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 逻辑:一次性定义多个相同类型的变量,并存储到一片连续的内存中
- 示例:
int a[5];
- 语法释义:
- a 是数组名,即这片连续内存的名称
- [5] 代表这片连续内存总共分成5个相等的格子,每个格子称为数组的元素
- int 代表每个元素的类型,可以是任意基本类型,也可以是组合类型,甚至可以是数组
- 初始化:在定义的时候赋值,称为初始化
int a[5] = {100,200,300,400,500};
数据真实存储
数组元素的引用
- 存储模式:一片连续的内存,按数据类型分割成若干相同大小的格子
- 元素下标:数组开头位置的偏移量
元素下标偏移量
- 示例:
int a[5]; // 有效的下标范围是 0 ~ 4
a[0] = 1;
a[1] = 66;
a[2] = 21;
a[3] = 4;
a[4] = 934;
a[5] = 62; // 错误,越界了
a = 10; // 错误,不可对数组名赋值
数组特性:
- 同一性:数组中所有元素的类型是相同
- 连续性:数组中所有元素的内存地址是连续的
- 随机性:数组中元素的访问特性
数组定义:
类型 变量名[元素个数];
类型:除void之外的任意类型
变量名:其实就是数组名,规则与变量命名相同
[]: (1)在定义数组时,中括号里面的值代表元素个数;
(2)在使用数组时,中括号里面的值代表元素下标;
(3)数组在定义时,如果进行了初始化操作,则中括号里面的值可以省略,这种情况下数组元素的个数等于初始化元素的个数
(4)数组一旦定义,其大小不可变,所以数组定义时,中括号中的值必须是常量
int arr[10]; // 定义,未进行初始化
int arr[10] = {1,2,3,4,5,6,7,8,9,0}; // 将数组中十个元素全部进行了初始化
int arr[10] = {1}; // 只进行部分元素初始化,其余元素默认为0
int arr[] = {1,2,3}; // 省略元素个数,元素个数==初始化数据的个数
int arr[10] = {0}; // 常用的初始化方式
数组的起始地址与第一个元素的起始地址相同
数组名代表数组的首地址
注意:
- 数组在未初始化时,必须指定数组大小
- 数组长度不允许是变量
- 在C语言中,const定义的变量,也不可以作为数组长度来使用
- 对数组进行访问时,需要通过下标来操作
- 下标值是从0开始的
- 下标在使用时注意不要越界
- 数组的最大下标 == 数组元素个数-1
- 下标可以使用变量或表达式
- 下标值只能是整数, 如果是负整数,编译正常
- 数组在做函数行参时,会自动被弱化成指针
- 数组作为函数行参时,其中括号中数字无意义,可以忽略不写
字符数组:
char arr[10] = {'a', 'b', 'c'};
char arr[10] = "abc";
1、字符数组的初始化通常以字符串的形式出现
2、字符串在输出时,以 \0 为结束符
3、在字符数组长度省略的情况下, 求字符数组所占内存空间时,一定要将最后的\0算上
4、如果长度固定,则其所占内存空间由长度决定
数组万能拆解法
- 任意的数组,不管有多复杂,其定义都由两部分组成。
- 第1部分:说明元素的类型,可以是任意的类型(除了函数)
- 第2部分:说明数组名和元素个数
- 示例:
int a[4]; // 第2部分:a[4]; 第1部分:int
int b[3][4]; // 第2部分:b[3]; 第1部分:int [4]
int c[2][3][4]; // 第2部分:c[2]; 第1部分:int [3][4]
int *d[6]; // 第2部分:d[6]; 第1部分:int *
int (*e[7])(int, float); // 第2部分:e[7]; 第1部分:int (*)(int, float)
- 注解:
- 上述示例中,a[4]、b[3]、c[2]、d[6]、e[7]本质上并无区别,它们均是数组
- 述示例中,a[4]、b[3]、c[2]、d[6]、e[7]唯一的不同,是它们所存放的元素的不同
- 第1部分的声明语句,如果由多个单词组成,C语言规定需要将其拆散写到第2部分的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