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区块链张开翔:数字时代的身份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介绍了微众银行在分布式数字身份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包括其定位、技术挑战和应用场景。微众银行开源了WeIdentity,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实体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强调用户控制、安全隐私和互联互通。案例展示了在员工入职背景调查、居民信息管理、版权保护和物联网中的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wAAACH5BAEK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

6月24日,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众银行等1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分布式数字身份产业联盟(DID-Alliance,简称DIDA),共建分布式数字身份基础设施,打造可信开放数字新生态。

本文系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在 DIDA成立大会上的分享,也是微众银行区块链团队在分布式数字身份领域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的一些思考和积累。谨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和更多行业专家、同道中人,在开源开放、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聚力前行。

1. 数字化趋势对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的需求

从现在到未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化方式接受服务,同时又生产数字信息。作为数字化的重要基石,全新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为技术、应用、治理、法律法规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数字时代的身份体系 

与人们实体身份密切关联的信息,诸如身份证照、职业资历、医疗服务、金融账户等,正在逐步电子化。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人们的线上身份关联了大量社交网络账号、文娱和商业数据。

在数字化版图里,机构需要在线上标识自己。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权威机构更多是履行认证和监管职能,商业机构验证凭证和使用数据,以提供场景应用服务。

随着新基建的推进,越来越多物联网设备接入网络,实物设备需要在网络中明确自己的标识,且和其他实体,如人或者机构,建立绑定关系、产生数据,以及对指令做出响应。

人、机构、实物都是数字化社会里的主体,构成巨大生态。数字化生态和初步的“电子化"有着代际区别:电子化主要指采用电子方式承载实体信息,数据是否归用户所有、是否可以自由流转,在当前产业生态和法律法规下,边界还略显模糊,实操上会遇到各种障碍;而在数字化社会里,实体追求自主管理数据,通过可信交换创造价值,用户的隐私和收益都可以得到保障,数据自由流动,生态蓬勃发展。

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的必要性

既往,有的机构获得大量用户的许可,生产、收集数据,并为自己所用,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有的机构对数据有巨大需求,不得不付出商业成本,从外部输入数据,其他机构则应运而生,对外提供数据获取利益。

在数据价值兑现的尝试进程中,由于技术、商业模式、法律法规尚未成熟,数据交易常常游离在法规边缘,且交易代价巨大,数据不能顺畅流动,难以体现其应有价值。更重要的是,忽略了用户的参与性和合法权益。

我们认为,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应当以用户为核心,由用户明确授权,在安全隐私的前提下,共享和交换数据,各参与方之间建立分布式验证和联合计算的关系。

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带来了全新观念,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使数据作为合法合规的生产要素成为可能。

2. 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的定位

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体系

在我们所理解的整个体系中,最底层是分布式可信网络,参与者共同完成共识、追求事务一致,所承载的数据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