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期(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即通过判断一个机器是否能够展现出与人类不可区分的智能行为来定义人工智能。这一定义奠定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图灵测试不仅是一个思想实验,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块基石,是第一次有人尝试定义机器智能的标准。
第一次浪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被称为符号主义浪潮。这一时期,人工智能的第一次热潮出现,主要关注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演算法解决特殊问题,如利用机器证明应用题、实现简单人机对话等。这一阶段的技术和系统主要基于知识库和推理引擎的计算机程序,如专家系统,这些系统通过模拟专家的知识和推理过程来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
人工智能第一次寒冬的发生主要原因包括AI瓶颈、性能有限和缺乏“常识”。
标志性成果一:达特茅斯会议(1956年)
1956年,人工智能的种子在达特茅斯学院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夏季研讨会,旨在探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在这次会议上,麦卡锡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
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当时出席大会的 10 位专家是:麦卡锡、明斯基、罗切斯特、香农、塞缪尔、纽厄尔、司马贺、塞弗里奇、所罗门诺夫和摩尔,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司马贺曾在1957 年预言十年内计算机下棋击败人类,不过实际上花了39 年。
标志性成果二:符号主义与逻辑推理
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方法上。符号主义认为,智能行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符号操作来实现。在这一时期,纽维尔和西蒙开发了一个名为“逻辑理论家”的程序,该程序能够证明数学定理。此后,他们又开发了“通用问题求解器”,用于解决各种问题。
1952 年,美国的计算机游戏和人工智能领域先驱塞缪尔开发了第一个计算机下棋程序,被认为是最早的机器学习程序之一。塞缪尔还在1959 年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