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王选同志生前秘书丛中笑受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的委托,送来几份材料和几张照片。其中,王选同志写给他的侄女王侃夫妇的信读来感人至深,信中内容体现了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关爱之情和殷切期望,对年轻人成长与成才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现将其内容全文刊发,以飨读者。(北京大学新闻)
王选给侄女王侃夫妇的一封信
侃侃、秦岺:
接到侃侃信,知道秦岺马上去美国。这次恐怕要若干年后才能见面了,临别总觉得有些话要说。
这次你们两人出去读学位,当然希望都能得到博士学位,我相信也不难做到这点,免不了会有些拼搏,人的一生能有几次拼搏,这大概也算得上一次了。大学毕业到博士、副教授这段时间是干活最多、出活最多的时间。话又说回来,得不到博士也没有关系,不要为此有任何思想负担以致影响身体和精神,也有一些人在MIT始终得不到学位,到了期限被赶出,但后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有两类人,一类人才华外露,似乎很易出成就;另一类人则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我比较欣赏第二类人。尽管很多科学家是在三十岁出头就有成果的,但也有不少人四十以上才出成果。四年大学、几年研究生读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还得靠以后的努力,为此更不必为得不到学位而发愁。
在向导师学习时,除了学习知识外,更多地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有名的导师取得成绩的途径。
选择研究方向方面尽可能选国内比较需要、又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向。一定要有发展前景,因为选择的方向也许是毕生研究的内容。四十年代末交大电机是热门,但一到美国,搞电机的人很多都改成学新兴学科――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王适[注]就是及早改了行。所以尽可能选新兴学科。研究课题我意见不要选纯理论的和太实际、太偏重当前应用的题目,两个极端的项目不要选,前者会在国内得不到支持,后者意思不大,储备太少,搞新的领域困难。
身体是第一位的,出国后仍要坚持锻炼身体,宁可不得学位,也不要把身体搞坏,不要开夜车,生活要有规律。
要学会交际,搞现代科研,组织管理极为重要,要学会张罗。侃侃这点占有优势,不能成为书呆子,书呆子办不成大事。
要保持东方美德,以个人为中心、金钱至上、一切东西商业化,这些西方缺点不能沾染。西方科学家中也有一些品德高尚的,但也会有一些品质不好的人,要保持警惕。
(以下是王选夫人陈堃銶的附言)要力求掌握真才实学,不图虚名,要真正做到这点不大容易,特别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我们常在为此努力。
注意身体除了锻炼外,吃也很重要,一定要注意营养。有些人省钱去买什么大件,弄坏了身体,真是因小失大。我想你们是不会的。
不多谈了,祝秦岺一路平安。
小叔叔
小婶婶
1983年6月1日
[注]王适是王选的已故远堂兄,时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系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读王选夫妇20世纪80年代初写给两个侄女的一封家书,之后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
王选夫妇的信是在侄女即将出国留学前夕写的,信的篇幅不长,字字句句平实无华,但达观透彻,微言大义。科学家讲话不兜圈子,这封家书开篇便直奔主题:“这次你们两人出去读学位,当然希望都能得到博士学位,我相信也不难做到这点,免不了会有些拼搏,人的一生能有几次拼搏,这大概也算得上一次了。”然而,更震撼和深深打动我们的是紧跟在后面的话:“话又说回来,得不到博士也没有关系,不要为此有任何思想负担以致影响身体和精神,也有一些人在MIT(编者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始终得不到学位,到了期限被赶出,但后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还看到王选夫妇关于“身体是第一位的,生活要有规律”、“搞现代科研,组织管理极为重要,要学会张罗”、“要保持东方美德,以个人为中心、金钱至上、一切东西商业化,这些西方缺点不能沾染”等一系列极其朴素而又诚恳的忠告。
细细品味,虽然这是一封家书,其实又何尝不是涵盖了学术前辈对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的殷殷期盼呢!
在青年学人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总要经历风雨,总会遇到种种不如意——你是勤奋的,可是比你刻苦百倍的人大有人在;你是聪明的,可是比你才华横溢的人无处不有;你是优秀的,可是比你出类拔萃的人数不胜数……人人都在向往成功的路上拼搏,可是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当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高科技时代,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转轨时代,一个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数量巨大的青年学术人才群体的时代,于是考研、考博、早出成果……几乎成了大多数学子为之奋斗的选择。但也许是一分之差,也许是一时疏忽,也许是一次意外……你与自己奋斗的目标偏偏擦肩而过。于是,失意、抱怨、压抑、愤懑像疯长的野草一夜间悄然爬满心头——有的人惊惶失措,不自觉地乱了方寸;有的人忧心忡忡,仿佛生活的路越走越窄;更有人抑郁焦虑,一蹶不振,甚至觉得连活着都没有意思……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其实反映了他的精神生活;而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决定了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那么,当你遇到种种不如意时,决不轻言放弃的底气和信心从何而来?真正从心底摆脱名利羁绊的超然境界从何而来?泰然面对挫折而又锲而不舍的毅力从何而来?
读王选夫妇的家书,我们听到了两位科学家给侄女们中肯、客观、很有远见的分析。王选认为:“得不到博士也没有关系”,因为“几年研究生读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还得靠以后的努力,为此更不必为得不到学位而发愁”。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才华外露,似乎很易出成就;另一类人则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我比较欣赏第二类人”。
于是,我又在想王选夫妇的这封家书蕴含的深意究竟是什么?表面看这是两位科学家以一种极其平和的心态讲述自己对人生的跋涉和事业成功的看法,而其思想的核心则是: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必将获得成功的人生更有意义——拒绝急功近利的理念贯穿这封家书的始终。
拒绝急功近利,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拒绝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从何而来呢?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伊肯所说:“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滋润,不断净化,不断提升。我们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当然不能靠上天的赐予,也不是一时灵感闪现所能带来的。从王选夫妇的这封家书中,我们顿悟:坦然拒绝急功近利的背后必然是一种崇高境界的支撑,而崇高境界是在人生历程中的艰苦奋斗与不倦跋涉中去一点、一点构筑的。一个人眼界宽阔,胸襟坦荡,百折不挠,心态开放,气定神闲,取决于他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取决于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自我反省,舍此,你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无法抗拒庸俗化的功利主义的诱惑,你也无法走出急躁、浮夸、肤浅的怪圈。
拒绝急功近利,这对今天被极端物质主义裹挟下的我们,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忠告!学界常常感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世俗,精神状态之功利,精神境界之低下,以致荣辱不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清……于是我们看到——剥夺孩子童年欢乐而望子成龙的家长、梦想一夜暴富而不愿工作的“啃老族”、期盼著作等身而论文作假的知名教授、剽窃成瘾而不愿坐“冷板凳”的学子、只顾自己发财而不讲信用的商人、为添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的官员……一切曾经潜滋暗长上不了台面的蝇营狗苟在潜移默化中一下子变得风生水起,横行无忌。
过于贪功求名便会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就会变得鼠目寸光;鼠目寸光必然弄虚作假,最终身败名裂——这便是急功近利使然的内在逻辑。然而,人们要想超越急功近利,远离庸俗浅薄的困扰,保持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却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让我们记住王选夫人在这封家书结尾处写下的那简短却更令我们怦然心动的话吧——“要力求掌握真才实学,不图虚名,要真正做到这点不大容易,特别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我们常在为此努力。”(楫托)