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50万元启动金如何花掉的(个人分析供创业者思考)

一切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1999年初春,杭州湖畔花园小区16幢*单元2**室。18个年轻人挤在这套不到一百平的房子里,墙上的白板写满了"B2B""电子商务"等字样,最醒目的是被红笔圈起来的四个字——"阿里巴巴"。

        "我再说一遍,我们必须用alibaba.com这个域名!"马云拍着桌子,声音在狭小的客厅里回荡。

        蔡崇信推了推眼镜:"可是对方开价1万美元,相当于我们创业资金的五分之一。用alibaba-china.com不行吗?"

        "不行!"马云斩钉截铁,"我在美国餐厅测试过,说'alibaba',服务员马上就知道是'芝麻开门'的故事。但说'alibaba-China',人家就皱眉头。"

        财务总监张英急得直搓手:"可我们总共才凑了50万,这笔钱要付工资、租服务器、开发网站......"

        会议室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提议用ali88.com,有人说干脆叫open-sesame.com。角落里,年轻的程序员吴泳铭小声嘀咕:"花这么多钱买个网址,疯了吧?"

        马总突然站起来,走到窗前。窗外是烟雨朦胧的西湖,三月的柳枝刚刚抽芽。他想起上个月在旧金山的一家咖啡馆,当他说出"alibaba"时,来自五个国家的商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各位," 马云转身,目光扫过每一张脸,"如果今天省下这1万美元,五年后我们可能要花1000万美元买回来。"

        会议室安静下来。彭蕾注意到马云攥紧的拳头在微微发抖。

        "这样吧,"负责技术的孙彤宇打破沉默,"我们先看看其他选择。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再......"

        "没有'如果'!"马云猛地拍桌,桌上的泡面汤溅了出来,"要么现在咬牙买下,要么十年后看着别人用这个域名上市!"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马云使出了杀手锏:"我们投票表决。同意从50万里拿出1万美元买域名的,举手。"

        十八个人的房间里,只有五只手举了起来。马云深吸一口气:"好,那这样——愿意跟我继续干的留下,觉得我疯了的,现在可以走。"

        令人意外的是,最终没有一个人离开。多年后蔡崇信回忆说:"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他赌上的不是1万美元,而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未来。"

        三天后,当1万美元汇入美国域名持有人的账户时,负责汇款的谢世煌手都在发抖。而马云正蹲在楼道里,用越洋电话跟对方确认交易细节,背后是邻居家炒菜的油烟味。



90年代末,大家一起凑了50 万,相当于大家的全部家当,而且血多人还是刚毕业的学生。按物价换算到现在,这个数字估计会吓你一跳。有人说这么少的启动资金,后来就变成了 5.7 万亿元。其实我想谈谈具体的事情,就是成立的第一年,阿里是如何花掉这笔资金的。
       看似在民宅里创立一个小小的网络企业,好像 “无大额支出”,但结合当时的互联网环境和业务需求,其实有不少容易被忽略的 “隐性成本”,这些支出在 90 年代末的创业场景中并不低,甚至可能占比很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拆解(仅个人结合新闻等资料分析,以供创业者思考):

一、域名

域名在20世纪90年代-2010年前是互联网公司绕不开的第一道门槛,一个好的域名甚至可能决定生死。为什么?你回想一下周鸿祎创办3721这个公司就明白了(也会明白那个年代的玩法)。所以马云在当时敢拍板干掉公司现金的1/5去买一个域名,那可是当时的1万美元。
如果你想创业,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你可以试问下自己敢不敢。

二、工资

1999 年阿里巴巴创业时,前期团队有 18 人(蔡崇信10 月正式加入阿里巴巴,蔡的编号是19,中间有一个创始人离职了,于是蔡变成了18),当时每人每月工资只有 500 元(其实...这个薪水你觉得低不低?)。按此计算,第一年的工资投入为 500×18×12 = 108000 元。

三、服务器及硬件采购:初期技术基建的 “大头”

马云说要自己开发一个电商网站,所以网站应该是员工自己开发的,所以开支可能更多的是服务器本身的采购、硬件设备(电脑、网络设备)的支出在 1999 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 1999 年的电脑属于 “贵重物品”,一台普通 PC 的价格在 5000-10000 元(当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5854 元 / 年,一台电脑相当于普通人 1-2 年的收入。我记得我爸爸那时斥巨资买了全县最早的电脑,那场景相当炸裂)。根据新闻资料,阿里办公室内的电脑都是二手攒机,办公场地湖畔花园的房间里摆满了老式电脑显示屏。掌管财务的谢世煌怀揣两万多元去买了两台高配置电脑。当时只有几个人负责编码,其他人则是资料整理和业务,所以估计有10台左右的办公电脑,硬件采购可能上限8万左右。

彭蕾曾回忆:旧地毯、旧窗帘、旧桌椅,一件件都是从自己家里搬过来的;电脑桌椅则是从电子市场里买的散装货,抱回来自己拧螺丝拼装;其他一些必需的办公家具都是我们在二手市场淘来的。我们最贵的财产就是几台台式电脑。记得当时掌管财务的谢世煌怀揣着两万多元的“巨款”去买电脑,又担心老板在市场里“调包”,情急之下,硬拉着老板去宾馆人多的地方,才放心地掏出钱来,买下了两台高配置的电脑。

  • 服务器本身(即使托管)也需要购买:90 年代末服务器价格远高于 PC,一台入门级服务器(用于运行网站后台、存储数据)可能需要 5-8 万,且初期可能需要 2 台(主备机),这部分支出可能达 10-15 万。这个费用确实难以估算,不同配置差别太大。

四、服务器托管与带宽费用:90 年代末的 “天价成本”

1999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带宽(尤其是国际带宽)和服务器托管费用远高于现在,这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成本之一。

  • 服务器托管:需要租用机房机位(机柜),90 年代末国内像样的机房(如电信机房)托管一台服务器的年费可能在 2-3 万(包含电费、安保等)。
  • 带宽费用:阿里巴巴初期定位 “连接中国供应商和全球买家”,需要稳定的国际带宽(让国外用户能访问网站)。1999 年国际带宽价格极高,一条2M 国际专线的月租可能达1万多元,年费就是 12-24 万。即使初期用更低带宽(如 512K),年费也可能在6 万左右。
    这两项合计可能占 10-20 万,是除硬件外的最大支出之一。

五、市场推广与业务拓展:跑通模式的必要投入

1999 年互联网尚未普及,阿里巴巴要让外贸企业(目标客户)知道 “网上可以做生意”,必须线下推广,这部分费用不可忽视:

  • 展会与地推:团队需要跑广交会、各地外贸展会(如上海、深圳的外贸展),展位费、差旅费(交通、住宿)、宣传材料(手册、演示光盘)等。1999 年广交会一个标准展位费可能几千元,加上 18 人团队分区域跑客户的差旅(当时交通以火车为主,长途卧铺 + 住宿,人均每天 100 元左右),一年下来可能需要 5-8 万。
  • 国际市场初期调研:马云团队 1999 年曾赴美国、欧洲考察市场,接触潜在客户和投资人,国际差旅费(机票、住宿)单次可能几万元,多次出行累计可能达 5-10 万。

六、其他小额但累计的支出

  • 通讯费用:90 年代末没有微信、视频会议,与国外客户 / 供应商沟通依赖国际长途电话,每分钟国际长途话费可能 10-20 元,频繁沟通的话,一年话费可能 1-2 万。
  • 办公杂项:虽然在马云家办公,但水电费、打印耗材、办公用品(纸张、墨盒)、少量招待费(接待来访客户、合作伙伴)等,一年累计可能 1-2 万。
  • 预备资金:初创公司需要留 “应急款”(如服务器故障维修、临时技术外包支持、突发差旅),这部分可能预留 5-10 万。
  • 一些其他灰色的支出,具体你知道。

这些支出在 1999 年的互联网环境下都属于 “必要成本”,且每项单独看可能不算 “大额”,但累计起来刚好消耗了剩余资金。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50 万在 1999 年底就基本用完 —— 互联网初创公司的 “隐性成本”(带宽、硬件、推广)在当时远比现在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