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
- 介绍k8s的kubeadmin和二进制部署方式
- 提供配置文件(仅供参考):https://gitee.com/HanFerm/java-config-files/blob/master/k8s相关文件
一、k8s集群搭建
本章节主要介绍如何搭建kubernetes的集群环境
2.1 环境规划
集群类型
kubernetes集群大体上分为两类:一主多从和多主多从。
- 一主多从:一台Master节点和多台Node节点,搭建简单,但是有单机故障风险,适合用于测试环境
- 多主多从:多台Master节点和多台Node节点,搭建麻烦,安全性高,适合用于生产环境

说明:为了测试简单,本次搭建的是 一主两从 类型的集群
主机规划
| 作用 | IP地址 | 操作系统 | 配置 |
|---|---|---|---|
| Master | 192.168.56.100 | Centos7.5 基础设施服务器 | 2颗CPU 2G内存 50G硬盘 |
| Node1 | 192.168.56.101 | Centos7.5 基础设施服务器 | 2颗CPU 2G内存 50G硬盘 |
| Node2 | 192.168.56.102 | Centos7.5 基础设施服务器 | 2颗CPU 2G内存 50G硬盘 |
安装方式
kubernetes有多种部署方式,目前主流的方式有kubeadm、minikube、二进制包
- minikube:一个用于快速搭建单节点kubernetes的工具
- kubeadm:一个用于快速搭建kubernetes集群的工具(本文选取),提供kubeadm init 和 kubeadm join,用于快速部署Kubernetes集群
- 创建一个Master 节点kubeadm init
- 将Node 节点加入到当前集群中$ kubeadm join <Master 节点的IP 和端口>
- 二进制包 :从官网下载每个组件(master和node有多个组件)的二进制包,依次去安装,此方式对于理解kubernetes组件更加有效
- 还跟证书有关
2.2 k8s环境准备
本次环境搭建需要安装三台Centos服务器(一主二从),然后在每台服务器中分别安装docker(18.06.3),kubeadm(1.17.4)、kubelet(1.17.4)、kubectl(1.17.4)程序。
2.2.1 主机安装
安装虚拟机过程中注意下面选项的设置:
-
操作系统环境:CPU(2C) 内存(2G) 硬盘(50G)
-
软件选择:基础设施服务器
-
分区选择:自动分区
-
网络配置:按照下面配置网路地址信息
网络地址:192.168.56.100 (每台主机都不一样 分别为100、101、102)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192.168.56.2 DNS: 223.5.5.5 -
主机名设置:按照下面信息设置主机名
master节点: k8s-node1 node节点: k8s-node2 node节点: k8s-node3
为什么不以 master node1 node2这样的方式命名? 因为在生产中机器不一定作用永远不变
2.2.2 环境初始化
1) 检查操作系统的版本
# 此方式下安装kubernetes集群要求Centos版本要在7.5或之上
[root@master ~]# cat /etc/redhat-release
CentOS Linux release 7.5.1804 (Core)
2) 主机名解析
为了方便后面集群节点间的直接调用,在这配置一下主机名解析,企业中推荐使用内部DNS服务器
# 编辑三台服务器的/etc/hosts文件
cat >> /etc/hosts << EOF
192.168.56.100 k8s-node1
192.168.56.101 k8s-node2
192.168.56.102 k8s-node3
EOF
# 设置主机名 # 如果是vagrant启动的,那其实在vagrantFile中已经配置过了,在这里无需重复配置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hostname>
3) 时间同步
kubernetes要求集群中的节点时间必须精确一致,这里直接使用chronyd服务从网络同步时间。
企业中建议配置内部的时间同步服务器
# 启动chronyd服务
systemctl start chronyd
# 设置chronyd服务开机自启
systemctl enable chronyd
# chronyd服务启动稍等几秒钟,就可以使用date命令验证时间了
date
4) 禁用iptables和firewalld服务
kubernetes和docker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iptables规则,为了不让系统规则跟它们混淆,直接关闭系统的规则
# 1 关闭firewalld服务
[root@master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root@master ~]#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 2 关闭iptables服务
[root@master ~]# systemctl stop iptables
[root@master ~]# systemctl disable iptables
5) 禁用selinux
selinux是linux系统下的一个安全服务,如果不关闭它,在安装集群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奇葩问题
# 编辑 /etc/selinux/config 文件,修改SELINUX的值为disabled
# 注意修改完毕之后需要重启linux服务
SELINUX=disabled
# sed -i 's/enforcing/disabled/' /etc/selinux/config # 永久
# setenforce 0 # 临时
6) 禁用swap分区
swap分区指的是虚拟内存分区,它的作用是在物理内存使用完之后,将磁盘空间虚拟成内存来使用
启用swap设备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kubernetes要求每个节点都要禁用swap设备
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确实不能关闭swap分区,就需要在集群安装过程中通过明确的参数进行配置说明
# vim /etc/fstab 分区配置文件,注释掉swap分区一行
# 注意修改完毕之后需要重启linux服务
UUID=455cc753-7a60-4c17-a424-7741728c44a1 /boot xfs defaults 0 0
/dev/mapper/centos-home /home xfs defaults 0 0
# /dev/mapper/centos-swap swap swap defaults 0 0
# 关闭swap
swapoff -a # 临时
# sed -ri 's/.*swap.*/#&/' /etc/fstab # 永久
7)修改linux的内核参数
# 修改linux的内核参数,添加网桥过滤和地址转发功能
# 编辑/etc/sysctl.d/kubernetes.conf文件,添加如下配置:
net.bridge.bridge-nf-call-ip6tables = 1
net.bridge.bridge-nf-call-iptables = 1
net.ipv4.ip_forward = 1
# 重新加载配置
[root@master ~]# sysctl -p
# 加载网桥过滤模块
[root@master ~]# modprobe br_netfilter
# 查看网桥过滤模块是否加载成功
[root@master ~]# lsmod | grep br_netfilter
8)配置ipvs功能
在kubernetes中service有两种代理模型,
- 基于
iptables: - 是基于
ipvs:ipvs的性能明显要高一些,但是如果要使用它,需要手动载入ipvs模块
# 1 安装ipset和ipvsadm
[root@master ~]# yum install ipset ipvsadmin -y
# 2 添加需要加载的模块写入脚本文件
[root@master ~]# cat <<EOF > /etc/sysconfig/modules/ipvs.modules
#!/bin/bash
modprobe -- ip_vs
modprobe -- ip_vs_rr
modprobe -- ip_vs_wrr
modprobe -- ip_vs_sh
modprobe -- nf_conntrack_ipv4
EOF
# 3 为脚本文件添加执行权限
[root@master ~]# chmod +x /etc/sysconfig/modules/ipvs.modules
# 4 执行脚本文件
[root@master ~]# /bin/bash /etc/sysconfig/modules/ipvs.modules
# 5 查看对应的模块是否加载成功
[root@master ~]# lsmod | grep -e ip_vs -e nf_conntrack_ipv4
也有配置iptables的
将桥接的 IPv4 流量传递到 iptables 的链:
$ cat > /etc/sysctl.d/k8s.conf << EOF net.bridge.bridge-nf-call-ip6tables = 1 net.bridge.bridge-nf-call-iptables = 1 EOF $ sysctl --system # 生效
9) 重启服务器
上面步骤完成之后,需要重新启动linux系统
[root@master ~]# reboot
2.2.3 安装docker
Kubernetes 默认 CRI( 容器运行时) 为 Docker, 因此先安装 Docker
# 1 切换镜像源
[root@master ~]# wget https://mirrors.aliyun.com/docker-ce/linux/centos/docker-ce.repo -O /etc/yum.repos.d/docker-ce.repo
# 2 查看当前镜像源中支持的docker版本
[root@master ~]# yum list docker-ce --showduplicates
# 3 安装特定版本的docker-ce
# 必须指定--setopt=obsoletes=0,否则yum会自动安装更高版本
[root@master ~]# yum install --setopt=obsoletes=0 docker-ce-18.06.3.ce-3.el7 -y
# 4 添加一个配置文件yum
# Docker在默认情况下使用的Cgroup Driver为cgroupfs,而kubernetes推荐使用systemd来代替cgroupfs
[root@master ~]# mkdir /etc/docker
# 配置仓库地址
[root@master ~]# cat <<EOF > /etc/docker/daemon.json
{
"exec-opts": ["native.cgroupdriver=systemd"],
"registry-mirrors": ["https://kn0t2bca.mirror.aliyuncs.com"]
}
EOF
# 5 启动docker

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kubeadm和二进制方式搭建Kubernetes集群的步骤,包括环境准备、组件安装、网络插件配置等。接着,展示了如何通过kubeadm初始化集群,加入节点,并安装网络插件Flannel实现网络互通。最后,通过部署Nginx测试集群功能。此外,还探讨了KubeSphere的安装和使用,包括用户管理、项目创建、DevOps流程以及WordPress应用的部署。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9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