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则
1.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的地方,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
2.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所谓的接口是一个概念,它们在JAVA中分为抽象类和接口两种,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抽象类,因为它有多态,不是么?)
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所谓的组合就是指一组类,它们从一个接口而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动态的使用它们)。
4.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解耦而努力。
5.开放-封闭原则(The Open-Closeed principle):类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6.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要依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类。
7.最少知识原则(墨忒耳法则 Law of Demeter):只和你的密友谈话。(减少对象之间的交互与依赖,简单的讲就是尽量不要获得一个他人的对象进行使用)
8.好莱坞原则:别调用(打电话给)我们,我们会
调用
(打电话给)你。
9.单一职责原则(SRP):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变化的原因。
10.里氏代换原则: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父类型。
设计模式
#模式:是在某种情形(Context)下,针对某问题的某种解决方案。
#反模式:告诉你如何采用一个不好的解决方案解决一个问题。
1.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策略模式定义了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2.观察者模式
(Observer Pattern)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3.装饰者模式(Decorate Pattern):动态地将责任附加到对象上。若要扩展功能,装饰者提供了比继承更有弹性的替代方案。(装饰者和被装饰对象有相同的超类型。装饰者可以在所委托被装饰者行为之前或之后加上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特定的目的。)(不改变接口,但加入功能)
4.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简单工厂(Simple Factory):直接在一个类内研究如何生成自己即可。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定义了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要实例化的类是哪一个。工厂方法让类把实例化推迟到子类。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明确指定具体类。
5.单件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6.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成对象,以便使用不同的请求、队列或者日志来参数化其他对象。命令模式也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7.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让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合作无间。
7.1 对象适配器:利用组合的方式将请求传递给被适配者。
7.2 类适配器:继承被适配者和目标类(多继承)。
8.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外观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容易使用(让接口简单)。
9.模板设计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模板方法定义了一个算法的步骤,并允许子类为一个或多个步骤提供实现)。
10.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得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表示(依赖一个迭代器接口)。
11.组合模式:允许你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现“整体/部分”层次结构。组合能让客户以一致的方式处理个别对象以及对象组合。
12.状态模式: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与状态机不同,状态模式用类来代表状态)。
13.代理模式:为另外一个对象提供一个替身或占位符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PS:这个模式的实现方式有很多)
13.1 远程代理控制访问远程对象。
13.2 虚拟代理(Virtual Proxy)控制访问创建开销大的资源。
13.3 保护代理(Protection Proxy)基于权限控制对资源的访问。
13.4 缓存代理会维护之前创建的对象,当收到请求时尽量返回缓存的对象。
14.复合模式:结合两个或以上的模式,组成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一再发生的一般性问题。
14.1 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这个模式应用的太多了,各不相同~ 例如Spring MVC,SSH,model2,Iphone 等等。
其它的设计模式:
#桥接:使用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不只改变你的实现,也改变你的抽象。
#生成器:使用生成器模式(Builder Pattern)封装一个产品的构造过程,并允许按步骤构造。
#责任链:当你想要让一个以上的对象有机会能处理某个请求的时候,使用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蝇量:如果让某个类的一个实例能用来提供许多“虚拟实例”,就用蝇量模式(Flyweight Pattern)。
#解释器:使用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为语言创建解释器。
#中介者:使用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来集中相关对象之间复杂的沟通和控制方式。
#备忘录:当你需要让对象返回之前的状态时(例如:你的用户请求“撤销”),就使用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原型:当创建给定类的实例的过程很昂贵或很复杂时,就使用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访问者:当你想要为一个对象的组合增加新的能力,且封装并不重要时,就使用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