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v2.4学习笔记1

本文深入探讨了C++中vector类的动态增长原理,包括如何在内存中高效地分配和释放空间,以及通过实例展示了vector的操作方法。重点阐述了vector内部实现的细节,如使用内存分配器进行动态扩容,并解释了为何采用2的指数次增长策略以优化性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关于image stitching历程的Q&A

1、vector::push_back

代码中

“img_names.push_back(argv[i]);”中的img_names为vector类, 在vector类中作用为在vector尾部加入一个数据


void push_back(
   const Type&_Val
);
void push_back(
   Type&&_Val
);
据说vector的大小增长过程是这样的,0 -> 1 -> 2 -> 4 -> 8 -> 16 -> 32 ...

当然了,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是2的指数次增长?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时间复杂度,另外一种做法是每次增加固定大小,但是这种做法时间复杂度很高,速度非常慢,据我所知严的数据结构线性表就是这样增长的。如果你愿意比较,可以用数学推倒试试看看结果。

当然了,或许你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复制元素。因为在内存里分配空间,一旦分配完毕,这块空间就是固定大小,不能变了,如果希望改变只能再重新分配空间,但是需要把原来分配的空间里面存放的元素复制到新空间里面,然后释放掉原来分配的空间。
vector空间动态增长是通过内存分配器alloctor(在STL头文件memory里面)分配空间来完成的,allocator是类,里面含有一些内存管理的函数。  


#include <vector>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
   using namespace std;   
   vector <int> v1;
   
   v1.push_back( 1 );
   if ( v1.size( ) != 0 )
      cout << "Last element: " << v1.back( ) << endl;

   v1.push_back( 2 );
   if ( v1.size( ) != 0 )
      cout << "New last element: " << v1.back( ) << endl;

// move initialize a vector of vectors by moving v1
   vector < vector <int> > vv1;

   vv1.push_back( move( v1 ) );
   if ( vv1.size( ) != 0 && vv1[0].size( ) != 0 )
      cout << "Newer last element: " << vv1[0].back( ) << endl;
}
显示:


Last element: 1
New last element: 2
Newer last element: 2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