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M技术:特性、发展与应用
1. LTE-M基础特性
1.1 传输模式与解码
传输模式最终缩减为四种,即TM模式1、2、6和9。盲解码用于对一组候选对象进行解码,以识别哪些传输是针对设备自身的。非同时接收意味着设备无需同时解码单播和广播数据。
1.2 高效信令
新的接入控制机制,如扩展接入限制,可防止设备在网络拥塞时生成接入请求,从而消除不必要的信令。网络还可利用基于组的寻呼和消息传递,更高效地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
1.3 增强资源管理
LTE - M允许大量设备共享同一订阅。资源和设备管理可以整合。例如,智能城市中的一组水表可以集中配置、控制和计费。
1.4 强调半双工(HD)操作
LTE - M标准支持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操作,分别适用于成对和非成对频段的全双工(FD)和半双工(HD)模式部署。在大多数低功耗广域网(LPWAN)应用中,半双工操作是主要选择,它复杂度更低、成本更低,设备可使用更简单的射频开关而非全双工器,但与支持全双工操作的设备相比,半双工操作的峰值速率较低。
2. LTE优先级结构在LTE - M应用中的使用
LTE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用户流量承载的优先级分配结构非常通用和强大。有13个优先级级别,从0.5(最高)到9(最低),支持保证比特率(GBR)和非保证比特率(N - GBR)承载。优先级级别由不同的数据包延迟和数据包错误率(PER)组合来表征,数据包延迟范围为50至300毫秒,PER范围为10⁻²至10⁻⁶。标准为各种应用类别的优先级级别提供了建议映射,但网络运营商可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