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青少年家庭中iPad使用的差异、启示与建议
在对残疾青少年家庭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移动技术虽常被认为能“赋予无声者声音”,但实际上仍受诸多结构性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残疾青少年家庭在使用iPad及相关辅助技术时的异同,分析特权认知的情况,并为从业者、家长、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和媒体提出相关建议。
1. 不同家庭的异同与交集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最初的研究并非针对iPad,而是在对家庭中专用和非专用辅助沟通设备(AAC)使用的实地考察、关注到美国媒体对苹果产品的报道增加以及听到辅助技术专业人员对iPad的讨论后,发现iPad成为了理解技术、社会和残疾问题的关键文化变革点。研究围绕五个关于iPad作为移动通讯技术的主要问题展开:什么是声音?什么是移动通讯设备?iPad的用途是什么?用iPad进行交流意味着什么?媒体如何塑造对iPad的理解?
1.2 家庭间的相似之处
- 对孩子声音的理解 :家长对孩子声音的理解比新闻媒体中关于声音和AAC的主流话语更细致。
- iPad保护套的重要性 :iPad的物理保护套原本可能被视为一次性和微不足道的物品,但它成为了家长看待孩子、孩子的设备以及孩子技术实践所嵌入的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
- 多台iPad现象 :研究中的大多数家庭最终家里都有不止一台iPad,这一现象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都有出现。
- 孩子尊严的重拾 :残疾青少年的家长觉得孩子在社会中可能被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