ) ( d B ) 信噪比=10\lg\frac{信号的有效功率(Ps)}{噪声的有效功率(Pn)}(dB) =10lg(Pn)(Ps)(dB)

    1. 电压比

    信 噪 比 = 20 lg ⁡ 信 号 的 有 效 电 压 ( V s ) 噪 声 的 有 效 电 压 ( V n ) ( d B ) 信噪比=20\lg\frac{信号的有效电压(Vs)}{噪声的有效电压(Vn)}(dB) =20lg(Vn)(Vs)(dB)

奈氏准则

​ 在假定的理想条件下,为了避免码间串扰,码元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 如果信道的频带越宽,也就是能通过的信号的高频分量越多。那么就可以用更高的速率传送码元而不出现码间串扰

香农公式

​ 用信息论的理论推导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无差错的信息的传输速率。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可表达为:
C = W log ⁡ 2 ( 1 + S / N ) C=W\log_2(1+S/N) C=Wlog2(1+S/N)

W:信道的带宽(以Hz为单位)
S: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 香农的公式表明:

  1. 信道的带宽或行道中的信道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2.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可以通过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别的传错
  3. 理论上,带宽(W)和信噪比(S/N)没有上限,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也没有上限
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应用范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介质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接收器和发送器之间的物理通路。传输媒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导向传输媒体非导向传输媒体.

导向传输媒体

​ 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沿着固体媒体传播。

  • 双绞线

    1. 屏蔽双绞线STP
    2. 无屏蔽双绞线UST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同轴电缆

    1. 50Ω同轴电缆 用于数字传输,由于多用于基带传输,也叫 基带同轴电缆。
    2. 75Ω同轴电缆 用于模拟传输,即宽带同轴电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光缆

    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有光脉冲相当于1,而没有光脉冲相当于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非导向传输媒体

​ 非导向传输媒体就是指自由空间,其中的电磁波传输被称为无线传输。

​ 无线传输所使用的频段很广,短波通信主要靠电离层反射,但通信质量较差。

​ 微波主要在空间直线传播(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道复用技术

复用(multiplexing)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频分复用(FDM)

​ 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发送的速率)资源。

时分复用(TDM)

时分复用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的时隙。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TDM帧的长度对应的时间)。TDM信号也称为等时信号。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统计时分复用(STDM)

​ 在时分复用中,一个用户对于已经分配的自信到的利用率一般不高,当某用户暂时无数据发送时,时分复用帧中分配给该用户的时隙只能处于空闲状态,其他用户即使一直有数据要发送,也不能使用这些空闲的时隙。这就导致复用后的信道利用率不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于是我们引申出了统计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使用STDM帧来传送复用的数据。但每一个STDM帧中的时隙数小于连接在集中器上的用户数。各用户有了数据就随时发往集中器的输入缓存,然后集中器按顺序依次扫描输入缓存,把缓存中的输入数据放入STDM帧中。对没有数据的缓存就跳过去。因此STDM帧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求动态分配。

​ 在输出线路上,某个用户所占的时隙并不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统计时分复用也称为异步时分复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波分复用(WDM)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CDM)

码分复用也叫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每一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 在CMDA中,每一个比特时间再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通常m的值为64或128。

​ 使用CDMA的每一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bit码片序列。一个站如果要发送比特 1 ,则发送它自己mbit码片序列,如果要发送比特 0 ,就发送改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 现假定S站要发送的信息的数据率为 b bit/s。由于每一个比特要转换成m个比特的码片,因此S站实际发送的数据率提高到mb bit/s,同时S站所占用的频带宽度也提高到原来数值的m倍。这种通信方式是扩频(spread spectrum)通信中的一种。

扩频通信:

  1. 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2. 跳频扩频(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 在CDMA系统中,必须给每一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必须各不相同,而且必须互相正交,实际中使用伪随机码片序列

​ 用数序公式表示码片序列的正交关系:

S ∗ T = 1 m ∑ i = 1 m S i T i = 0 S*T=\frac{1}{m}\sum_{i=1}^m S_iT_i=0 ST=m1i=1mSiTi=0

S: 站S的码片向量

T: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

  • 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S和T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都是0
  • 向量S和各站码片反码的向量的内积(inner product)也是0
  •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都是1
  • 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值为-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ink> 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了解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的相关内容,如测试方法、工具、标准等 请问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方法、工具及标准”。用户特别提到了“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这涉及到通信网络中的物理层(PHY layer)。 用户提供了三个引用: - 引用[1]:关于5G毫米波物理层延迟的分析,包括延迟测量和影响因素。 - 引用[2]:关于Iperf工具的用途和在Supernova测试仪中的应用,涉及网络吞吐量测试。 - 引用[3]:关于实时流量调度和系统性能分析工具,提到了L4oprof和HSDPA系统。 用户说:“上述引用仅供参考,并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请尽可能多的参考用户上一次的问题和你的回答。”我需要检查用户上一次的问题。 在上下文历史中,用户上一次的问题似乎是在系统指令中提到的示例,但那是一个通用示例。用户真正的查询是当前这个。系统指令说:“参考用户上一次的问题和你的回答”,但在此之前,没有真正的对话历史。用户说“用户上一次的问题”,可能指的是这个会话的开始。 查看消息序列: - 第一条是系统级指令。 - 第二条是用户的消息,提供了引用和当前查询。 所以,“用户上一次的问题”可能就是这个查询本身或之前的指令中提到的东西。但系统指令中说“请尽可能多的参考用户上一次的问题和你的回答”,由于这是第一条用户消息,我应该基于当前查询和提供的引用。 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了解“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的方法、工具和标准。 现在,分析引用: - 引用[1]:讨论5G物理层延迟测量,特别是毫米波。提到了延迟分析、影响因素和数据公开。这与流量测试相关,但不是直接关于下行流量测试。 - 引用[2]:关于Iperf工具,用于网络性能测试,如吞吐量。提到了Supernova测试仪的应用场景,涉及带宽测试、抓包等。Iperf常用于TCP/UDP流量测试,但它在更高层(如传输层),不在纯粹的物理层。 - 引用[3]:关于实时流量调度(如HSDPA)和性能分析工具(L4oprof)。HSDPA是3G技术,涉及下行流量调度;L4oprof是性能分析工具。 物理层(PHY)是OSI模型的最底层,负责原始比特传输。下行流量测试通常涉及测量从基站到用户设备的数据速率、延迟、误码率等。 为了回答用户: 1. **方法**: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方法可能包括:使用专用测试设备模拟信号、测量接收功率、吞吐量、误码率(BER)、信号质量等。标准方法涉及实验室测试或现场测试。 2. **工具**:工具可能包括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网络分析仪、特定测试套件如Keysight或Rohde & Schwarz的设备。Iperf(引用[2])常用于更高层测试,但可以集成。其他工具包括QoS测试工具。 3. **标准**:标准可能包括3GPP标准(针对移动通信),如LTE、5G规范;IEEE标准如802.11 for WiFi;或ITU标准。具体测试标准定义在相关协议中。 引用中提到的元素: - 引用[1]:延迟测量在5G物理层。 - 引用[2]:Iperf和Supernova测试仪,用于吞吐量测试,适用于物理层相关测试如果配置正确。 - 引用[3]:实时流量调度(如HSDPA的下行调度)。 我应该整合这些。例如,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涉及下行流量优化。 结构化回答: - 介绍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 - 解释测试方法。 - 列出常用工具。 - 提及相关标准。 添加引用自然地在末尾。 最后,根据系统指令,需要生成相关问题。 系统指令要求: - 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用$...$。 - 独立公式用$$...$$。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1]。 在回答中,我需要引用提供的引用。用户说“参考站内引用”,所以我可以使用[^1], [^2], [^3]。 回答结构: 1. 澄清用户需求: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 2. 描述测试方法:例如,通过发送测试信号测量下行速率;使用仿真或实际设备。 3. 工具:从引用中,Iperf([^2])可以用,但最好提到PHY专用工具。引用[1]提到测量延迟,引用[3]提到调度工具。 4. 标准:如3GPP规范。 5. 结尾添加相关问题。 确保回答真实可靠。 大纲: - **测试方法**:包括实验室测试(如使用信号发生器)、现场测试(在真实网络中)、基于仿真的测试。测量参数如吞吐量、延迟、BER。 - **工具**:频谱分析仪、网络协议分析器(如Wireshark)、Iperf for throughput([^2])、专用工具如Keysight Nemo或Rohde & Schwarz TSMA。引用[3]提到L4oprof for performance analysis。 - **标准**:3GPP TS 36.141 for LTE, TS 38.141 for 5G;IEEE 802.11;ITU-T recommendations. 引用整合: - 在讨论延迟时,提到引用[1]的延迟分析。 - 在工具部分,提到引用[2]的Iperf和Supernova测试仪。 - 在调度方面,提到引用[3]的实时流量调度。 相关问题生成: 1.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的最佳实践是什么? 2. 如何优化下行流量性能? 3. 5G物理层测试有哪些新标准? 回答格式:清晰、逐步。 </think> ###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方法、工具及标准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是指在通信系统中,测量从基站(或接入点)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传输性能的过程。这在5G、LTE、WiFi等网络中至关重要,用于验证网络服务质量(QoS),确保吞吐量、延迟、误码率等参数符合规范。测试通常在实验室或现场环境中进行,涉及发送下行信号并分析接收效果。以下我将基于专业知识和参考引用,逐步阐述测试方法、工具和标准。所有内容均基于真实可靠的通信工程实践,并结合相关引用进行说明。 #### 1. **测试方法**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的核心是模拟下行数据流并测量关键性能指标(KPIs)。主要方法包括: - **信号仿真与测量**: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信号发生器模拟下行信号(如OFDM调制信号),通过接收设备测量接收功率、误码率(BER)、信噪比(SNR)和吞吐量。例如,通过发送伪随机比特序列(PRBS)并计算误码率,评估信道质量。BER 计算公式常用 $BER = \frac{\text{错误比特数}}{\text{总传输比特数}}$,这有助于量化物理层可靠性。 - **实时网络测试**:在商用网络(如5G或LTE现场部署)中,发送真实流量(如视频流或文件下载)并记录下行延迟、吞吐量和丢包率。关键指标包括: - **下行吞吐量**:测量每秒传输的数据量(单位:Mbps 或 Gbps)。 - **延迟**:测量信号从基站到终端的单向传输时间(单位:毫秒)。引用[1]强调,物理层延迟受网络配置(如毫米波频段设置)和服务器位置影响,例如运营商特定配置可能导致延迟增加,从而影响端到端性能[^1]。 - **误码率和信号质量**:使用误码测试仪(BERT)或信道仿真器评估。 - **调度算法测试**:对于移动网络(如5G或HSDPA系统),测试下行流量调度算法的效率。例如,模拟高负载场景,验证调度器如何优化资源分配以最大化吞吐量。引用[3]提到,实时流量调度算法(如HSDPA中的调度机制)能提升下行性能,并通过工具分析其影响[^3]。 这些方法需结合标准化测试流程,如先校准测试环境(确保无干扰),再执行重复测量以提高准确性。 #### 2. **常用工具**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工具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和综合平台,旨在生成、捕获和分析物理层信号。从引用中提取相关工具: - **Iperf 和相关测试仪**:Iperf 是一个开源网络性能工具(引用[2]),常用于测量TCP/UDP吞吐量。它可通过配置模拟下行流量负载(如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并报告带宽、丢包率。在物理层上下文中,Iperf 通常与射频前端集成,例如在 Supernova 测试仪中(引用[2]),支持网关模式或终端模式模拟下行流量,进行吞吐量测试和抓包分析[^2]。但注意,Iperf 本身工作在更高层(如传输层),需配合物理层设备使用。 - **专用物理层测试设备**: - 频谱分析仪和信号发生器(如Keysight N9040B或Rohde & Schwarz FSW):用于生成和测量下行信号,分析频谱效率和调制质量。 - 网络协议分析器(如Wireshark):捕获物理层帧(如PHY头部),分析下行数据流。 - 性能分析工具(如L4oprof):引用[3]提及的工具,适用于实时系统(如微内核环境),可分析物理层下行延迟和调度效率[^3]。这在5G测试中尤其有用,帮助识别瓶颈。 - **综合测试平台**:商用工具如Spirent Landslide或VIAVI TM500,专门用于蜂窝网络(如5G NR)的下行流量仿真。它们支持自动测试用例(如引用[2]描述的拓扑图和带宽测试),测量吞吐量、延迟和并发连接数[^2]。 这些工具的选择取决于测试场景:实验室研发使用高精度设备,而现场测试更依赖便携式工具(如Supernova)。引用[1]强调,公开数据集和工具(如研究中的测量数据)可加速社区协作[^1]。 #### 3. **相关标准**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遵循国际和行业标准,确保兼容性和一致性。主要标准包括: - **3GPP 规范**:这是移动通信的核心标准。例如: - LTE 物理层测试:3GPP TS 36.141 定义下行参考测量信道(如E-UTRA测试信号),要求吞吐量误差小于 $1\%$,延迟低于10 ms。 - 5G NR 物理层测试:3GPP TS 38.141 规定下行性能指标,如毫米波频段的吞吐量要求(eMBB场景可达1 Gbps)。引用[1]指出,5G物理层延迟分析需遵守这些标准,但实际配置缺陷可能阻碍亚毫秒延迟目标[^1]。 - **IEEE 标准**:用于无线局域网(WiFi),如IEEE 802.11ac/ax,定义物理层下行测试方法,包括MIMO吞吐量测量和OFDMA调度。 - **其他标准**:ITU-T G.8261 针对分组网络性能,定义了端到端延迟和吞吐量阈值。此外,行业组织(如GCF或PTCRB)提供认证测试计划,确保设备符合物理层要求。 总体而言,测试标准强调可重复性和量化指标(如BER ≤ $10^{-6}$ 为合格)。引用[3]的性能评估方法可应用于这些标准,以优化系统设计[^3]。 #### 总结 物理层下行流量测试是确保网络高效运行的基础,方法包括信号仿真和实时测量,工具涵盖从Iperf到专业设备,标准则基于3GPP等规范。通过引用可见,延迟和数据公开(如引用[1])和调度算法(如引用[3])是优化关键,而工具集成(如引用[2]的Supernova测试仪)简化了测试流程[^1][^2][^3]。实际应用中,建议先定义测试目标(如5G毫米波性能),再选择标准化方法以减少误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