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池
JDBC访问数据库的步骤:
创建数据库连接 →运行SQL语句→关闭连接 每次数据库访问执行这样重复的动作
每次创建数据库连接的问题
获取数据库连接需要消耗比较多的资源,而每次操作都要重新获取新的连接对象,执行一次操作就把连接关闭,
而数据库创建连接通常需要消耗相对较多的资源,创建时间也较长。这样数据库连接对象的使用率低。
假设网站一天10万访问量,数据库服务器就需要创建10万次连接,极大的浪费数据库的资源,
并且极易造成数据库服务器内存溢出
连接池的原理:
1. 程序一开始就创建一定数量的连接,放在一个容器中,这个容器称为连接池(相当于容器)。
2. 使用的时候直接从连接池中取一个已经创建好的连接对象。
3. 关闭的时候不是真正关闭连接,而是将连接对象再次放回到连接池中。
当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时候,直接从已经创建好的连接池中得到一个连接对象使用即可。
连接池由程序一开始启动的时候就创建好,并且创建了一定数量的连接对象在内存中。
这个内存空间称为连接池,也叫数据源DataSource。
作用:
减少数据库连接的创建次数,提高数据库连接对象的使用率。
提高得到连接对象的速度。
数据库连接池相关API
Java为数据库连接池提供了公共的接口: javax.sql.DataSource ,
DataSource本身只是Oracle公司提供的一个接口,没有具体的实现,它的实现由连接池的数据库厂商去实现。
各个厂商需要让自己的连接池实现这个接口。这样应用程序可以方便的切换不同厂商的连接池。
数据源(连接池)接口: javax.sql.DataSource 中的方法
常见的连接池: C3P0 、 Druid 、 DBCP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