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在分析与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1. 引言
纳米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物传感和医疗诊断方面。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够显著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性能。本文将介绍几种基于纳米粒子的生物传感技术,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导模式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纳米粒子集成电化学传感器和纳米间隙生物传感器,并探讨如何通过金纳米粒子共轭物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纳米粒子
- 原理与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生物分子识别技术。在Kretschmann配置中,当光以特定入射角从棱镜入射到金属薄膜表面时,会激发表面等离子体。SP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如G - 蛋白受体信号传导研究、跨膜蛋白与脂质体的结合研究等。
- 相关传感器系统
- 光纤SPR传感器 :一种是采用波长询问的光纤SPR探头,具有多模光纤和薄金膜;另一种是通过特殊光学元件用单色光照射光纤,选择性激发光纤模式以检测变化。
- 反射干涉光谱(RIfS) :与SPR类似,利用固 - 液界面反射光,但玻璃部分不涂覆金属膜,使用不同波长的光。该系统可并行设置以同时记录结合曲线,单个测试周期小于10分钟。
- Biacore技术 :基于SPR原理,从1984年的初始版本发展到后来的BIAlite、Biacore 1000、Biacore 3000、Biacore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