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分析,分析业务,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再结合传统性能测试的经验,评估这些指标的上下浮动区间,来定义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性能指标。
1.基于需求分析,分析得出系统的一些关键性的性能指标数,指标项有哪些,指标项值是多少,例如:最大响应值是多少, 能够满足的平均并发用户数是多少。
并包含一些常态化的性能指标分析,例如一次请求的响影时间,
2.基于用户使用场景分析,
常态的运行情况下,CPU占比,如超过75%
3.基于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对系统的cpu占用率不超过75%。
2.准备环境, 包含工具,场景等一系列的性能测试相关需要。如监控资源,
3.准备脚本,基于不同的性能场影完成测试准备。
4.执行脚本,获取数据。
5.判定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1.如果达标,还会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性能测试。极限测试,
测试系统的阈值,测试系统是否具备有抗风险的能力。如k8s支持的自动扩容,
2.如果不达标,进入到性能诊断
6.性能诊断
如开启了服务端资源监控,从后台向前端查找:CPU占比过高,查看进程,指向线程,找到执行代码段。 CPU占比过高的一些原因,数据读写,上传下载,算法持续运行。
从系统的架构逻辑开始,自下而下的查找:用户请求下发,网关转发服务端, 消息队列消息转发,web服务器,业务代码,关链到数据库,SQL语句查询
7.提供优化建议。
包括:硬件优化,系统优化,代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