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当ChatGPT点燃全球的AI之火时,行业的讨论还停留在云端之上。参数规模、训练方法、推理效率——这些技术词汇是当时绝对的主角。然而,风向变得很快。
仅仅一年之后,市场的热情迅速从实验室的惊艳演示,转移到了一个更实际的问题上:这项技术到底能解决什么痛点?到今天,大模型的竞争已经彻底转向应用层面。企业和用户不再关心你的模型“有多大”,而是关心它“能做什么”。这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技术本身只是入场券,真正的决胜点在于落地的硬实力。
从文小言、豆包到Kimi、Manus,头部大厂和明星创业公司的动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落地并非易事,它考验的远不止技术,更是对行业需求的洞察、数据整合的能力、商业模式的设计,以及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大模型已经在多个关键行业撕开了应用的口子。
金融:风控与服务的双重革命
如果说大模型落地需要一个先锋,那非金融行业莫属。Gartner预测,到2025年,生成式AI全球市场规模将超1350亿美元,其中银、证、保将占据四分之一。
这并非偶然。金融业具备了技术落地的完美条件:海量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强大的付费能力和相对成熟的监管框架。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务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本身就极为迫切。
如今,大模型正在两个核心环节创造价值:
-
智能风控:通过实时分析海量交易数据,AI能精准识别异常模式,有效降低欺诈风险,同时减少因人工审核导致的大量误报。在合规审查上,大模型也能大幅缩短审查时间,提升风险识别的广度和精度。
-
客户服务与投研:在这方面,实践案例已经相当丰富。某国有大行将大模型整合进智能客服体系,覆盖了从知识问答、语音识别到AI防换脸等多个场景。某头部券商开发的AI研究员,每小时能产出20页覆盖4000多个A股标的的分析报告,并能自动识别财报中的异常指标。
AI厂商也迅速跟进。商汤科技与上海银行合作推出的AI数字员工“海小智”,能精准理解客户意图,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澜舟科技则整合新闻与研报数据,为投资决策提供深度分析;中关村科金的文本机器人,帮助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人工客服需求降低了50%以上,每年节省成本超200万元。
医疗:AI辅助,重塑诊疗与管理
医疗行业是另一个大模型落地的沃土。原因同样清晰:行业内积累了海量的电子化病历和医学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了高质量的“养料”。同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尤其是基层专业能力的短缺,为AI辅助诊断、病历自动生成等应用创造了刚需。
目前,大模型的医疗应用主要分为面向机构的B端和面向患者的C端。
-
B端(面向医院):一类是辅助医生诊疗,如通过分析放射影像、超声影像来辅助诊断,或生成疾病治疗方案建议。另一类是优化行政管理,如临床决策支持、病历书写助手、医生科研助手以及病案质控等,旨在为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减负增效。
-
C端(面向患者):应用覆盖了从健康监测、用药提醒到慢病管理与康复指导的全周期。
实践成果令人振奋。北京天坛医院的AI急诊卒中单元,将急救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惊人的20分钟,其中AI影像分析仅需2分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AI儿科医生已在河北上百家县级医院部署,为儿科医生短缺地区提供诊断支持。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则利用AI算法,实现了甲状腺术后远程精准调药,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电商:全链路优化,营销迈入“精算时代”
电商行业的数据积累无需多言,使其成为大模型的天然试验场。但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商的落地过程具有“低成本试错、高频率迭代”的独特优势。其高度数字化的技术架构和对创新较高的容错率,大大降低了模型应用的门槛。
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早已深入探索。
-
阿里巴巴:推出了AI原生应用“淘宝问问”,通过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让用户能以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获得精准的商品推荐。同时,面向商家的AI工具“生意管家”全面升级,不仅能生成营销素材,还能为商品主图和卖点进行个性化定制,针对不同人群自动展示不同内容,以提升转化率。
-
京东:基于自研的“言犀”大模型,不仅深度赋能供应链,还革新了智能客服和内容营销。其智能客服能更精准地理解多轮对话,实现人机无缝协作。同时,京东发布的AIGC内容营销平台,能自动化生成商品图片、卖点文案、直播脚本等,显著降本增效。
制造业:从“富矿”到“智造”的转型
制造业的数据虽不如电商直观,却是一座价值更深的“富矿”,其产业关联性和实用价值为工业大模型提供了精准的训练样本。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这为大模型落地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肥沃土壤。
在制造业,大模型的价值能够被快速感知并转化为生产效益。目前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和设计环节。例如,在智能排产上,模型能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在工艺参数优化上,如注塑工艺,模型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快速生成优化方案,缩短调试时间。
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是其中的标志性产品。在工业设计领域,它能将复杂建筑群的概念设计周期从数周缩短到几十分钟。此外,卡奥斯推出的COSMO-GPT已在工业指标优化、信息生成等场景落地;羚羊工业互联网公司则在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基础上,打造了更贴合工业场景需求的羚羊工业大模型。
教育:走向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传统教育“千人一面”的局限性,正是大模型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薄弱点,AI可以生成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练习题。此外,轻量化模型可以轻松嵌入在线教育平台,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目前,除了科大讯飞、好未来等教育公司在积极布局外,许多顶尖高校也开始利用AI重构教学模式。
-
北京大学推出“北大问学”平台,深度整合教材与学术资源,实现精准答疑。
-
中国人民大学研发“人大未来课堂AI智能助手”,以“轻量化部署+深度教学融合”为特色。
-
清华大学的试点则旨在构建“数据驱动-认知增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
-
北京交通大学则利用AI赋能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与诊断。
写在最后
两年时间,潮水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大模型的竞争已从实验室的技术参数比拼,全面转向产业一线的阵地战。场景的适配度、商业化的闭环能力以及生态的协同能力,正在成为新的胜负手。
未来,谁能率先在垂直领域实现规模化的有效落地,谁就能在这场AI革命中占据真正的先机。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了诸多振奋人心的最佳实践,但要实现全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商业智慧与产业耐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