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

刚刚看完《驱动力》,这是一本大众畅销书,内容略显啰嗦和凌乱,无需完整阅读。想快速了解其理念,那就看作者Daniel H. Pink同学的TED演讲,还有我这篇文章吧。 
   
  全书主旨,就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直用得很顺溜的,胡萝卜+大棒的所谓Drive 2.0模式,在当下越来越普遍的创造性工作中失灵了。无论在猴子、小孩和成人中做的实验都证明:奖励和惩罚能起到短期的激励作用,却损害长期的积极性,因为奖励抑制了内在驱动力。 
   
  这道理其实很好印证:我们周末徒步一整天,虽精疲力竭仍然开心,但如果有人花几百块钱让你同样走一天,也许第一次没什么影响,但多走几次,恐怕兴趣全无。把自己的蜗居打扫得一尘不染带来的成就感,也远非金钱报酬所能及。在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同时,如果仅仅依靠外部激励来促进工作,则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获取激励,而非要达成的目标。如果对所做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还能有那么大的劲头吗?这也是眼里只想着钱的人,往往赚不到大钱的道理。而对激励的过度重视,容易滋生各种违规。传统的应对方法是监管,但监管越严,就越是捆住手脚。更何况,管得过来吗? 
   
  创造型的组织需要新的激励模式,Pink同学称之为Drive 3.0,即营造一个能够激发各种内在心理需求的环境。在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灵活的作息甚至Remote工作、团建活动、个人项目、20%时间……都是为了提升潜在的创造力。 
   
  与之对应,工作中的人也有X型和I型之分(External Driven和Internal Driven?)。X型更多由外在激励因素驱动,I型则更多由内在欲望驱动。这两种类型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试想我们呱呱坠地后,都是一步步藉由好奇心驱动来认识世界的,但伴随着我们长大,社会却渐渐的把我们变成了X型。因为泰勒的流水线需要更多机器人,或者像我朝宣传的那样,要甘于做一颗革命事业的螺丝钉。 
   
  理虽如此,但如何拿来指导实践呢? 
   
  对组织: 
   
  不能以金钱激励,那如何定薪?只需要遵循公平原则:略高于同行的薪水,同事之间以贡献决定薪水。一定要弱化奖金在薪酬结构中的地位。 
   
  不要做出可预期的奖励承诺。对某些重大成果确有必要奖励,可给予惊喜,但不必用金钱奖励,且招式不可用老。 
   
  只招聘I型人。创造只适合I型人的环境,帮助员工转变,淘汰不适应这种转变的人。 
   
  抑制切入管理的冲动。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很多人创业或者做自由职业者,都是想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而3.0的企业,尊重这种自由,并以此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我甚至斗胆揣测,若干年后,自由工作的权利会作为基本人权,成为普世的共识。 
   
  对个人: 
   
  要重新做回I型人。持续的I型行为取决于自主、专精和使命的能力。 
   
  自主 
   
  在一个完美的自我驱动环境中,工作的内容、时间、形式和团队都是自主的。不需要领导发号施令,如果要做什么,直接招呼相关的人做就是了。与直觉相反,这样做要求有极强的责任感。 
   
  与此相对,就要求工作者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像独裁政治会把人培养成奴隶一样,传统教育和社会让X型人总是依靠领导或其他人安排任务。但人天生是自我管理的,这种找寻的初期可能会痛苦,但并非那么困难。 
   
  专精 
   
  所谓专精,即把事情变得越来越好的欲望。要满足专精,需要经常进入一种叫心流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目标和能力相匹配,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极其高效。心流也让人充满愉悦,大家请感受一下。请尽量多地进入和保持这种状态。 
   
  但另一关键因素——坚毅,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它带来的是持续的痛苦。无论是99%的汗水还是一万小时训练,在前往鲜花之地途中,都充满艰辛和汗水。愿意为长期目标付出持续努力,这种特质也可以培养。 
   
  使命 
   
  只有怀抱超越金钱回报的使命,才能带来更具幸福感的人生。公益、慈善、社会责任、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都朝这个方向移动。 
   
  对教育: 
   
  教育方式需要转变:顺应人的天性,发展I型行为,鼓励创造力的培养。2013年TED Prize得主Sugata Mitra多年前的墙洞学校实验就充分证明,只要提供必要的工具,无需外加任何干预,孩子们就能自我学习。 
   
  毫无疑问,自我驱动代表新的生产方式。面对这一必然的趋势,迎接比抗拒要好。心目中的下一份工作已经有谱了。 
   
  ~~~~~~~~~~~~~~~~~~~~~~~~~~~~~~~~~~~~~~~~~~~~~~~~~~~~~~~~ 
   
  附平克的TED演讲 
   
  官网视频 
  http://www.ted.com/talks/dan_pink_on_motivation 
   
  网易公开课翻译后的视频 
  http://v.163.com/movie/2011/7/U/D/M7CTOI99C_M7E3PUTUD.html
### 车辆驱动力计算公式 车辆驱动力的计算通常涉及多个物理参数和条件,主要包括发动机扭矩、传动效率、轮胎半径等因素。以下是常见的驱动力计算公式: \[ F_t = \frac{T_e \cdot i_g \cdot i_0 \cdot \eta}{r_w} \] 其中: - \( T_e \) 是发动机输出扭矩 (Nm)[^1], - \( i_g \) 是变速器齿轮比, - \( i_0 \) 是主减速器比, - \( \eta \) 是机械传动总效率, - \( r_w \) 是车轮滚动半径 (m)[^3]。 此公式的应用可以通过 MATLAB 或 Simulink 实现模拟仿真环境下的驱动力计算。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所示: ```matlab function Ft = calculateDrivingForce(Te, ig, io, eta, rw) % 计算车辆驱动力 Ft = (Te * ig * io * eta) / rw; end ``` 上述代码定义了一个用于计算驱动力的函数 `calculateDrivingForce`,输入变量分别为发动机扭矩 (`Te`)、变速器齿轮比 (`ig`)、主减速器比 (`io`)、机械传动总效率 (`eta`) 和车轮滚动半径 (`rw`)。 ### 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绘制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驱动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行驶阻力的关系,可以利用 MATLAB 的绘图功能生成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速度数据点绘制驱动力曲线: ```matlab % 定义速度数组 ua 和对应的驱动力 Ft 数组 ua1 = linspace(0, 100, 10); % 假设的速度范围 Ft1 = calculateDrivingForce(200, 3.5, 4.2, 0.9, 0.3); ua2 = linspace(0, 120, 10); Ft2 = calculateDrivingForce(250, 3.5, 4.2, 0.9, 0.3); figure; hold on; % 绘制绿色线条表示驱动力变化 plot(ua1, Ft1, 'g'); plot(ua2, Ft2, 'g'); % 添加红色线条作为对比或其他用途 plot(ua1, ones(size(ua1)) .* mean(Ft1), 'r'); xlabel('速度 (km/h)'); ylabel('驱动力 (N)'); title('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legend('驱动力1', '驱动力2', '平均值线'); grid on; hold off; ``` 以上代码实现了两条不同条件下驱动力随速度变化的趋势,并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 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在基于 Simulink 的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动力学建模过程中,启动仿真后可观察到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动态表现以及控制系统的响应情况。这一步骤对于验证模型准确性至关重要。此外,在碰撞实验中,通过对车身结构变形等关键指标进行仿真分析,能够有效评估整车的安全性能并确认其合理性[^2]。 #### 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时需注意各参数单位的一致性处理;同时应确保所选数值处于合理范围内以免造成错误结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