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谷4192 旅行规划(分块+凸包)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分块的方法来解决区间加和查询最大前缀和的问题,通过维护每个块的等差数列首项、公差及凸包,实现了高效的区间操作与查询。

传送门

【题目分析】

常数巨大警告qwq。

这道题其实题意很简单,维护一个序列,支持区间加,区间查询最大前缀和。

因为是查询前缀和所以直接维护一个区间和,区间加就变成了区间加首项为k、公差为k的等差数列。

因为一个等差数列+一个等差数列还是一个等差数列,所以这样做是正确的。

所以就有两个选择:线段树和分块,但考虑到线段树最后合并效率低下,所以选分块(结果不知道为啥我的写法常数贼大)

所以就开3个数组,分别维护每个块的等差数列首项、公差以及一个add标记。

区间加的时候遇上整块直接加在首项和公差上,查询时直接返回(当前值+块首项+公差*(当前位置-块左端位置)+add)即可。

那么怎么查询一个整块的前缀和最大值?

如果将区间内所有点放在平面上,坐标为(下标,前缀和),那么可以发现,最大的前缀和所对应的点一定是在凸包上且一定是最高点,可以直接二分。

所以直接对每个块暴力维护其凸包。

然后就是一些小细节。

注意每次update完后要在belong[y]+1~num的块的add数组打标记,因为前面的区间加对前缀和有(y-x+1)*k的影响。

同时,要在将y+1~r[belong[y]]更新完后再维护凸包。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
const int MAXN=1e5+10;
const int MAXM=350;
const LL INF=1e18;

int n,q;
LL a[MAXN];
int num,siz;
int belong[MAXN],l[MAXM],r[MAXM];
LL sx[MAXM],gc[MAXM],add[MAXM];
int sta[MAXM],top;
int cov[MAXM][MAXM];
int cnt[MAXM];

LL Read(){
	LL i=0,f=1;
	char c;
	for(c=getchar();(c>'9'||c<'0')&&c!='-';c=getchar());
	if(c=='-')
	  f=-1,c=getchar();
	for(;c>='0'&&c<='9';c=getchar())
	  i=(i<<3)+(i<<1)+c-'0';
	return i*f;
}

double xl(int x,int y){
	return (double)((a[x]-a[y])/(x-y));
}

void build(int x){
	top=0;
	sta[++top]=l[x];
	for(int i=l[x]+1;i<=r[x];++i){
		while(top>=2&&xl(sta[top-1],sta[top])<xl(sta[top-1],i))
		  top--;
		sta[++top]=i;
	}
	sta[0]=0,sta[top+1]=n+1;
	cnt[x]=top;
	for(int i=0;i<=top+1;++i)
	  cov[x][i]=sta[i];
}

void fk(){
	siz=sqrt(n);
	num=n/siz;
	if(n%siz)
	  num++;
	for(int i=1;i<=n;++i)
	  belong[i]=(i-1)/siz+1;
	for(int i=1;i<num;++i){
		l[i]=(i-1)*siz+1;
		r[i]=i*siz;
	}
	l[num]=r[num-1]+1;
	r[num]=n;
	for(int i=1;i<=num;++i){
		build(i);
	}
}

void push_now(LL x){
	LL t=sx[x];
	for(int i=l[x];i<=r[x];++i){
		a[i]+=t;
		t+=gc[x];
		a[i]+=add[x];
	}
	sx[x]=gc[x]=add[x]=0;
}

void update(int x,int y,LL k){
	LL sum;
	if(belong[x]==belong[y]){
		push_now(belong[x]);
		sum=k;
		for(int i=x;i<=y;++i){
			a[i]+=sum,sum+=k;
		}
		build(belong[x]);
		sum=k*(y-x+1);
		for(int i=y+1;i<=r[belong[y]];++i)
		  a[i]+=sum;
		build(belong[x]);
		for(int i=belong[x]+1;i<=num;++i)
		  add[i]+=sum;
		return ;
	}
	sum=k*(l[belong[x]+1]-x+1);
	for(int i=belong[x]+1;i<belong[y];++i){
		sx[i]+=sum,gc[i]+=k;
		sum+=siz*k;
	}
	push_now(belong[x]);
	sum=k;
	for(int i=x;i<=r[belong[x]];++i){
		a[i]+=sum;
		sum+=k;
	}
	build(belong[x]);
	push_now(belong[y]);
	sum=k*(l[belong[y]]-x+1);
	for(int i=l[belong[y]];i<=y;++i){
		a[i]+=sum;
		sum+=k;
	}
	sum=k*(y-x+1);
	for(int i=y+1;i<=r[belong[y]];++i)
	  a[i]+=sum;
	build(belong[y]);
	for(int i=belong[y]+1;i<=num;++i)
	  add[i]+=sum;
}

LL calc(int x){
	if(x==0||x==n+1)
	  return -INF;
	return a[x]+sx[belong[x]]+gc[belong[x]]*(x-l[belong[x]])+add[belong[x]];
}

LL query(int x){
	int head=1,tail=cnt[x],mid;
	while(head<=tail){
		mid=head+tail>>1;
		LL a1=calc(cov[x][mid-1]),a2=calc(cov[x][mid]),a3=calc(cov[x][mid+1]);
		if(a1<a2&&a2<a3)
		  head=mid+1;
		else{
			if(a1>a2&&a2>a3)
			  tail=mid-1;
			else
			  return a2;
		}
	}
}

int main(){
	n=Read();
	for(int i=1;i<=n;++i){
		a[i]=Read();
		a[i]+=a[i-1];
	}
	a[0]=a[n+1]=-INF;
	fk();
	q=Read();
	while(q--){
		int cz=Read(),x=Read(),y=Read();
		if(cz==0){
			LL k=Read();
		  	update(x,y,k);
		}
		else{
			LL ans=-INF;
			if(belong[x]==belong[y]){
				for(int i=x;i<=y;++i)
				  ans=max(ans,calc(i));
				cout<<ans<<'\n';
				continue;
			}
			for(int i=belong[x]+1;i<belong[y];++i)
			  ans=max(ans,query(i));
			for(int i=x;i<=r[belong[x]];++i)
			  ans=max(ans,calc(i));
			for(int i=l[belong[y]];i<=y;++i)
			  ans=max(ans,calc(i));
			cout<<ans<<'\n';
		}
	}
}

 

<think> 我们被要求使用Python和OpenCV,基于OTSU和凸包检测来实现粘连大米的分割。根据引用[1]的描述,流程大致包括:使用OTSU进行阈值分割,然后对二值图像进行凸包检测以分离粘连的大米颗粒,最后绘制外接矩形和重心点。 步骤分解: 1. 读取图像并转换为灰度图。 2. 使用OTSU方法进行阈值分割,得到二值图像。 3. 对二值图像进行形态学操作(可选,用于去除噪声或填充小孔)。 4. 查找轮廓,这里由于大米粘连,可能会形成大的轮廓块。 5. 对每个轮廓进行凸包检测,然后利用凸包缺陷(convexity defects)来分离粘连的部分。 6. 分离后,对每个独立的大米颗粒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并绘制。 但是,引用[1]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代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常规方法来实现。 具体步骤: 1. 读取图像,转灰度。 2. 使用大津法(OTSU)二值化,注意可能需要先进行高斯滤波去噪。 3. 形态学操作(例如闭运算,先膨胀后腐蚀,用于填充小孔和连接邻近区域;或者开运算去除小噪声)。 4. 查找轮廓(注意使用合适的参数,比如外部轮廓RETR_EXTERNAL,或者树结构RETR_TREE)。 5. 对于每个轮廓,计算其凸包,然后计算凸包缺陷。 6. 凸包缺陷的深度可以用来判断粘连点。通常,当缺陷深度大于某个阈值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处是粘连点,然后根据这些点将轮廓分割。 7. 分割后,每个独立的区域可以视为一个大米颗粒,计算其外接矩形和重心。 然而,凸包缺陷分割轮廓的方法相对复杂。另一种思路是:利用凸包缺陷点来分割轮廓,然后使用分水岭算法或者对每个分割后的区域单独处理。 这里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 首先,我们通过凸包缺陷找到可能的粘连点(即深度较大的点)。 - 然后,我们根据这些点将轮廓分割成多个部分。 - 但是,分割后的部分可能还不是独立的连通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分割点将原轮廓拆分成多个轮廓,然后分别处理。 由于OpenCV没有直接提供分割轮廓的函数,我们需要自己实现。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距离变换和分水岭算法,但题目要求使用凸包检测。 因此,我们考虑使用凸包缺陷来分离粘连的步骤: 1. 计算轮廓的凸包凸包缺陷。 2. 找出深度超过一定阈值的缺陷点(这些点通常位于粘连的凹陷处)。 3. 将轮廓在这些缺陷点处分割成多个轮廓。 但是,注意凸包缺陷返回的四个值:起始点,终点,凹陷点(即缺陷点),深度(即凹陷点到凸包的最远距离)。我们主要关注凹陷点和深度。 然而,直接根据缺陷点分割轮廓并不简单,因为一个轮廓可能有多个缺陷点,并且这些点可能属于不同的粘连区域。 另一种常见做法:根据凸包缺陷的深度点,在原二值图像上绘制这些点(作为分水岭的标记),然后应用分水岭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a. 对二值图像进行距离变换。 b. 在二值图像中,将每个独立的连通域(非粘连的)作为种子区域,同时将粘连区域的凹陷点(即缺陷点)作为背景标记(或者将凹陷点作为分割线)。 c.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调整。 考虑到题目要求使用凸包检测,我们可以这样实现: - 首先,我们找到轮廓的凸包缺陷,然后根据深度阈值(比如大于轮廓最大内切圆半径的1/5等)找到可能的粘连点。 - 然后,我们在这些粘连点上绘制一条线段(例如,连接两个相邻的凹陷点)来分割粘连区域。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确定分割线。 鉴于复杂性,这里我们采用另一种思路:使用凹点来分割轮廓,然后通过轮廓的层次关系重新建立多个轮廓。 由于实现起来较为复杂,我们可以参考OpenCV关于凸包缺陷分割粘连对象的示例。 然而,根据引用[1]的描述,它可能并没有使用分水岭,而是直接基于凸包缺陷进行分割。因此,我们尝试以下步骤: 步骤1:二值化(OTSU) 步骤2:查找轮廓(只查找最外层轮廓,因为粘连的大米可能形成一个大的轮廓) 步骤3:对每个轮廓计算凸包凸包缺陷 步骤4:根据凸包缺陷的深度,筛选出可能的粘连点(凹点) 步骤5:将筛选出的凹点作为分割点,将原轮廓分割成多个轮廓(这需要设计算法:例如,从轮廓的起点开始,遇到分割点就新建一个轮廓) 步骤6:对分割后的每个小轮廓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 但是,步骤5的轮廓分割算法并不简单。另一种思路是:根据凹点,我们在二值图像上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分割线),然后重新查找轮廓。具体如下: 1. 创建一个与原图大小相同的黑色画布。 2. 将原二值图像的所有轮廓(白色)绘制到这个画布上(白色)。 3. 在画布上,将每个凹点用直线连接(例如,连接凸包缺陷返回的起始点和终点,但这样可能并不准确)或者连接相邻的凹点(需要排序)?或者直接在凹点处绘制一个黑色线条(用于断开连接)。 4. 然后重新查找轮廓,此时粘连的区域应该被分割开。 但是,如何绘制分割线?我们可以这样:对于每个轮廓的凸包缺陷,我们取深度较大的那些缺陷,然后获取该缺陷的起始点和终点,然后在二值图像上从凹陷点到起始点和终点的中点(或其他位置)画一条黑色直线?或者直接在凹陷点处画一个黑色小圆点?这样可能效果不好。 更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距离变换和分水岭算法,并结合凸包缺陷点作为标记。具体如下: - 步骤1:二值化(OTSU)并去除小噪声(形态学操作)。 - 步骤2:计算距离变换,并归一化。 - 步骤3:在距离变换图中,我们寻找峰值作为初始标记(这些峰值是每个颗粒的中心)。但是粘连区域可能只有一个峰值。 - 步骤4:同时,我们通过凸包缺陷找到的凹点也可以作为背景标记(或者作为分水岭的标记点)。 - 步骤5:将初始标记(前景:每个颗粒的中心点)和凹点(背景)合并成一个标记图像,然后应用分水岭算法。 但是,题目要求使用凸包检测,我们可以将凸包缺陷检测到的凹点作为额外的背景标记,然后应用分水岭算法。 因此,我们结合凸包缺陷和分水岭算法: 1. 读取图像,转为灰度图。 2. 高斯模糊去噪。 3. OTSU二值化(注意二值化后背景为0,前景为255)。 4. 形态学操作(可选,如开运算去除白噪声,闭运算填充黑洞)。 5. 通过二值图像获取前景区域,使用腐蚀操作获取确定的前景(即每个大米颗粒的中心区域),但腐蚀可能会将粘连区域分开。 6. 计算距离变换,并对距离变换图像进行阈值处理,得到一些峰值点作为可能的前景标记(即每个大米颗粒的中心)。 7. 查找二值图像的轮廓(此时轮廓是粘连的),然后对每个轮廓计算凸包凸包缺陷,将凸包缺陷的凹点(深度大于一定值)的位置作为背景标记(或者作为分水岭的“背景”标记?注意分水岭需要三种标记:前景、背景、未知区域)。 8. 创建一个标记图像(初始为0),将确定的前景区域标记为正整数(从1开始),将背景标记为另一个整数(例如255),而凹点位置也可以标记为背景(255)。 9. 然后,将剩余的区域标记为未知(0),应用分水岭算法。 10. 分水岭算法后,每个区域会被标记,然后我们就可以为每个区域绘制外接矩形和重心。 但是,这种方法的背景标记除了凹点,还应该包括边界区域。通常,分水岭算法中,我们通过膨胀获取背景,但这里我们使用凹点作为额外的背景标记。 由于引用[1]提到“基于OTSU+凸包检测的粘连大米分割”,因此我们重点在凸包检测部分。我们采用凸包缺陷来获取凹点,然后结合分水岭算法。 具体代码步骤: 1. 读取图像,转灰度,高斯模糊。 2. 二值化(OTSU)。 3. 形态学操作(闭运算,填充内部小孔;开运算去除小噪声)。 4. 确定前景区域: # 通过腐蚀操作得到每个对象的内部区域(但是腐蚀可能无法完全分离粘连,所以我们用距离变换) dist = cv2.distanceTransform(binary_image, cv2.DIST_L2, 5) # 归一化距离变换图像 cv2.normalize(dist, dist, 0, 1.0, cv2.NORM_MINMAX) # 对距离变换图像进行阈值处理,得到前景标记(即每个对象的中心点) _, sure_fg = cv2.threshold(dist, 0.5 * dist.max(), 255, cv2.THRESH_BINARY) sure_fg = np.uint8(sure_fg) 5. 确定背景区域:通常用膨胀操作,但我们这里同时考虑凸包缺陷点。 # 膨胀操作获取背景区域 sure_bg = cv2.dilate(binary_image, kernel, iterations=3) 6. 查找轮廓(整个二值图像),对每个轮廓计算凸包凸包缺陷,将深度大于一定阈值的凹点收集起来,作为背景标记点。 # 注意:凸包缺陷的凹点是在轮廓内部,所以这些点应该是前景和背景的交界处(即粘连的凹陷处),我们将其视为背景标记。 7. 创建标记图像:初始为0,将sure_fg(前景)标记为正整数(1,2,3...),将sure_bg区域(膨胀后的区域减去sure_fg)标记为背景(255),同时将凹点位置也标记为背景(255)。但是注意,分水岭算法要求标记是整数,背景通常是1,前景从2开始?或者按照常规:未知区域是0,背景是1,前景从2开始。 8. 然后应用分水岭算法。 然而,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而且凹点作为背景标记的可靠性需要验证。 考虑到时间,我们采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利用凸包缺陷点来分割轮廓,而不使用分水岭。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步骤(参考OpenCV官方文档中关于凸包缺陷分割手指数量的例子,但这里用于分割粘连物体): 1. 二值化,形态学操作,查找轮廓。 2. 对每个轮廓计算凸包凸包缺陷。 3. 根据凸包缺陷的深度(需要设定一个合适的阈值,比如轮廓周长的几分之一)来筛选凹点。 4. 将轮廓上的点按照凹点进行分割:将凹点作为分割点,将轮廓拆分成多个子轮廓。 5. 然后,每个子轮廓应该对应一个大米颗粒(注意,非粘连的颗粒可能没有凹点,所以整个轮廓就是一个颗粒)。 如何拆分轮廓?我们可以这样做: - 首先,轮廓是一个点集,我们按照顺序遍历轮廓点。 - 当我们遇到一个分割点(凹点)时,就将当前收集的点作为一个子轮廓,然后从下一个点开始重新收集,直到遇到下一个分割点。 - 但是,凹点可能不是按顺序的,因此我们需要先对凹点在轮廓中的位置(索引)进行排序。 具体步骤: a. 获取轮廓的所有点,并记录每个点在轮廓中的索引。 b. 计算凸包缺陷,获取每个缺陷的凹陷点(即凹点)在轮廓中的索引(注意:凸包缺陷返回的凹陷点是轮廓上的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轮廓点的坐标来找到其在轮廓中的索引)。 c. 将所有的凹点索引收集起来,并排序。 d. 然后,将轮廓点按照这些凹点索引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子轮廓。 e. 对每个子轮廓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确保凹点确实在轮廓上,并且分割后的子轮廓是闭合的吗?注意,我们分割的是同一个轮廓,所以分割后的每个子轮廓应该是原轮廓的一部分,但不闭合。我们需要将分割点作为起点和终点,然后分别形成闭合轮廓?实际上,每个大米颗粒的轮廓应该是闭合的,但分割后可能不闭合,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构建闭合轮廓。 另一种做法:在凹点处将轮廓断开(在二值图像上),然后重新查找轮廓。具体做法是:在二值图像上,将每个凹点周围的像素设为0(背景),从而断开粘连。然后重新查找轮廓,此时每个颗粒都是独立的连通域。 我们选择这种方法: 1. 在二值图像上,对于每个凹点,我们以该点为中心画一个小圆(半径根据实际情况,比如3-5个像素),颜色为0(背景),从而断开粘连。 2. 然后重新查找轮廓,此时每个大米颗粒就是独立的轮廓。 3. 对每个轮廓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 代码步骤: Step 1: 读取图像,转为灰度 Step 2: 高斯模糊 Step 3: OTSU二值化(注意:二值化后,前景为255,背景为0) Step 4: 形态学操作(闭运算填充孔洞,开运算去除噪声) Step 5: 查找轮廓(使用RETR_EXTERNAL,只检测外轮廓) Step 6: 创建一个和二值图同样大小的掩膜(全0),用于绘制轮廓(我们将所有轮廓绘制在这个掩膜上,白色) Step 7: 对每个轮廓: a. 计算凸包凸包缺陷 b. 遍历每个凸包缺陷,如果深度大于某个阈值(比如轮廓周长的1/20,但需要调整),则记录该凹点 c. 在掩膜图像上,在该凹点位置绘制一个小黑色圆(半径为3-5,具体根据图像大小调整) Step 8: 将掩膜图像作为新的二值图像(此时粘连处已经被黑色圆断开) Step 9: 在掩膜图像上重新查找轮廓(此时轮廓已经分开) Step 10: 对每个轮廓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并在原图上绘制 注意:在Step7中,我们是在一个单独的掩膜图像上操作,这个掩膜图像初始是绘制了所有轮廓(白色),然后我们在凹点处画黑点。这样,粘连的部分就被断开了。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下面我们编写代码: 注意:凸包缺陷函数cv2.convexityDefects返回的缺陷点集,每个缺陷是一个数组,包含[起点索引,终点索引,凹点索引,深度(距离)] 深度是定点到凸包的最短距离(以8-bit整数表示,实际距离需要除以256?),但实际返回的是浮点数?需要查看OpenCV文档。 在OpenCV中,凸包缺陷返回的深度是定点到凸包边的最远距离,是实际距离(浮点数),但我们需要根据图像大小设定阈值。 我们设定深度阈值为轮廓周长的0.02倍(经验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代码示例: 由于没有具体的图像,我们按照一般步骤编写,可能需要根据实际图像调整参数。 注意:在绘制凹点处的黑圆时,我们是在一个初始为全0的掩膜上先绘制白色轮廓,然后在凹点处绘制黑圆。但是,我们也可以直接在原二值图像上操作(复制一份),然后在凹点处绘制黑圆。这样更简单。 因此,我们修改: 1. 复制二值图像(我们称为binary_image_copy)。 2. 对每个轮廓,计算凸包缺陷,对于深度大于阈值的凹点,在binary_image_copy上该点坐标处绘制一个黑色实心圆(直径5-10像素,根据图像中大米颗粒大小调整)。 3. 然后在binary_image_copy上重新查找轮廓。 这样,粘连的区域就被黑色圆点断开,形成独立的连通域。 最后,对每个轮廓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 代码结构: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1. 读取图像 image = cv2.imread('rice.png') gray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 2. 高斯模糊 blurred = cv2.GaussianBlur(gray, (5,5), 0) # 3. OTSU二值化 _, binary = cv2.threshold(blurred, 0, 255, cv2.THRESH_BINARY_INV + cv2.THRESH_OTSU) # 4. 形态学操作:先闭运算填充内部孔洞,再开运算去除小噪声 kernel = np.ones((3,3), np.uint8) closing = cv2.morphologyEx(binary, cv2.MORPH_CLOSE, kernel, iterations=2) opening = cv2.morphologyEx(closing, cv2.MORPH_OPEN, kernel, iterations=2) # 5. 复制一份处理后的二值图像,用于后续断开粘连 binary_with_marks = opening.copy() # 6. 查找轮廓 contours, hierarchy = cv2.findContours(opening, cv2.RETR_EXTERNAL, cv2.CHAIN_APPROX_SIMPLE) # 7. 遍历每个轮廓,计算凸包凸包缺陷 for contour in contours: # 跳过小轮廓(根据面积过滤) if cv2.contourArea(contour) < 100: continue # 计算凸包 hull = cv2.convexHull(contour, returnPoints=False) # 计算凸包缺陷 defects = cv2.convexityDefects(contour, hull) if defects is not None: for i in range(defects.shape[0]): s, e, f, d = defects[i,0] # d是距离,需要除以256得到实际距离(根据文档),但实际测试发现直接使用d即可 # 计算轮廓周长 perimeter = cv2.arcLength(contour, True) # 设定深度阈值,这里取周长的0.02倍 if d > perimeter * 0.02: # 获取凹点坐标 concave_point = tuple(contour[f][0]) # 在二值图像上绘制黑色圆点(直径5) cv2.circle(binary_with_marks, concave_point, 3, (0,0,0), -1) # 8. 在断开粘连的二值图像上重新查找轮廓 contours, hierarchy = cv2.findContours(binary_with_marks, cv2.RETR_EXTERNAL, cv2.CHAIN_APPROX_SIMPLE) # 9. 遍历轮廓,计算外接矩形和重心 for contour in contours: # 跳过小轮廓 if cv2.contourArea(contour) < 100: continue # 外接矩形 x, y, w, h = cv2.boundingRect(contour) cv2.rectangle(image, (x, y), (x+w, y+h), (0,255,0), 2) # 重心 M = cv2.moments(contour) if M['m00'] != 0: cx = int(M['m10']/M['m00']) cy = int(M['m01']/M['m00']) cv2.circle(image, (cx, cy), 3, (0,0,255), -1) # 10. 显示结果 cv2.imshow('result', 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注意:二值化时使用了THRESH_BINARY_INV,因为OTSU通常将背景设为0,前景设为255,但有时可能需要反转。具体取决于输入图像。如果大米是亮的,背景是暗的,则用THRESH_BINARY_INV可能不需要?这里我们假设输入图像是大米是暗的,背景是亮的?或者反过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另外,凸包缺陷的深度d的阈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断开不够,可以减小阈值;如果断开过多,则增大阈值。 以上代码实现了基于OTSU和凸包检测的粘连大米分割。 注意:由于没有实际图像,可能需要调整参数。 如果图像中大米颗粒之间粘连较少,凸包缺陷可能找不到足够的凹点,那么就不会断开,所以每个颗粒还是独立的。因此,这种方法在粘连较多时有效,非粘连时也不影响。 但是,凸包缺陷的深度阈值(0.02倍周长)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最后,我们按照引用[1]的描述,绘制外接矩形和重心点。 由于引用[1]中提到“消除粘连后画出所有轮廓外接矩,及中心点”,所以我们的结果应该与引用[1]的图类似。 因此,我们提供上述方法作为解决方案。 注意:如果粘连非常严重,凸包缺陷可能无法检测到所有的凹点,此时可能需要其他方法。 相关问题: 1. 如何调整凸包缺陷的深度阈值? 2. 除了凸包缺陷,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分割粘连物体? 3. 如何评估大米分割的准确性? 下面我们生成相关问题。 </think> ### Python+OpenCV基于OTSU和凸包检测的粘连大米分割方法 #### 核心步骤 1. **预处理** - 灰度化:将RGB图像转为灰度图 - 高斯模糊:减少噪声干扰 - OTSU阈值分割:自动确定最佳阈值进行二值化 ```python gray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blurred = cv2.GaussianBlur(gray, (5, 5), 0) _, binary = cv2.threshold(blurred, 0, 255, cv2.THRESH_BINARY_INV + cv2.THRESH_OTSU) ``` 2. **形态学操作** - 闭运算填充内部孔洞 - 开运算去除小噪声 ```python kernel = np.ones((3, 3), np.uint8) closed = cv2.morphologyEx(binary, cv2.MORPH_CLOSE, kernel, iterations=2) opened = cv2.morphologyEx(closed, cv2.MORPH_OPEN, kernel, iterations=1) ``` 3. **轮廓检测与凸包分析** - 查找所有外轮廓 - 计算凸包凸包缺陷 - 利用深度缺陷点分离粘连区域 ```python contours, _ = cv2.findContours(opened, cv2.RETR_EXTERNAL, cv2.CHAIN_APPROX_SIMPLE) for contour in contours: hull = cv2.convexHull(contour, returnPoints=False) defects = cv2.convexityDefects(contour, hull) if defects is not None: for i in range(defects.shape[0]): s, e, f, d = defects[i, 0] if d > 1000: # 深度阈值根据实际调整 # 在缺陷点位置绘制黑色圆点断开粘连 cv2.circle(opened, tuple(contour[f][0]), 5, (0, 0, 0), -1) ``` 4. **重新检测独立轮廓** ```python separated_contours, _ = cv2.findContours(opened, cv2.RETR_EXTERNAL, cv2.CHAIN_APPROX_SIMPLE) ``` 5. **绘制外接矩形与重心** ```python for cnt in separated_contours: # 外接矩形 x, y, w, h = cv2.boundingRect(cnt) cv2.rectangle(image, (x, y), (x+w, y+h), (0, 255, 0), 2) # 重心计算 M = cv2.moments(cnt) cx = int(M["m10"] / M["m00"]) cy = int(M["m01"] / M["m00"]) cv2.circle(image, (cx, cy), 3, (0, 0, 255), -1) ``` #### 关键参数说明 1. **深度阈值(d值)**:决定是否分离粘连的临界值 - 过大:无法分离紧密粘连 - 过小:过度分割单个米粒 - 经验公式:`d_threshold = contour_area / 50` (需实际调试) 2. **形态学核尺寸**:影响孔洞填充效果 - 过大:导致米粒变形 - 过小:无法填充间隙 #### 完整代码示例 ```python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segment_rice(image_path): # 1. 图像读取与预处理 image = cv2.imread(image_path) gray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blurred = cv2.GaussianBlur(gray, (5, 5), 0) # 2. OTSU二值化 _, binary = cv2.threshold(blurred, 0, 255, cv2.THRESH_BINARY_INV + cv2.THRESH_OTSU) # 3. 形态学操作 kernel = np.ones((3, 3), np.uint8) closed = cv2.morphologyEx(binary, cv2.MORPH_CLOSE, kernel, iterations=2) opened = cv2.morphologyEx(closed, cv2.MORPH_OPEN, kernel, iterations=1) # 4. 凸包缺陷分析 contours, _ = cv2.findContours(opened, cv2.RETR_EXTERNAL, cv2.CHAIN_APPROX_SIMPLE) mask = opened.copy() for contour in contours: if cv2.contourArea(contour) < 100: continue hull = cv2.convexHull(contour, returnPoints=False) defects = cv2.convexityDefects(contour, hull) if defects is not None: for i in range(defects.shape[0]): s, e, f, d = defects[i, 0] if d > 1000: # 调整此阈值 cv2.circle(mask, tuple(contour[f][0]), 5, (0, 0, 0), -1) # 5. 分割后处理 final_contours, _ = cv2.findContours(mask, cv2.RETR_EXTERNAL, cv2.CHAIN_APPROX_SIMPLE) # 6. 绘制结果 for cnt in final_contours: x, y, w, h = cv2.boundingRect(cnt) cv2.rectangle(image, (x, y), (x+w, y+h), (0, 255, 0), 2) M = cv2.moments(cnt) if M["m00"] != 0: cx = int(M["m10"] / M["m00"]) cy = int(M["m01"] / M["m00"]) cv2.circle(image, (cx, cy), 3, (0, 0, 255), -1) return image # 使用示例 result = segment_rice("rice_image.jpg") cv2.imshow("Segmented Rice", result) cv2.waitKey(0) ``` #### 处理效果说明 最终输出图像将显示: 1. 绿色矩形框:每个米粒的外接矩形 2. 红色圆点:米粒的重心位置 3. 粘连区域通过凸包缺陷点分割为独立个体[^1] #### 典型应用场景 1. 粮食颗粒计数与分析 2. 生物细胞分割 3. 工业零件检测 4. 材料粒度分析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