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教程29: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

本文探讨了滞回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对比了其与单限比较器的区别,介绍了如何通过正反馈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滞回比较器通过设置两个阈值电压,避免了在阈值附近的小幅波动引起的输出变化,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为系统增加滞回控制,可以让系统对于微小变化不那么敏感,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本文讨论如何滞回比较器的原理。

单限比较器

  比较器一般来说只输出高低电平,如果运放用作比较器,则无需工作在线性区。由于运放自身放大倍数非常大,如果运放的同相输入端电压比反相输入端电压大,哪怕只大一点点,那么运放将输出最大电压值,对于“轨至轨”运放来说,这个最大电压值将接近电源电压Vcc;反之,如果运放的反相输入端比同相输入端大,那么运放将输出最小电压值,如果电源包含负电压,那么最小的电压值就是-Vcc,否则最小电压值就是0。有些电路会增加输出限压,限制最大值与最小值为某个特定数值。本节为了方便描述,将最大的输出电压写作Vcc,最小的输出电压写作-Vcc。
  我们可以将某一个输入端连接参考电压U_REF,另一端连接待测电压u_I,即可比较参考电压与待测电压的大小。参考电压就是输出电压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或者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跃变的阈值。此电路只存在一个阈值电压,被称为单限比较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两种单限比较器与电压传输特性

滞回比较器

  在单限比较器中,输入电压在阈值电压附近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输出电压的跃变。不管这种微小变化是来源于输入电压还是来源于外部干扰。因此,虽然单限比较器很灵敏,但是抗干扰能力差。在单限比较器中加入正反馈,反相输入端接输入电压,可以做成滞回比较器。它具有惯性,看上去反应比较“慢”,对微小变化不敏感,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因此称为滞回比较器。
  将运放用作滞回比较器时,可以看出没有负反馈,运放并不工作在线性区。输出电压跃变时,会经过线性区,正反馈加快了经过线性区速度。包含正反馈的比较器电路,也叫做施密特触发器(Schmitt trigg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滞回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
  在分析滞回比较器的工作原理时,可以根据输入电压的大小,分情况讨论:
1、当输入电压u_I很小的时候,输出电压u_O=Vcc,此时同相输入端的电压u_N可以用电阻分压公式求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令vh等于这个公式,
2、输入电压u_I逐渐变大,但是还小于v_h的时候,由于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始终大于反相输入端,所以输出电压u_O始终等于Vcc。
3、输入电压u_I继续变大,并且稍微大于v_h的瞬间,由于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小于反相输入端,所以输出电压u_O变为最小值-Vcc。此后,就算u_I继续变大,输出电压也不变化。
  此时可以求出同相输入端的电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令vl等于这个公式,
4、输入电压u_I开始减小, v_l<u_I <v_h 的时候,此时由于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仍大于同相输入端,所以u_O不会变化,仍然是-Vcc。
  当u_I>v_h时,u_O跃变;但是u_I<v_h时,u_O却不变化,这就是滞回比较器跟单限比较器不同的地方。即使u_I在v_h附近小幅度上下波动,也不会影响输出。
5、如果输入电压u_I继续减小,稍微小于v_l的瞬间,反相输入端电压小于同相输入端,所以u_O变为最大值。如果想让u_O重新变为最小值,需要u_I>v_h 。即u_I在v_l附近小幅度上下波动,不会影响输出。
  在输出电压即将跃变的瞬间,正好同相输入端与反相输入端电压相等,可以令u_P=u_N,此时求出的u_I就是阈值电压。上述的v_h与v_l就是这两个阈值电压。调节电阻R1与R2的值,可以改变阈值电压。
  从电压传输特性曲线上可以看出,当v_l<u_I <v_h 的时候,u_O可能是Vcc,也可能是-Vcc。如果u_I是从小于v_l逐渐增大到v_l<u_I <v_h时,u_O=Vcc;如果u_I是从大于v_h逐渐减小到v_l<u_I <v_h时,u_O=-Vcc。滞回比较器的电压特性是有方向性的。

带参考电压的滞回比较器

  将滞回比较器同相输入端的电压由接地改为某个参考电压U_REF,可以将两个阈值电压向左或向右平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令u_P=u_N,可以求出阈值电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上是分析滞回比较器阈值电压的通用公式。实际应用的时候可能会更简单点。R1,R2与U_REF共同决定了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左右平移的距离。如果没有使用负电源,可以省略v_l 的“-R1/(R1+R2) Vcc”。

<think>好的,用户想了解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否相同。首先,我需要回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和工作原理。 根据引用中的资料,滞回比较器是一种带有正反馈的比较器,具有上下两个阈值电压,比如UR=±R2UZ/(R1+R2)[^1]。而施密特触发器在引用[2]中提到,它有两个稳定状态,采用电位触发,并且有不同的阈值电压,也被称为滞回电压比较器。这里看起来两者可能指的是同一个电路结构,但需要进一步确认。 再看引用[3],电子设计教程中提到滞回比较器可以通过调整同相端的参考电压来平移阈值电压,而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类似,同样具有滞回特性。这可能意味着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实际上是同一类电路的不同名称,或者在不同应用中的不同叫法。 接下来,需要区分两者的应用场景。引用[1]中的滞回比较器用于矩形波发生器,而引用[2]中的施密特触发器用于信号整形和消除噪声。这说明虽然原理相似,但应用侧重点可能不同。此外,施密特触发器可能更强调触发方式的电位特性,而滞回比较器更侧重于比较功能的正反馈设计。 另外,术语的使用可能因领域而异。模拟电路中可能更常用“滞回比较器”,而在数字电路或特定应用中则称为“施密特触发器”。需要确认是否有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是否都包含正反馈和双阈值,或者是否某些配置不同。 综合来看,两者核心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正反馈产生滞回特性,但可能在具体应用或电路实现上有细微差别。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它们本质相同,但在不同上下文中名称不同。需要引用相关资料来支持这一点,确保回答的准确性。</think>### 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关系 #### 核心结论 **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本质上是同一类电路**,均通过正反馈实现滞回特性(双阈值电压),但术语使用场景略有差异: 1. **模拟电路领域**通常称为**滞回比较器**,强调其作为比较器的功能(如波形生成、阈值判定)[^1][^3]。 2. **数字电路领域**更多称为**施密特触发器**,强调其对信号整形和噪声抑制的作用[^2]。 --- #### 原理分析 1. **滞回特性** 两者均通过正反馈形成双阈值电压(上阈值 $U_{TH}$ 和下阈值 $U_{TL}$),使得输入信号需跨越不同阈值才能触发输出翻转。 例如,滞回比较器阈值公式为: $$ U_{TH} = \frac{R_2}{R_1 + R_2} U_Z, \quad U_{TL} = -\frac{R_2}{R_1 + R_2} U_Z $$ 其中 $U_Z$ 为稳压管限幅电压[^1][^3]。 2. **电路结构** - **滞回比较器**:通常由运放、电阻网络和稳压管构成,反馈回路中可能包含电容(如矩形波发生器)[^1]。 - **施密特触发器**:可通过555定时器或数字逻辑门实现,核心仍是正反馈机制[^2]。 --- #### 功能与应用差异 | 特性 | 滞回比较器 | 施密特触发器 | |---------------------|---------------------------|-----------------------------| | **主要功能** | 模拟信号比较、波形生成 | 信号整形、噪声滤除 | | **典型应用** | 矩形波发生器、电压监测 | 数字信号边沿锐化、按键消抖 | | **输出类型** | 模拟电平(如±$U_Z$) | 数字电平(如0/5V) | | **设计侧重点** | 阈值精度、反馈网络参数 | 回差电压($U_{TH}-U_{TL}$)调节[^2] | --- #### 示例电路 **滞回比较器用于矩形波发生器**: ```plaintext R1 输入信号─┬─╂╌╌╌╌╌╌┐ │ │ │ └─比较器─输出(±U_Z) │ ↑ │ └─R2─╂╌╌╌╌╌╘ ``` 电容 $C$ 通过 $R$ 充放电,反相端电压 $U_C$ 与同相端阈值比较,生成方波[^1]。 **施密特触发器实现信号整形**: ```plaintext 输入信号─→施密特触发器─→输出(数字电平) ``` 输入缓慢变化的信号(如正弦波)被转换为陡峭的方波[^2]。 --- #### 总结 - **相同点**:核心原理均为正反馈滞回特性。 - **差异点**:术语使用场景和具体应用目标不同,但无本质电路结构区别[^1][^2]。 ---
评论 19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