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传代是维持细胞活性与增殖的核心环节。一步操作失误,轻则导致细胞活性下降,重则引发污染或细胞死亡。本文结合实操经验,详细拆解细胞传代的关键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帮助科研人员稳定掌握传代技巧,减少实验失误。
一、细胞贴壁与胰酶作用的核心原理
传代操作的前提是理解细胞的生长特性与消化机制,尤其是贴壁细胞(如 HeLa、CHO 细胞)的传代,需重点掌握以下原理:
1. 贴壁细胞的生长特性
贴壁细胞多来源于实体器官,其生长依赖 “附着点”:
- 细胞会分泌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形成自身生长的 “支架”;
- 通过细胞膜上的黏附分子(如整合素)与基质结合,同时细胞间通过黏附分子相互连接,最终呈现 “铺路石状” 或 “纤维状” 单层生长。
- 若无法稳定贴壁,细胞会因缺乏支撑而死亡,因此贴壁稳定性是此类细胞存活的基础。
2. 胰酶的消化机制
贴壁细胞的 “固定” 依赖两种连接:一是细胞与瓶底细胞外基质的结合,二是细胞间的相互黏连。胰酶作为一种蛋白酶,其核心作用是:
- 特异性切断上述连接中蛋白质的肽键,破坏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
- 使细胞从瓶底脱离,同时打散细胞团,形成单细胞悬液,为后续均匀传代奠定基础。
注意:胰酶的作用具有特异性,但其活性会被血清抑制,这也是后续用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的原理。
3. 消化状态的判断标准
消化是传代的关键步骤,“恰到好处” 的消化直接影响细胞活性:
- 消化不足:细胞仍紧密贴附于瓶底,形态完整,晃动培养瓶无明显脱落;
- 消化适中:镜下可见细胞逐渐变圆、回缩,细胞间隙增大,轻晃培养瓶时部分细胞随液体漂浮;
- 过度消化:细胞变圆后出现皱缩、破裂,瓶底可见细胞碎片,此时细胞活性已受损,后续难以培养。
实操技巧:消化过程中需频繁镜检(建议每 30 秒至 1 分钟观察一次),优先选择 “稍欠消化”(可补加胰酶二次处理),避免过度消化。
二、细胞传代的关键时机与操作步骤
传代的核心是 “时机把控” 与 “无菌操作”,以下为标准化步骤及注意事项:
1. 传代时机的判断
- 细胞密度:当细胞汇合度达到 80%-90% 时为最佳传代时机。汇合度过低(<70%)会导致传代后增殖缓慢;过高(>90%)则易引发细胞老化、形态异常。
- 污染排查:操作前需观察培养基状态 —— 清澈透明、细胞形态正常(无异常黑点、颗粒或浑浊)方可进行;若存在污染,需立即丢弃,避免交叉感染。
2. 具体操作步骤
(1)洗去残留血清
- 倒掉旧培养基,沿培养瓶壁缓慢加入 PBS(10cm 培养皿通常加 2mL,小规格培养瓶按比例调整),避免直接冲击细胞(防止损伤贴壁细胞)。
- 轻晃培养瓶,使 PBS 覆盖所有细胞,目的是洗去残留血清(血清会抑制胰酶活性)及死细胞,随后倒掉 PBS。
(2)胰酶消化处理
- 加入适量胰酶(10cm 培养皿加 2mL,按容器规格调整),缓慢转动培养瓶,确保胰酶均匀覆盖细胞表面,置于培养箱中静置消化(具体时间根据细胞类型调整,需结合镜检判断)。
(3)终止消化与细胞悬液制备
- 当镜下观察到细胞变圆、间隙增大,轻晃瓶体有部分细胞脱落时,立即加入等量含血清的培养基(血清可中和胰酶,终止消化)。
- 用移液枪沿瓶壁边缘向中间轻轻吹打,使未脱落的细胞完全脱离瓶底,制成单细胞悬液(吹打时避免用力过猛,防止产生气泡损伤细胞)。
(4)离心收集细胞
- 将细胞悬液转移至无菌离心管,1000rpm 离心 5 分钟(离心参数可根据细胞类型微调)。
- 离心后倒掉上清液(含胰酶及代谢废物),管底可见细胞沉淀。
(5)重悬与接种
- 根据传代比例(如 1:4 传代)加入新鲜培养基(1:4 传代可加 4mL),轻轻吹打细胞沉淀,使细胞均匀分散。
- 将细胞悬液接种至新培养瓶,轻晃瓶体(可画 “8” 字或 “米” 字轨迹),使细胞均匀铺展于瓶底,随后放入培养箱培养。
三、细胞传代后恢复观察要点
传代后需密切关注细胞状态:
- 接种后 4-6 小时,贴壁细胞开始重新贴附瓶底(不同细胞类型时间有差异);
- 24 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是否恢复正常(如铺展状态、密度均匀性);
- 若出现大量漂浮细胞或形态异常,需排查消化是否过度、接种密度是否合适或培养基是否污染。
结语
细胞传代看似步骤繁琐,实则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核心在于 “多观察、少失误”—— 通过反复实操积累对细胞状态的判断经验,才能稳定维持细胞活性。本文整理的原理与步骤适用于多数贴壁细胞传代,具体操作时需结合所用细胞类型的特性灵活调整。
希望本文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实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