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互操作性标准:现状与未来趋势
1. 指纹识别的历史背景
指纹作为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手段,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国的一个黏土印章显示,当时人们认为手指上的纹路和细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作为身份或所有权的标记。印章一侧有左拇指指纹,另一侧有识别印章主人的中文文字,但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中国人认为每个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19世纪中叶,英国人认识到了指纹的独特性,并开始将其用于民事身份识别,尽管当时缺乏高效检索的索引系统。到19世纪90年代末,爱德华·亨利爵士开始开发一种基于10根手指纹路分类组合的系统,该系统有助于从大型指纹档案中识别和检索单个指纹集。1901年,苏格兰场采用了这一系统,并在几年内推广到其他国家。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也采用了该系统,并于1924年建立了指纹识别部门,拥有81万张10指指纹卡,这些卡片按照亨利系统进行归档,该系统可被视为最早的事实上的指纹标准。
2. 自动化指纹识别系统(AFIS)的发展与问题
FBI接收用于与犯罪主文件进行比对的10指指纹卡,首先会进行亨利分类,分类代码和其他物理描述符用于过滤犯罪主文件,减少需要人工检查的候选指纹卡数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日工作量和主文件中的记录数量不断增加,手动程序变得非常耗时和费力,原有的匹配程序逐渐变得低效和无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FBI寻求美国国家标准局(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帮助,开发自动化指纹匹配解决方案。到1981年,FBI部署了5个自动化指纹识别系统(AFIS)。此后,其他制造商也开发了竞争的AFIS系统,但在AFIS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系统之间的高质量指纹信息通信和交换从未被考虑,每个系统都是独立的实体,指纹信息无法直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