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揭秘快乐密码,以平常心应对人生烦恼,随遇而安

你好,有遗憾才叫人生吧,《快乐的密码》探讨人痛苦的根源,认为缺乏智慧是自作自受。通过甘地夫人教子、老画家改画等故事,强调面对痛苦应智慧应对,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以追求快乐为目标。

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快乐的密码》 作者:仁孜尼马

第一章烦恼之源

人为什么痛苦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对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她是孩子心目中最好的导师。有一次,12岁的大儿子拉吉夫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手术并不痛苦。”可是甘地夫人却阻止了医生,随后她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告诉他:“手术后有几天痛苦,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因此你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和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手术前后,拉吉夫都没有哭,也没有喊,他勇敢地承受了这―切。

随着世界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烦恼,追求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大。无形中社会给人类增加了不少的痛苦。于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开始探讨及研究“人为什么会痛苦”这个问题。

佛教认为,人的业力有大有小,所以导致了人的相貌千差万别,思想境界有高有低。藏族有句俗话说:“三十位男人有三十个想法,三十头牦牛有六十个角。”人也是如此,世界上根本找不到相貌、思想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情况下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与不同的见解。

痛苦跟自己所造的业力息息相关,无论你相信与否,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痛苦与神有关,神是万能的,你尊重神,神就赐给你快乐。这种说法,除了给人一种精神寄托以外,对于能否减少痛苦,缺少事实依据。还有人说人类追求过多,所以痛苦,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遭遇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句句在理。但我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智慧。缺少智慧的人就是愚蠢,愚蠢之人必定痛苦。因为痛苦并非外来的,都是自己妄想、造作而来。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自己创造的痛苦必须自己去承受。我把痛苦人的心理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把一切都当作永恒。人确实很傻,比如说当人们快乐时,就觉得快乐是永恒的,根本没有想到快乐稍纵即逝,所以,失去快乐时,会无比痛苦。假如能认识到世间万物没有永恒,它在刹那之中变化多端,就不会过分执着,也不会那么痛苦。

2.把一切看成命中注定。当人们痛苦时,就觉得这都是命中注定,人在劫难逃,所以会破罐子破摔,随波逐流。他丝毫没有体察到痛苦也是无常,所以痛苦越来越深,以至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3.把面子看得太重。当痛苦降临时,人们总怨老天太不公平,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结果失败了,觉得无颜面众,使自己痛苦不堪,这不是愚蠢吗?过分重视结果实际上是太看重自己。

为了避免痛苦,难道我们就不做事了吗?不做事的人也未必就没有痛苦。事情必须要做,但不要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只要尽力了,无愧于心就好,有道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事相同事情的人未必就有同样的收获。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须要扪心自问:我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期望是不是太大了?我为什么如此痛苦,这痛苦来自哪里?是来自事情的本身,还是来自我的内心?如果是从事情当中而来,为什么有同样遭遇的人,反而没有同样的痛苦?如此这般翻来覆去地多问几遍,你就会从中领悟到很多,也会从痛苦中缓解很多。

记得儿时的我,在放牛的时候常常想:人啊,有时还不如牦牛,牦牛从来不担心吃喝,而人每天为吃饭穿衣操劳。后来我逐渐懂得,牛不执着于吃喝,只要能填饱肚子,吃什么无所谓,而人不然,人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得好,不但要穿暖,还要穿得好。对物质的追求日益膨胀,所以痛苦不堪。虽然牦牛的条件不好,很愚蠢、易受迷惑,但它们比人还快乐,没有压力,也从不与别人计较,所以它们一般不会得癌症等疾病。其实人完全可以生活得快乐,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对待生活。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得到了很多,却不知我们失去的比得到的还多,关键人要活得问心无愧,要活得快乐。人是为活得更快乐而去做事,不是为了做事而活着。所以,人没必要把事情的结果,看得那么重、那么坏,应该把它看得轻、看得好,你的感觉就变了,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上师的话:痛苦全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创造的痛苦,自己必须去承受。人不必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那么重,或者那么坏,应该把它看得轻,看得好,你的感觉就变了,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自作聪明的人是个失败者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的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这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分别带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小偷吓一跳。小偷慌了,心想这下糟了,这响声不就等于告诉人家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扑到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能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飘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了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子谁也听不见响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远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

我刚满十五岁,就进入了益西寺,拜见大名鼎鼎的欧珠降泽大师。很早就听说他老人家是虹化身夏扎哇的弟子,戒律很严格,长期在山洞禅修,是个真正的大成就者。我每天去看他,他每次都满面笑容地迎接我,并且为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佛法的基本常识。多么慈悲啊!多么温暖啊!我越看越感觉到他是个真正的菩萨,越听越觉得佛在眼前,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修心方面的法门。于是我下定决心拜他为师,还想在老人家跟前出家受戒。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寺庙举行盛大的受戒法会,我高兴得彻夜难眠,就像热锅烙饼一样,翻来覆去,时不时地起来隔窗仰望天空,平日里感觉眼睛一闭一睁,天就亮了,不知今晚为什么如此漫长?在无聊的等待中,我时而诵经祈祷,时而数着天上的星星。终于天光有点放亮,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溜烟地跑到寺庙门口。怎么今天开门的和尚也跟我过不去呢?让我在门口足足恭候了一个多小时。此次受戒法会当中,全寺除了我一个年轻人以外,全部是四十岁以上的老和尚。倒不是寺庙没有年轻人,只是他们的资格还不够。

举办完受戒法会之后,我得到了全寺庙和尚的夸奖,大家七嘴八舌:“你那么年轻,就有这么大的慧根和福报。”与此同时,我也觉得自己有些与众不同,得意地想到:我如此聪明,而且还接受了戒律,在修行方面又得到了高僧的指点,不然他们怎么会如此尊重我呢?于是,我的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傲慢。从此我再也没有去过欧珠降泽大师那里。是我对上师失去了信心吗?不是,在我的心中,他永远都是我的佛。只是当时觉得,上师所有的修行方法我已经接受了,再去上师那里也得不到什么法门了,还是不去打扰他老人家了。其实在这个想法的背后,应该是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我有一个朋友叫阿格,他平时讲话直来直去。有一天他突然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欧珠降泽大师要回山洞,马上就离开寺庙了,刚才还问你在哪里。你啊!连自己的师父都不送,竟然还说我不懂礼貌,你懂吗?”听阿格这么一说,我赶紧跑到上师的住处。这时上师已经骑在了马上,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跑过去双手抓住上师的脚,哀求上师不要走。上师坐在马上,笑眯眯地对我说:“你来了,你要好好学佛修心,佛法是很博大的,修心是很深奥的,学佛要向前看,见心要往内观,祝你平安!”就这样我目送着上师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一股凄凉之意油然而生,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上师只是去山洞闭关了,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去看望上师,我如此安慰着自己。

在上师离开的第三天,寺庙就要重新修缮,规定所有僧人都要参加修寺,我和寺庙的所有僧人一样,白天修建寺庙,晚上学习佛法,一干就是三年。有一天,寺庙里的老管家登加对我说:“欧珠降泽大师是个真正的修行人,他有很多修心的秘密窍诀,特别是在大圆满象雄耳传方面,有很多修法传承和窍诀,可惜呀!寺庙的事情太多了,我没有时间去求学,可以说我没有这个殊胜的法缘。你啊太年轻了,很多事情还不懂。比如,你上次所受戒律,不是出家人的戒律,而是居士五戒。因为出家的戒律,必须要在居士五戒的基础上才可以接受,受完居士戒三年以后才有资格接受出家戒。今年就已经三年了,有时间的话,你赶紧去欧珠降泽大师那里接受出家戒,要多向欧珠降泽大师求些修心的方法啊,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吧!”听登加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事不宜迟,说走就走,第二天一早我就踏上了求法的路程。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与上师的那一次分别竟然成了永别。等我赶到上师的住所才知道,三天前上师就已经圆寂了。我扑通一声跪在上师的遗体前,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悲痛欲绝。上师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浮现在我的面前。我真后悔啊,都是傲慢与无知害了我。我痛彻心扉,由心底发出真诚的忏悔。这时上师的外甥充翁嘉泽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递给我一个袈裟,他说:“这个袈裟是欧珠降泽圆寂前就打算送给你的,但没有想到,他走得太突然了,临走前再三吩咐,要我一定转交给你。”我接过上师的圣物,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视线。

上师啊,我的佛!在弟子的心中您永远是活的佛。只是我的福报太薄,再也不能当面聆听您老人家的教诲,再也不能亲身接受上师的修心密法,再也没有机会在您老人家跟前出家受戒。怨只怨自己没有珍惜这殊胜吉祥的法缘,一切后悔晚矣。这都是自作聪明带来的祸,从此以后我每天都对自己说,自作聪明的人,才是个真正的失败者。

上师的话:我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慈祥的谆谆教诲,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的修心密法,再也没有机会在他老人家跟前出家受戒了,但是后悔也于事无补,只能怨自己没能珍惜这殊胜的法缘。

聪明的神仙师

一位老画家的腿有点残疾,当他走上讲台准备作画时,由于右腿站立不稳,一个趔趄,只见他手中的笔抖落出一滴墨汁,正好溅落在画纸上。美术老师赶忙上前扶住老画家,问是否要把这张弄脏了的画纸换掉。老画家摆摆手说:“不必。”由于那点溅落的墨汁正好位于画纸中央,看得出老画家对它颇费思量,手中的狼毫在砚盘里蘸了一下又一下……突然,老画家迅速提笔、运笔,画纸上就出现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原先的那点墨汁,竟成了雄鹰双爪下紧攥的一颗石子。老画家的精巧构思和布局,赢得了阵阵掌声。

最后,美术老师代表全体同学向老画家表示感谢说:“感谢老画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不仅教给了我们画画的技巧,也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同学们,如果人生是一张画纸,如果刚刚开始的人生就有了污点,那该怎么办?”

“像老画家对待那张有墨汁的画纸那样,依然珍惜它、爱护它,永不自暴自弃。”同学们回答道。

“对!”美术老师激动起来,“同学们,人生的画纸有了污点,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照样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照样可以像老画家笔下的雄鹰那样展翅高飞。要知道,智慧和勇气终会帮助我们战胜污点,并把它踩在脚下。”

记得我17岁那年,是第三次来到益西寺,刚好碰到阿雍活佛在给弟子们讲故事:过去在康区有一个算命的人,他朝拜过很多高僧,读过很多经书。他能把天到人,人到鬼的事,讲得神秘,滔滔不绝,句句在理。因此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天来朝拜他的人络绎不绝,老百姓们都尊称他为“神仙师”。

当地有一个酋长,有权有势,但为人心胸狭窄,心狠手辣,是个看到钱财就六亲不认的人。酋长虽然生活富裕,妻妾、奴仆成群,但是膝下无子,让他心急如焚,到处寻医问药。用了很多偏方,也请了不少高僧大德,还经常拜佛烧香,朝山拜神,打卦算命,布施放生,但还是于事无补。时间一久,酋长对生儿育女之事已经失去信心,甚至绝望,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而且非常霸道。有一天,酋长听说有位神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便又萌发了生孩子的念头。于是他亲自登门到神仙师家里拜访,并把神仙师邀请到自己家中。

神仙师知道了酋长的目的,对酋长的恶习也早有耳闻。就暗自想道:今天,我一定要惩罚一下这个无恶不作的暴君,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就对酋长说:“你知道为什么自己没有儿女吗?因为你是魔鬼转世,你的前世是个妖魔,烧杀掠夺,欺压百姓,邪淫过多。前世作恶,今世还债,此乃因果报应。”酋长听后心中怒火焚烧,但还是忍住了,故作谦虚地说:“哦!原来如此,还望大师指点迷津,如何才能让我后继有人,延续子嗣呢?”神仙师说:“此事太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你只要能放下一切,诚心忏悔往昔所作恶业,诚心皈依佛门,也许佛菩萨会给你一次机会,除此以外我别无他法。”酋长一听此话,就知道自己做不到,但他转念又一想:“神仙师说我是魔鬼转世,如果将此事传了出去,谁还敢亲近我呢?唉,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干掉他杀人灭口。”正当酋长要下令之际,突然又有一丝疑惑:“不知他到底有没有神通,千万不能鲁莽,我再试他一下。”于是,他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高明,高明,的确是我的业障太重。不过我还有一事请教大师,我想知道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同时也想知道大师你能活多长时间?”

神仙师早已看出了酋长的心事,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掐了一下手指,破颜微笑:“哈哈!真是太巧了,我们两个真是有缘啊,你我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也非同日死,但在我死后的第二天,就是你的死期。今天我对你说的话,都属于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啊,如果泄露神意,那我只能活三天,你也只能比我多活两天。我还不想死,我想你也不愿死,所以你我一定要保密。”酋长一听就愣了,心理暗想,难道他知道我要下毒手?难道他真的是神仙?于是酋长彻底地放弃了杀人的念头。对神仙师说:“对啊!我们一定要保密。我定会遵从您的教导,谢谢大师!”

神仙师如释重负地走出了酋长家的门,从此再也没有人看见过这位神仙大师。但酋长这回真的信服了神仙师,他就按照神仙师的指点,放了那些被他抓来生孩子的女人,把抢来的东西还回去,并且开始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奇怪的是,过了三年酋长真的生了一个儿子。于是他内心中更加感激那位神仙师,每天都为他祈祷平安,自己也开始行善积德。

讲完了故事,阿雍活佛对弟子们说:“学佛也一样,一定要听从智者和前辈的指点与教导。谦虚听课能够让人增长知识,也是佛教中提倡的闻思修中的第一次第。知识能开发自身本有的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拯救自己的生命,乃至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师的话:谦虚地听课和辩论能增长知识,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有了知识才能开发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拯救自己的生命。

不要看别人的缺点

两位朋友一起在沙滩上散步,不经意间海浪扑过来了,两个人一下子都被卷入海里。马蒂游泳技术好一些,于是竭尽全力把朋友沙旺救了上来。

回头看看险些要了他们命的大海,再扭头看看为了救自己已经筋疲力尽的马蒂,沙旺满心感激,他紧紧地握了握朋友的手,然后掏出水果刀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这么一句话:“某年某月某日,沙旺落海,马蒂不惜自己的性命救了他。”

还是这两位朋友,在沙漠里旅游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马蒂一气之下打了沙旺一个响亮的耳光。沙旺什么都没有说,蹲下身去在沙子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因为争吵,马蒂打了沙旺一个耳光。”

因为沙旺的宽容,两人很快和好如初,马蒂问沙旺:“你为什么把我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却把我打你的事写在沙子上呢?”

沙旺笑笑,便带他来到了海边,指着那块刻有字的大石头说:“你看,半年多了,它们还在呢,就像我永远会记住你救过我一样。而沙漠里的那些字,一夜过后,就会再也没有踪影,就像我不会记住你打我一样。你不觉得,这样会更好一些吗?”

现在我们看一切人、事、物的时候,总喜欢看到人的缺点和事物不利的一面,几乎看不到优点和有价值的一面,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没有用智慧去看待别人。一般人总是习惯用感觉和直觉去看待或评价别人,所以经常觉得为人处世力不从心。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与自己的感觉相反的事时,就认为是错误的,所以自心生起无限烦恼。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情况,就认为正确,所以心生欢喜。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你认为对的、好的,未必就是准确无误和一成不变的。

其二,我们要知道心就像一个容器。心,它本来非常干净。如果不从自心改变,就会把别人的缺点放在自己的心里,用别人的缺点惩罚自己,把自己变成只装坏东西的垃圾桶,同时也让自心变成了不善。因为别人的缺点,已经装满了你的容器(心),而且你总不愿意把垃圾扔掉,所以你的容器(心)里再也无法装入别人的优秀和精华。

我们应当静心思考,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是不是对方真的就不好呢?还是自己的分别心太大?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似乎总有那么几个人和自己过不去,你痛恨他们到了极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你带来莫大的烦恼。他们真的就那么不可救药吗?在他们的父母、儿女、朋友心中,他们同样是孝顺的儿女,慈祥的父母,知心的朋友。因此不难看出,我们的看法和观念,存在着问题和错误,那就是对待事物不能做到一分为二,是片面的、有缺陷的、不圆满的。我们应把自己的心修炼成纯善的,没有善心你只能发现缺点。伟大的佛陀幸饶弥沃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众生没有缺点,若是众生有缺点,那就是我自己的缺点。”为什么佛看不到众生的缺点呢?因为,佛心是慈悲、纯善的,所以在佛的心里看一切都是优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藏有位高僧大德叫夏匝巴,他带领了很多弟子修学苯教佛法。可是,弟子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互相侮辱及诽谤。有一天夏匝巴大师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点了一个黑点,然后举起这张纸问弟子们:“请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弟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夏匝巴微笑着说道:“大家只看到了这张纸上的一个黑点,而大部分是白纸,你们却都没有看到。”弟子们听了师父的开示,一个个哑口无言,心中若有所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别人的缺点很清楚,而优点却往往被忽略掉了,这是凡夫的通病。假如,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多看看别人的优点,你一定会成为大众所敬佩仰慕之人。

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要时刻自我检讨,发现自身有问题时立刻改正,少看或者不看对方的缺点,不断净化自己的容器(心),你自然会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广结善缘。菩提心教诲法宝有云:“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发自内心地赞叹别人的优点,而不要盯着别人一点的缺点,故意地去夸大其词,借题发挥。”因为这样做的下场,只能得到众人的讨厌,而且处处遇到逆缘,还会给自己徒增很多无谓的烦恼。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你还没有脱离肉身,在你的身心之处,或多或少地总是会有一些缺点。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但每个人的身上,一定会有他独特的闪光之处。我们应该多观察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多赞美别人的特长。

有个问题大家都要清楚,缺点和优点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比如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的听力会高于一般人;而聋哑人的目光会比正常人敏锐。所以说,缺点之中往往蕴藏着优点。如果我们像看待别人的缺点一样,准确而又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与众不同。人往往是“灯下黑”,自己的缺点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还是会找出许多借口,来掩盖和原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这就阻碍了我们的修行与进步。所以,当发现别人的缺点时应该和自己相对比,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上师的话:在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之人,但在每个人的身上,一定会有他独特的闪光之处,我们应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多赞美别人的特长,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别人作善不要嫉妒

牧师家的果园里长着一棵苹果树。邻居没有果园,连一棵树也没有。他看见牧师的果园生机勃勃,妒忌得七窍生烟。他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发泄自己疯狂的憎恨,只知道把家中的脏水泼向苹果树,想把果园变成粪坑。苹果树的枝叶被弄得很脏,不过,一场大雨之后,清爽如故。由于有了残羹败叶,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小气鬼凌辱的结果,是苹果树长得更加茁壮。

佛教里常常讲随喜,真正的随喜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只是一种心态,随喜的心态能够治五毒之中的妒毒。做善不求回报,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但是,发真心随喜善德,境界就更胜一筹。一个真正的修心之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求回报的这个层面上,不求回报只是为自己,可以说你的思想和心胸还没有打开,而随喜的心态,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增添无尽的力量,同时也增加无穷的福报。人人都有嫉妒的心态,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成功时,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从而会引发恨人有、笑人无等不良心态,甚至会怨天尤人,恨上天不公平,给自己带来诸多莫名烦恼。实际上,嫉妒别人是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瞧不起自己罢了。我们不但不应该嫉妒别人,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圣人曰:看到别人积德行善,不嫉妒反而真心随喜,定能获得同等功德。

在苯教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位魔王叫做恰尔巴,他一生之中杀生无数,杀生、偷盗、邪淫、谎言是他的擅长。而且他毁灭正法,破坏佛像,烧掉佛经,推倒佛塔,欺骗亲友,无恶不作,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恶之人。他从小就和幸饶弥沃如来水火不容,非常嫉妒幸饶弥沃所做的一切善事,处处破坏幸饶弥沃所传教的正法,用花言巧语蒙骗了幸饶弥沃身边的许多弟子。这样对付和嫉妒了幸饶弥沃六十多年,幸饶弥沃用了很多方法,也没能调伏恰尔巴的习气和烦恼。后来恰尔巴发现斗不过幸饶弥沃,便假装拜幸饶弥沃为师,在幸饶弥沃跟前学习佛法,但内心充满了贪、嗔、痴、慢、疑、妒等烦恼的烈火。后来幸饶弥沃苦行三年,感动了恰尔巴。恰尔巴从内心发出了一刹那的随喜之善德,因此增添了他的福报,消除了他夙世积累的恶业,熄灭了他内心烦恼的火焰,十恶不赦的魔王恰尔巴,最终真心皈依了幸饶弥沃,进入了佛门,终于修成了大力菩萨,这就是随喜的功德。

如果你嫉妒他人行善,你的内心实际已经断掉了善心,同时增添了烦恼。看到别人成功时,如果能真心随喜,那么从你的内心之中所发出的信息就是善,你就能够接受到成功的信息,所以,你一生之中很多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导向成功;如果看到别人成功你嫉妒他人,希望他人失败,此时你内心发出的信息都是恶,你只能接受到失败的信息,那么只有失败会伴随你的一生。你内心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宇宙就能回馈你什么样的结果。过去的诸佛菩萨只要看到别人积德行善,就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的行善,才达到佛与菩萨的境界。现在人们的行为,正好与佛菩萨的行为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只见修佛人多,成佛人少。

上师的话:一个真正的修心之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求回报的这个层面上,不求回报只是为自己,可以说你的思想和心胸还没有打开,而随喜的心态,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增添无尽的力量,同时也增加无穷的福报。

化敌为友

我有个邻居叫才某,因为他爱偷东西爱说谎,家乡的人都很讨厌他。公安局就像他的家,出了进,进了出。有一次他和我父亲产生了矛盾,趁我父亲没注意,连刺我父亲四刀,邻居们发现后把我父亲送到医院,住了两个多月,才得以恢复。

当时我十分生气,但我是个出家人,又是活佛,活佛被藏民称为佛爷,被当成佛一样看待。我怎么办?真是进退两难。父亲看出了我的心事,说道:“孩子,实际上是我对不起你,我不应该跟他结恶缘,应该做一位合格的活佛父亲,应该包容他。”我听了父亲的话非常感动。一年之后,才某的侄子烧了他家的房子,他本来家境很穷,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我通过别人给他捐助了一点钱,之所以这么做,是怕他不会接受。后来,我上海的弟子杨瑞,在我家乡资助了五十多位孩子上学,才某的家境我很了解,我特意找到杨校长商量,把才某侄子的学费也解决了。有一天,才某来找到我说:“你为什么帮我家的孩子?你有什么目的?”“对不起,我没有帮过你,也没有什么目的,是好心的居士想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学到文化,这没什么不对。”他气狠狠地说:“我家的事不用你管……”

一晃四年过去了,四年之中每次诵经祈祷,我都会回向给他与一切众生。有一天,我为寺院到县城办事,路上又遇到才某。不知是时间过去的太久还是自己的心态在改变,我主动上前跟他打个招呼,才某竟然扑通跪在我的面前说:“佛爷,我对不起你和你父亲,请你们原谅我。”我赶紧上前将他扶起,说道:“你这是干吗?赶紧起来,没有什么不能原谅的事。”一路上他跟我说了很多话,也说出了和我父亲产生矛盾的过程。我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偷了我父亲的钱包,我父亲生气才责打了他。

—作者(生根活佛)的亲身经历

在世俗人的眼里,扶亲灭敌(制伏敌方,扶助亲党)的人是英雄,代表优秀、卓越。但世俗人的看法,犹如吃草的牛瞎了左眼一般,只能看到右边的草,根本无法看到左边。俗人只能站在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无法做到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从凡夫的角度来讲“扶亲灭敌”是好事,是有能力的表现。在圣人与菩萨的眼里,扶亲灭敌是偏袒的思想和行为,不是真正的英雄,也不能称之为思想卓越,行为更不是优秀。因为制伏敌方、伤害别人,是自己在造业,增加孽缘,会结下深厚的怨恨。而怨恨将会世代相传,永不停歇,因此战争与痛苦也就不会休止。这不是解除怨恨、消除痛苦的究竟之法。在圣人与菩萨的心中,没有敌我,人人平等,甚至他们对仇人比恩人更加重视与关爱。

在解除怨恨的行为上,很容易观察出你到底是圣人还是凡夫。比如,当遇到伤害之时,凡夫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欺负我、侮辱我,其次是我丢脸了,没了面子,此仇不报非君子。于是复仇的烈火在胸中开始燃烧,烧毁了包容、忍让、宽恕等等,道德理念被复仇的烈火燃烧得荡然无存。而圣人首先想到的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小不忍则乱大谋,冲动是魔鬼,他不会给自己留下众生的遗憾。圣人遇事,沉稳淡定,在矛盾中他会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在圣人的心灵深处,他会发自内心地想:也许我是错误的,也许这中间存在着什么误会。看到对方焦躁不安、恐惧慌乱,圣人会从内心升起同情与怜悯。然后用真爱去帮助仇人,关心仇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侮辱、歧视、殴打,圣人都会欣然接受。只要能让仇人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获得快乐和快乐的因,他乐此不疲。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仇人内心的嗔恨,净化他的烦恼,减轻自己的负担。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凡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更无法接受,所以凡人和圣人有着天壤之别。

凡人只想战胜他人,拼个你死我活;

圣人只想战胜自我,化干戈为玉帛。

凡人以仇报仇,仇更仇;

圣人以德报怨,怨转恩。

凡人的爱只面对亲人与恩人,

圣人的爱没有你我亲疏之分。

圣人珍爱伤害自己的人,他们时刻都希望伤害自己的人获得快乐,远离痛苦。所以他们超越了凡人的思想,也超越了人间的思想,他们自然就进入了大乘菩萨道。身为凡夫的我们虽然不能像圣贤与菩萨那样伟大,但至少也能做到:忍一时之气,赢百日无忧。

当别人伤害你的时候,退一步,让一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要学会忍让和慈悲。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最难以做到的就是为伤害者发慈悲心。老子说:“上善若水。”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以柔克刚。佛说:“爱敌若天。”我们要有天空般的胸怀—包容制胜。你珍爱仇敌一次,他就尊敬你一生,这才是真正的菩提之道。一个人什么时候真正学会忍让和珍爱仇敌,他的人生境界什么时候就会得到提升。

上师的话:凡人只想战胜他人,不想战胜自我;圣人只想战胜自我,不想战胜他人。凡人只想以仇报仇,不想化解;圣人只想以德报怨,不想伤害。凡人只想战胜敌人,拼得你死我活;圣人只想宽恕敌人,化干戈为玉帛。凡人的珍爱面对的是亲人和恩人;圣人的珍爱面对的是一切众生。

自杀的悲剧

禅海是一位武士的儿子,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随从。后来,他与高官的太太两情相悦,十分亲密。纸里包不住火,他俩的私情终于被发现了。在自卫中他杀了高官,带着高官的太太逃往别处。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却习惯了奢华的生活,后来两个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禅海深恶痛绝,他终于离开了她。禅海到一个很远的寺庙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

他知道某处悬崖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经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日日不辍。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高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终于发现了禅海,要置他于死地。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成这条隧道,等这件工程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高官的儿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高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等他帮了一年后,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十分钦佩。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

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的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老师的头呢!”

在我的家乡新龙县有个女人,按照藏族的婚姻风俗—父母包办,把她嫁给了一个男人。听别人说她早就想跟丈夫离婚,大概是丈夫背叛了她的感情,曾经对她下过两次毒手。后来她怀恨在心,复仇的烈火一直在她的心头燃烧。为了报复,她暗下决心:宁死也不离婚,我不会让他过上幸福生活的。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问:“你用什么办法报仇呢?”她说:“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家里上吊,我要让他永远痛苦。”她的朋友听了后,百般劝说,但无济于事。于是就找到我,求我劝劝她。我劝说了她好几次,但她根本听不进去。

她上吊了两次都没有死。第一次,她在卧室上吊自杀,不知是身体太重还是绳子太细,摔了下来昏倒在地,最后自己醒了过来。我听到后,就问她上吊时的感受,她说:“投缳后,整个气管就闭塞住了,血流顿时阻塞,痛得像刀割一般,接着全身就麻痹了,那滋味真是痛苦万分。”我劝她再也不要做傻事,她点头默许。第二次是在厨房上吊,绳子又断掉了。我又找到她问:“上次你说上吊痛苦万分,为什么还上吊啊?你忘了对我的承诺了吗?”她说:“我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从我第一次想自杀之后,脑子里只有自杀,有时候感觉前面有人在叫我自杀,我现在感觉没有自由了。”尽管我磨破了嘴,最后还是于事无补。

后来她在自家的大门前上吊,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她觉得自己死后就一了百了,她没想到的是,从她死后,娘家和婆家之间出现你死我活的战争。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丈夫娶了她家仇人的女儿,生活得很快乐。她丈夫还说:“她的死,纯粹是活该。”

其实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追求,为什么偏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为了一棵歪脖树舍去一片大森林,太不值了。如果她的在天之灵听到丈夫的话,估计她死也不会瞑目。愿这位愚蠢女人的愚痴行为,为那些正在遭遇感情折磨的女人们,敲响警钟!

上师的话:与人为善也就是与己为善。

真的有地狱吗

从前有一位佛教徒,他修行多年但禅功总不见长,于是便来求教无德禅师:“禅师,我修习禅定这么多年,但仍不能开悟,尤其对佛经讲的天堂和地狱深感怀疑。这大千世界除人间之外,哪里还有什么天堂与地狱?”

无德禅师听后,并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让人到河边提了一桶水过来。无德禅师对信徒说道:“你往水桶里看看,也许在这里你能感觉到天堂和地狱。”信徒不太相信,但还是把头趴在水桶边,聚精会神地往水里看了一会儿,但除了自己的影子之外什么都没有看到。

信徒非常纳闷,抬头正要发问,禅师却突然将他的头摁到水里,信徒拼命挣扎,眼看快喘不过气了,禅师这才松手。信徒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那样子仿佛是又获得了新生。缓过神来的他不由得责骂禅师道:“你这个老禅师怎么如此粗野?我差一点被你憋死,那滋味简直就像进了地狱。”

禅师听后也不生气,心平气和地问道:“那你现在感觉如何?”

“现在,浑身轻松,呼吸自由,心情舒畅,感觉就像在天堂一般!”

禅师这才庄严地开示道:“只有这么一会工夫,你就从地狱回到了天堂,那你为什么还不相信它们的存在?”信徒听后无言以对。

在地狱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说有地狱,谁也没有见过;说没有地狱,也缺少一个全面而有道理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有地狱和天堂,有何证据呢?我没有物质上的东西来证明,但可以用精神的感受来证明。首先问问你有没有快乐和痛苦之分?另外有没有烦恼与快乐、战乱与和平、恐惧与安详、恶劣与优美的感受。如果你曾经有这样的感受,就证明地狱和天堂的存在。我想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感受。

我们有时在电视里看到,有些地方的人们在优美的环境里,享受快乐的生活,那里就像是人间天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而有些地方的人们,正遭受着天灾人祸,在暗无天日的环境里,艰苦无望地活着,就像生活在地狱般痛苦。看到这样的画面,我想问,此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大彻大悟的佛陀,曾经告诉我们,天堂和地狱不在世界以外,它就在这个世间,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也曾经告诫我们,给人类带来恐怖与不安的人(比如南京大屠杀),犹如魔鬼一般残害着无辜善良的人们。他们的恶性,甚至比《西游记》里描述的魔鬼还要恶毒百千万倍。所以说魔和神,天堂和地狱,好和坏,快乐和痛苦都在每个人的心中。

佛教和其他宗教对地狱的观念完全不同。有些宗教认为天堂和地狱是永恒不变的,而佛教却不这么认为。从佛教观点来看,嗔恨、贪欲、愚痴三种毒火,烧掉、泯灭了人类的善良与悲心。因此,失去良心的人,他们以伤害众生,吃喝嫖赌为荣,岂不知他已经造成堕入地狱的罪障与孽根。而已经堕入地狱的人们,只要以他往昔的善业功德,一样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说地狱也不是永恒紧锁。那是暂时接受惩罚的地方,没有理由让他们永久在地狱中受苦。地藏王菩萨就是发了大愿,在地狱中度化众生。如若犯了五无间罪的人,是很难从地狱之中解脱。

佛陀还曾经告诫我们,天堂和地狱只是一个名词,是暂时的居所,就像一个人触犯了国家法律,在监狱里服刑一样,服刑期满,改造彻底,就必须释放。但地狱之苦要比监狱的痛苦大成千上万倍。天堂是善业因缘而感召来的暂时居所,那里有光明和快乐;地狱是恶业因缘而招致来的暂时居所,那里只有痛苦与折磨。只要我们相信因果,积累善因,就一定能够避免地狱的痛苦,而享受天堂之乐。

上师的话:天堂和地狱不在世界以外,就在心里。天堂的生活我们曾经憧憬过,地狱般的生活我们曾经经历过,我们应用心去体会它们的存在。

人生最大的敌人

曾经有个叫做幸森的信徒,初次参访占巴南喀大师时,他就问道:“世上最难对付的敌人是谁?”占巴南喀说:“心中的五毒(贪、嗔、痴、慢、嫉)才是世界上最难对付的敌人。降服心外的敌人容易,降服心中的敌人难。”幸森又问:“如何能够降服所有的敌人?”占巴南喀说:“降伏自心,所谓的敌魔自然而然就会消失的。”幸森最后向占巴南喀大师请求开示解脱的法门,占巴南喀大师反问幸森:“谁束缚你?”幸森想了一想说:“没有人束缚我。”占巴南喀大师道:“既然没有人束缚你,那么,你又何必另求解脱呢?”幸森闻后大悟。实际上束缚和障碍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看到“敌人”二字,很多人会不屑一顾,微微一笑:哦,我没跟人打过仗、拌过嘴,我没有敌人。其实每个人都有敌人,要想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首先了解“敌人”二字的真正含义。一般情况下,伤害我的人、欺骗我的人,甚至抛弃我的人都称为敌人,这是凡夫心中的敌人。但佛陀教育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恰恰相反。凡夫眼中的敌人,正是我们要感恩的人。因为他们磨炼了你的意志,增长了你的智慧,教你学会独立,感谢他们难道不应该吗?

只要可以战胜的就不能称作敌人,只有那些无法战胜的家伙,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比如,内心的贪婪,它让我贪恋世间男女,执着于金银财宝;嗔恨,它让我常起无名之火,易冲动,性烈如火;愚痴,它让我常常意识恍惚,不明事理;傲慢,它让我失去很多朋友,自以为是;疑忌,它让我无法相信任何人,疑神疑鬼,嫉贤妒能。是它们覆盖了我本有的智慧,让我不分善恶,不信因果;是它们让我见善诽谤,见恶随喜;是它们让我无法领会禅定善法,进入佛道;是它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烦恼。它们才是我真正的敌人,它们很坏,总是隐藏在我的体内,让我舍不下,割不掉。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原来你说的这敌人,就是自我啊。确实如此,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常言道:战胜他人是豪杰,战胜自己是圣人。我们放眼四望,有多人不爱家庭、不孝敬父母、不教育儿女、不尊重配偶、包养情妇、出卖肉体等等。更有甚者坑蒙、拐骗、抢劫、偷盗,自己锒铛入狱,也让家人蒙羞。这都是自己在残害自己,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佛经上有这样的记载:魔鬼不在心外,而在心内。在我们自己的躯壳里,养育了无数的敌人,这些敌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比神话中的妖魔鬼怪狠毒万倍。贪得无厌、瞋目心恨、愚痴迷惑、狂傲自大、愤世嫉俗等,这些是心魔的表现,它对我们的杀伤力可见一斑。身外的仇敌再厉害,只能让我们生活的不太安宁,它们没有能力把我们打入十八层地狱与三大恶趣道,可是内心的敌人(贪嗔痴慢嫉)不但让我们今生不安,还是把我们推进地狱的头类杀手。

伤害我们的人是自己,解救我们的人还是自己。我们只有皈依佛法,力投名师,身穿智慧铠甲,树立磐石般的信心,就能摧毁心魔,让内心的敌人永无立足之地。

上师的话:无论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可以战胜,只要有恒心加信心加智慧就可以,我们唯一战胜不了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敌人,若是战胜了自己,在你的世界里就不存在敌人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