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归纳之:
(1)substr()语法:
substr() 函数返回字符串的一部分。
语法:substr(string,start,length)
string - 指定的要截取的字符串。
start - 必需,规定在字符串的何处开始。
正数 - 在字符串的指定位置开始
负数 - 在从字符串结尾的指定位置开始
0 - 在字符串中的第一个字符处开始
length - 指定要截取的字符串长度。
(2)substr例子
近日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bug,就是substr只能作为处理英文字符串的函数使用,对于汉字往往会引起缺陷。举例说明如下:
substr('一二三四',1,5)
substr('一二三四五六',1,5)
第一个的正确答案是“一二三四”,而第二的正确答案是“一二三四五”。
在程序中往往我们会使用substr函数作为一个输入语句的控制,比如更新表中一条数据,如果表中某一属性要求5位长度,我们会用上述两条语句保证不插入过长的语句,引起数据库报错
第二条,有待验证
(1)substr()语法:
substr() 函数返回字符串的一部分。
语法:substr(string,start,length)
string - 指定的要截取的字符串。
start - 必需,规定在字符串的何处开始。
正数 - 在字符串的指定位置开始
负数 - 在从字符串结尾的指定位置开始
0 - 在字符串中的第一个字符处开始
length - 指定要截取的字符串长度。
(2)substr例子
近日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bug,就是substr只能作为处理英文字符串的函数使用,对于汉字往往会引起缺陷。举例说明如下:
substr('一二三四',1,5)
substr('一二三四五六',1,5)
第一个的正确答案是“一二三四”,而第二的正确答案是“一二三四五”。
在程序中往往我们会使用substr函数作为一个输入语句的控制,比如更新表中一条数据,如果表中某一属性要求5位长度,我们会用上述两条语句保证不插入过长的语句,引起数据库报错
第二条,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