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man-Ford 算法 & SPFA(单源最短路问题)

Bellman-Ford与SPFA算法解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Bellman-Ford算法及其在处理含有负权回路图的应用,并对比了SPFA算法的特点及其实现方式。Bellman-Ford算法能够通过多次松弛操作找出最短路径,而SPFA则通过队列优化了松弛过程。

一、Bellman-Ford算法

Bellman-Ford 算法是单源最短路问题的一种算法,相比 Dijkstra 算法,它可以处理含有负权回路(也叫负权环,negative cycles)的图。

Dijkstra 算法以贪心法选取未被处理的具有最小权值的节点,然后对其的出边进行松弛操作;
而 Bellman-Ford 算法简单地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共|V| − 1次,其中 |V|是图的点的数量。 —— [ 维基百科 ]

至于 Bellman-Ford 算法如何判定负权回路,先要证明不存在负权回路的图的最短路径最长不会经过超过V-1条边(也可以说是没有环,这种无环路径被称为简单路径)。
因为在图中,环有零环(环上边的权重和 = 0,正环和负环类似)、正环和负环三种。如果是正环,绕一圈后路径长度反而变长,所以对最短路径没有影响;绕零环一圈也没有影响;但如果遇到负环,最短路径可以不停的绕着这个环使得路径长度越来越短,也就是没有最短路径(最短路径长度为-∞)。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每条边最多被松弛V-1次(请自己思考为什么),只有负权回路上的边才可以无限地松弛。Bellman-Ford 算法判定的就是是否有边在第V-1次松弛后还能继续松弛。

//Bellman-Ford 算法
//distance[i]: 从源点(编号为0)到节点i的路径的距离
//weight[i]: 第i条边的权重

// 步骤1:初始化图
for (int i=0; i<N; i++)
    distance[v] = INF;
distance[0] = 0;

// 步骤2:重复对每一条边进行松弛操作
for (int k=0; k<V-1; k++)
    for (int i=0; i<E; i++)
        if (distance[u[i]] + weight[i] < distance[v[i]])
            distance[v[i]] = distance[u[i]] + weight[i]; //松弛

// 步骤3:检查负权环
for (int i=0; i<E; i++)
    if (distance[u[i]] + weight[i] < distance[v[i]])
        cout<<"图包含了负权环"<<endl;

当然,在步骤2中,不一定要找V-1次。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在未达到V-1次前就出解,V-1其实是最大值。于是可以在循环中设置判定,在某次循环不再进行松弛时,直接退出循环,进行负权环判定。

// 步骤2:重复对每一条边进行松弛操作
bool flag; //判定标志
for (int k=0; k<V-1; k++)
{
    flag = true;
    for (int i=0; i<E; i++)
        if (distance[u[i]] + weight[i] < distance[v[i]])
        {
            distance[v[i]] = distance[u[i]] + weight[i]; //松弛
            flag = false;
        }
    if (flag) break; //这轮循环不再进行松弛
}

很明显,Bellman-Ford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V||E|)。

二、SPFA

后来,出现了 SPFA (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但一般国际上不承认,因为它实际上就是 Bellman-Ford 算法的队列实现。
相对 Bellman-Ford 算法,它减少了不必要的冗余计算。 算法大致流程是用一个队列来进行维护。 初始时将源加入队列。 每次从队列中取出一个元素, 并对所有它的邻接点进行松弛,若某个邻接点松弛成功,则将其入队,直到队列为空。
不过奇怪的是,SPFA无法处理存在负权回路的图。
(程序略)
SPFA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也是O(|V||E|),与 Bellman-Ford 算法相同,但对于随机数据,SPFA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求出最短路。

标题基于Python的自主学习系统后端设计与实现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自主学习系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在自主学习系统后端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概述本文采用Python技术栈的设计方法和系统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与技术总结自主学习系统后端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2.1自主学习系统理论阐述自主学习系统的定义、特征和理论基础。2.2Python后端技术栈介绍DjangoFlask等Python后端框架及其适用场景。2.3数据库技术讨论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案。第3章系统设计与实现详细介绍自主学习系统后端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3.1系统架构设计提出基于微服务的系统架构设计方案。3.2核心模块设计详细说明用户管理、学习资源管理、进度跟踪等核心模块设计。3.3关键技术实现阐述个性化推荐算法、学习行为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实现。第4章系统测试与评估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4.1测试环境与方法介绍测试环境配置和采用的测试方法。4.2功能测试结果展示各功能模块的测试结果和问题修复情况。4.3性能评估分析分析系统在高并发等场景下的性能表现。第5章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改进方向。5.1研究结论概括系统设计的主要成果和技术创新。5.2未来展望指出系统局限性并提出后续优化方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